夢因欲望而生,淺談007電影在2020年的動蕩

2021-01-11 騰訊網

52歲的 Daniel Craig 先生原本打算在這個周末最後一次以 James Bond 身份登上全世界電影院的大銀幕,然後就繳回他的殺人執照,正式解甲歸田。結果2020年的疫情第二度展延了他的退休計劃。因為本定於這周末要上映的第25集007電影《007: 無暇赴死》,被進一步延後到明年4月。

第七號情報員和來自東洋的哥斯拉並列為最長壽的電影人物。後者不老的秘訣是吸收輻射線回春,前者的秘訣則是定期讓扮演007的演員退休,換上新面孔來保持主角的青春魅力。52歲退休還不算早,初代 Bond 演員 Sean Connery 從007正史電影中退休的時候甚至年僅41歲。Connery 繳回殺人執照之後繼續無限展延的演藝事業還創造了另外一個不老的銀幕神話。

然而無論如何展延,衰老這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仍在路的盡頭耐心等候。幾年前歐洲媒體從說溜嘴的英國男星 Michael Caine 口中探知 Connery 可能罹患失智症的消息。相關報導當年遭到家屬以及 Caine 本人的嚴詞駁斥,而終於在日前 Connery 以90歲高齡過世後被其遺孀證實確有其事。

Sean Connery 曾被稱作兩百歲仍是性感種馬,而他在007電影中的僱主大英帝國則被稱作太陽永遠不會下山的日不落帝國。兩者都用各自的方式抵抗衰老,在白晝將盡的良夜之前燃燒咆哮。

而山仍在眼前⋯⋯

▲1962年8月31日,Sean Connery飾演的James Bond在酒吧打撞球。

James Bond Is Back!

夢因欲望而生。一再在電影院中做這種重生的夢,反應的是現實中面臨衰敗而期待再起的強烈欲望⋯⋯

1988年,58歲的 Sean Connery 在大他2歲的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擔任特效獎項的頒獎人。他的開場白——」The name is Connery, Sean Connery」,引爆了滿場的歡聲雷動。這時候他甚至還不是得獎者,幾分鐘後他才會從另外兩個頒獎人 Nicolas Cage 和 Cher 手上領取《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此刻卻先以頒獎人的身份喧賓奪主地迎接當晚的第一個起立鼓掌。

▲1988年4月11日,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Sean Connery憑藉《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得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現場情緒沸騰的理由是 James Bond 終於回來了。

Sean Connery 演藝事業中最傳奇的一頁不是扮演007,而是他從007一職退伍之後再創高峰的經歷。他先前的007生涯催生了「動作英雄」和「續集電影宇宙」這些如今成為行業標準的概念。接下來 Connery 用自己的硬朗身體逼迫整個電影產業隨著他年齡增長而不斷修訂「動作英雄」的定義。

他先脫掉007電影中的假髮(事實上他在扮演 Bond 之前就已經開始禿頭),在1976年的《羅賓漢和瑪莉安》(Robin and Marian)扮演遲暮之年的羅賓漢。《鐵面無私》之後的《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勇闖奪命島》(The Rock)接連獲得成功。60歲被選為地球上最性感男人的 Connery 不僅重新定義了男性的衰老進程,也為日後的熟年動作英雄 Liam Neeson、Bruce Willis 以及其實只小他15歲的 Harrison Ford 等男星大幅延長了職業生涯。直到2003年慘不忍睹的超級英雄電影《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才使 Connery 下定決心息影。

蘇伊士危機不只讓日不落帝國變成了惡魔黨反派 Blofeld 口中「可悲的蕞爾小島」,使英法德萌生歐洲必須團結對外的構想進而催生了歐盟,這起國際事件還是007宇宙的原爆點。

▲Sean Connery在1976年的《羅賓漢和瑪莉安》(Robin and Marian)扮演遲暮之年的羅賓漢

Sean Connery 演藝事業中完全無關 Bond 的這個章節,其實真正切中了007宇宙的一貫主旨:重生。

007小說作者 Ian Fleming 原本一直認為007宇宙的壽命有其極限,1965年過世前寫作最後一部小說《金槍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過程中就寫信跟編輯討論是否該見好就收,把該書寫成 James Bond 的大結局。

實際上007的命遠比他想的堅韌許多,歷經幾次衰敗都能成功接關、東山再起。比如最近一次是《大破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不幸撞上好萊塢編劇大罷工而使預算暴增且口碑崩盤,然而下一部《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立刻拔地而起成為史上第一部突破10億美元票房的007電影。

No Time To Die、Die Another Day、Tomorrow Never Dies、You Only Live Twice 等等書名/片名中一再出現關於死亡和復活的關鍵字。故事的公式中也經常有死而復生的類似橋段,一再強調 Bond 的不死特質。比如《霹靂彈》(Thunderball)的開場是一個刻印為 JB 姓名縮寫的棺木,然後鏡頭一轉 James Bond 本人卻活生生地站在棺材邊。

夢因欲望而生。一再在電影院中做這種重生的夢,反應的是現實中面臨衰敗而期待再起的強烈欲望⋯⋯

▲Nicholas Cage與Sean Connery在電影《勇闖奪命島》(The Rock)中的演出。

可悲的蕞爾小島

007小說系列被比作治療大英帝國戰後衰敗的一種解毒劑。而作家妻子則說丈夫寫作的根本是一種色情小說:這些淫聲異色、彈雨槍林的冒險提供了一種垂老帝國仍然持久堅挺的幻覺。

Ian Fleming 的第一本007小說《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出版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那一年,最後一本小說《金槍人》則出版於邱吉爾過世的那一年。整個007宇宙的誕生故事儼然就是 Netflix 劇集《王冠》(The Crown)中遺失的某一集劇情: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聲望跌到谷底的英國首相 Anthony Eden 同時遭遇了健康惡化的個人問題,於是他決定拋下錯愕的英國政治圈,遠赴殖民地牙買加渡假修養一個月。這個無助於緩解政治危機的決定原來是出自 Eden 夫人的堅持,因為她深信「如果我們不去牙買加,他一定會暴斃而死。」

Eden 接下來一個月借住的牙買加度假小屋實際上在007正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屋主以英國二戰期間某次情報行動代號來替小屋命名為「黃金眼」(Goldeneyey)。黃金眼山莊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後來的同名007電影,而是因為屋主本人正是007之父 Ian Fleming。James Bond 就誕生於這個度假小屋裡。

我們無法確知曾擔任英國情報員的 Fleming 和馬上就要失勢下臺的 Eden 首相在這段期間共處了多少時間、交換了多少私人情緒。不過或許可以大膽猜測他們此時的心理狀態很可能都處在後來鐵娘子 Margaret Thatcher 口中所謂的「蘇伊士症候群」(Seuz Syndrome):從認為英國無所不能,瞬間過渡到認為英國什麼都不能的絕望狀態。

蘇伊士運河危機起自英法兩個傳統歐洲強權聯合出兵企圖從埃及手中奪回蘇伊士運河的主導權,引發二戰後快速崛起的美蘇兩個新強權決定聯手介入,逼迫英法撤兵。英國輸在二戰後的債臺高築,讓美國揚言停止IMF金援的恐嚇一舉打中英國要害,英軍只能狼狽地從埃及撤兵。

蘇伊士危機不只讓日不落帝國變成了惡魔黨反派 Blofeld 口中「可悲的蕞爾小島(pitiful little island)」,也使英、法、德萌生了歐洲必須團結對外的構想,進而催生了今日的歐盟。同時,這起國際事件也是007宇宙的原爆點。

雖然在此之前 Ian Fleming 已經出版了三部007小說,但銷量只能說還好而已。蘇伊士危機後英國讀者對民族自信心的強烈需求,以及 Eden 首相的度假新聞使 Fleming 突然變成媒體焦點,007小說銷量隨即開始暴衝,演變成一個大眾文化現象。

發明蘇伊士症候群這個詞彙的 Thatcher 夫人自己也沒躲過同一個症狀。她後來在首相任內不惜代價發動福克蘭群島戰爭,基本上就是用來治療蘇伊士症候群的民俗偏方。而沒什麼權力發動戰爭的英國老百姓則只能利用閱讀一本又一本的007小說,讓自己繼續沉浸在已逝的帝國榮光之中。

泰晤士報評論家 Ben Macintyre 把007比作治療大英帝國戰後衰敗的一種解毒劑。然而最生動的比喻還是來自 Ian Fleming 的妻子 Ann Fleming:

她說丈夫寫作的根本是一種色情小說。這些淫聲異色、彈雨槍林的冒險提供了一種垂老帝國仍然持久堅挺的勃起幻覺。

▲1965年3月25日,Sean Connery在007電影拍攝影場。

經過否認、憤怒的不同階段情緒之後,英國紳士們終於找到可以跟民族自尊心討價還價的正當理由:怪在同性戀者身上。

同性戀間諜的背叛

1951年5月25日,兩名英國公務員帶著輕便的行李登上碼頭的一艘遊艇,宣稱他們去法國渡周末,周一就會回來上班。實際上兩人去了蘇聯,終生再也沒有踏上英國的領土。接下來十多年,英國情報部門累計有至少五名情報員叛逃蘇聯,並導致蘇聯和東歐境內的英國情報網連續遭到蘇聯破獲。由於叛逃者多數曾是劍橋大學的社會主義秘密社團「劍橋使徒(Cambridge Apostles)」的社員,因而被稱作「劍橋五人組」事件。

另一位著名英國間諜小說家 John Le Carré 正是受因此事件牽連而離開情報工作,日後還據此親身經驗寫成了經典之作《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007小說作者 Ian Fleming 沒有選擇 Le Carré 的寫實策略。他同樣選擇了用她妻子所說「色情小說」的方式應對。

Fleming 的情報生涯早 Le Carre 一整個世代。他那一代情報員不僅領導西方世界贏得二戰, 還協助美國成立自己的情報機構和訓練他們的情報員。劍橋五人組醜聞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顏面盡失的公開羞辱。從此,在英國民眾和美國盟友心目中,那些英國政府系統中出身劍橋牛津的上流紳士不再被認為萬無一失、足以信賴。

經過否認、憤怒的不同階段情緒之後,英國紳士們終於找到可以跟民族自尊心討價還價的正當理由:怪在同性戀者身上。

劍橋使徒組織中有許多社員正好是同性戀者。就像西方世界不可說的其他忌諱,他們選擇在秘密社團中互相取暖。第一批叛逃者 Guy Burgess 和 Donald Maclean 兩人是同性戀者的消息很快就變成異性戀紳士維持自尊心的那根浮木。

Ian Fleming 不僅在《From Russia With Love 第七號情報員續集》小說中為他的前僱主大力辯護說「不是所有的情報員都是同性戀者」,更將他的主角007情報員描繪成和劍橋五人組完全相反的人物:堅持愛國,堅持使命必達,堅持百分之百異性戀的性傾向。

藍領出身的 Sean Connery 原本還不符合 Fleming 和製片Albert Broccoli 心目中的異性戀紳士標準。他們原先想的是更文雅的 Cary Grant 或是 David Niven。多虧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社會氣氛 ,Albert Broccoli 的妻子 Dana 注意到了雄性激素更外顯的 Connery,因而向丈夫大力遊說。

為了幫英國情報機構重新打上純正異性戀標籤,Fleming 在《皇家夜總會》情節中還安排了帶有同性戀氣味的反派角色 Le Chiffre 以繩縛 SM 的方式對 James Bond 刑虐。而不動搖的英國情報員不僅忍住了 Le Chiffre 的 SM 性誘惑,同時還睡了 Le Chiffre 的女友,得到了額外的異性戀值HP加分。

出身保守黨議員家庭的 Fleming 血液裡流的是保守黨純正血統,除了性觀念保守之外,還忠誠信仰菁英管理和科層制的官僚效率。007小說因此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繪「向長官報告」的官僚流程。多數時候 James Bond 如果不是在跟M開會,就是在準備前去跟M開會的路上。《皇家夜總會》中的英美合作關係更顯示這種自信值補到滿的性幻想特質:

有錢的美國人只能負責提供資源(賭金),而使命必達的英國情報員才是維護世界秩序第一線(賭桌)上永遠的(異性戀)真英雄。

▲2008年8月25日,Sean Connery在蘇格蘭愛丁堡國際書展上手持他的新自傳《正在成為蘇格蘭人》拍照。

往日情懷的白色泡泡

白色泡泡裡頭,那個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宗主國仍然持久堅挺。唯有導演 Sam Mendes 在史上最好的007電影《Skyfall 大破天幕殺機》努力戳破這個泡泡⋯⋯

去年夏天 Dorian 颶風肆虐加勒比海島國巴哈馬並造成超過30人死亡之後,已經連續多年沒有公開露面的 Sean Connery 難得地透過媒體向外界報平安:「相較於其他人受到的災情,我們夫妻倆很幸運地沒有太大損傷。」雖然他的房子遭到風災毀損,但不死 Bond 仍有驚無險地逃過這一劫,直到一年後的睡夢中在同一個屋子裡與世長辭。

「間諜的第一法則是搞清楚他的地理位置,」Ian Fleming在《金槍人》中說。

Connery 定居的巴哈馬和 Fleming 的牙買加不僅同樣都是英國前殖民地,也都是 James Bond 最愛的出差地點,多次成為007小說場景以及電影的取景地。巴哈馬最近一次在007電影中亮相亮相是2006年的《皇家夜總會》。

除了跟 Bond 一樣著迷於此地的自然風光之外,Sean Connery 和 Nicolas Cage 以及 Oprah Winfrey 等名人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巴哈馬置產或定居的動機還有一個不太光鮮的答案——避稅。切斷殖民母國的臍帶後,巴哈馬政府選擇跟開曼群島以及百慕達群島一樣以零所得稅和零資本利得稅的誘餌勾引全世界(尤其是前宗主國)的富人,力圖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擠出一點點存在感。

當然,巴哈馬和牙買加這些前英國殖民地更提供 Connery 和 Fleming 一種注滿往日情懷的白色同溫層泡泡,讓他們得以繼續體驗那個階級嚴明的舊世界生活。30年來 Conney 一直住在一個門禁森嚴的高級社區,而社區中的每一戶就圍繞著一個高爾夫球場而居。就像《金槍人》的牙買加橋段一樣,出現的黑人如果不是樂手,就是妓女或服務生之類的路人甲,而像 Bond 這樣的白人在當地往來的則清一色全是白人。

白色泡泡裡頭,那個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宗主國仍然持久堅挺。唯有導演 Sam Mendes 在史上最好的007電影《Skyfall 大破天幕殺機》努力戳破這個泡泡——

劇中 Bond 和 Q 相約英國國家美術館,而青春正好時的 Q 當著浪漫主義畫家 J. M. W. Turner 的名作《戰艦勇莽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之前,帶點挑釁意味地向已顯老態的007情報員說出這段指著禿驢罵和尚的美術評論:

「每次看到這幅畫都覺得有點感傷,曾經不可一世的老戰艦下場還是充滿恥辱地被整個拖去肢解棄置。時代的必然性,你不覺得嗎?」

此時此刻的2020年,正是戲裡戲外的007宇宙這艘老戰艦最動蕩的一年。戲外,最新一集電影《007: 無暇赴死》(No Time To Die)因為疫情一再延後檔期,甚至傳出可能取消上映、直接拋售給 Netflix 之類過去被片廠看不起的小螢幕串流平臺,甚至被預言會因此毀了整個系列電影的商業價值;而戲裡,則是黑人女星 Lashana Lynch 在故事中接替 Bond 擔任007職務的消息傳開之後,引發觀眾的激烈反彈,直嚷接下來難道連女同性戀都可以演 James Bond 了嗎,甚至進一步讓不堪其擾的Lynch 被迫關掉自己的社群帳號來逃避這些集體崩潰的老異男。

再把現實的泡泡往外推一層,則是剛剛從世界舞臺正中央被擠開的美國人以及上個世紀早就被擠出來的英國人,先後有志一同地選擇了 Donald Trump 和 Boris Johnson 之類喧鬧的草莽英雄來替他們維持那個持久堅挺、從未衰老的幻覺。

於是時代的必然性是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白晝將盡的急迫感中選擇類似的策略,徒勞無功地燃燒咆哮。就像 M(以及倫敦奧運開幕式上 Daniel Craig) 曾引用的這段《尤裡西斯》(Ulysses)詩句:

「雖然形體已被時光命運消磨,但意志仍舊堅挺

於是我們繼續奮鬥、繼續探索、繼續抵抗」

相關焦點

  • 肖恩·康納利去世:風靡全球五十餘年,「007」電影背後究竟隱藏了...
    事實上,雖然「007」小說原作者伊恩·弗萊明曾任英國海軍諜報官,寫作時結合了不少自身秘密經歷,但直到《007:諾博士》將觀眾徵服,才改變了「007」不被看好的命運,並最終成為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007」與英女王同框對於電影的一舉成名,有條評論一語中的:「這部影片給死寂的冷戰世界帶來了亮色。」
  • 007系列電影觀影觀看順序 25部007系列電影劇情介紹
    007系列電影觀影觀看順序 25部007系列電影劇情介紹  近日,第25部007電影《007:無暇赴死》宣布殺青,定檔時間將於2020年4月8日在北美上映。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要問了007系列一共拍了幾部?截止2019年4月,007系列電影一共25部,詳細觀影順序可以看下下面這篇文章。
  • 第三任「007」羅傑·摩爾因癌症去世 主演《野鵝敢死隊》曾風靡國內
    圖片來源於網絡新京報快訊(記者周慧曉婉)曾在007系列電影中飾演詹姆斯·邦德的英國演員羅傑·摩爾因癌症去世,享年89歲。摩爾的家人也通過社交媒體證實了其死訊,稱其「與癌症進行了短暫但英勇的鬥爭」後在瑞士去世。
  • 最難產的007電影終於亮相,這一部新作太火爆!
    第25部007電影《007:無暇赴死》早就立項,可惜,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卻多災多難,讓觀眾一等再等。上一部作品已是2015年的《007:幽靈黨》,這一部是丹尼爾·克雷格版007電影口碑最差的一部,但個人卻甚是喜歡,畢竟一直以來都是007的超級粉絲,而且最重要的還是那時那刻的觀影感受。
  • 007第一位男主演肖恩.康納利去世,回顧007電影的精彩
    據報導,2020年10月31日,英國演員肖恩.康納利去世,終年90歲。他曾在007系列電影中多次扮演主角詹姆斯.邦德,深受觀眾喜愛,是一位資深演員。他的去世,引發一波懷舊潮,來回顧一下007系列電影的精彩吧。(一)007電影最開始拍攝的靈感和思路來源於伊恩.弗萊明創作的小說《007》。伊恩.弗萊明是英國作家、前 MI6特工。
  • 007之無暇赴死將於2020年11月12日上線,敬請期待!
    《007:無暇赴死》(英語:No Time to Die,香港譯《007:生死有時》,臺灣譯《007:生死交戰》)是一部預定於2020年上映的英國動作間諜片(英語:Spy film)。本片為2015年電影《007:惡魔四伏》的續集,「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的第二十五部電影,由凱瑞·福永執導。
  • 完整解析007電影中的邦女郎形象,丹尼爾克雷格篇
    2006年接任詹姆斯·邦德的丹尼爾克雷格無疑是最受爭議的一個007,喜歡他的人將他誇得天花亂墜,而討厭他的人將他貶得一錢不值,這個一身肌肉的詹姆斯·邦德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007電影的印象。電影結束,身不由己而背叛了007的邦女郎最終香消玉殞,也讓這個版本的007電影帶給觀眾從未有過的感受。奧爾加·庫裡連科 (007之大破量子危機 ,2008年)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007電影沒能像前任那樣在邦女郎的選擇上保持高水準,一位幾乎是素人的烏克蘭女演員奧爾加·庫裡連科出演了2008年的《007之大破量子危機》。
  • 日火山爆發性噴發 因007電影聞名世界卻是大地震前兆?
    日火山爆發性噴發 因007電影聞名世界卻是大地震前兆?新燃嶽火山口在1967年的詹姆斯邦德電影《007之雷霆谷》中出鏡,一戰成名。日本氣象廳的一位官員告訴廣播公司NHK:「這座山已經爆發了一段時間,但這是迄今為止最強的一天。這將持續一段時間。」日本氣象廳在今天最多爆發五次後,保持警戒級別3,並警告人們遠離山區,並小心在離火山口三公裡半徑範圍內飛出的火山巖。
  • 為何昆汀·塔倫蒂諾,放棄導演「007」詹姆斯·邦德電影?
    考慮到昆汀·塔倫蒂諾也拍攝過不少經典的動作電影,顯然許多粉絲,也希望看到他導演007電影。從1995年的《007:黃金眼》開始,皮爾斯·布魯斯南先後出演了四部007電影,不過在2004年,他宣布退出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在這位男演員離開了007這個角色之外,Eon Productions公司試圖對007進行再創作,並對詹姆斯·邦德的性格,再次進行研究。
  • 007系列電影第十四部《雷霆殺機》羅傑·摩爾最後一次出演007電影
    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第十四部007系列電影《雷霆殺機》該片是羅傑·摩爾第七次出演007系列電影,也是最後一次出演。58歲的羅傑·摩爾成為了至今為止出演次數最多,最受影迷認可的詹姆斯·邦德扮演者。另外此片錢班霓的扮演者露易絲·麥斯威爾也是最後一次出演007系列電影(出演了14部之多)。
  • 007系列第25部電影開機 丹尼爾克雷格攜主創回歸
    007系列電影的製片人麥可·G·威爾遜和芭芭拉·布洛柯裡今日證實,該系列第25部新作於2019年4月28日正式開機。該片由艾伯特·R·布洛柯裡所創辦的EON製片公司和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凱瑞·福永(福永丞次)擔任導演,主演丹尼爾·克雷格回歸,而這也是他第五次飾演伊安·弗萊明筆下的詹姆斯·邦德一角。007系列的第25部影片將於2020年4月8日在北美上映。在海外其他地區,該片將於2020年4月3日起陸續上映,由環球影業與米高梅共同負責發行。
  • 007:無暇赴死 電影
    《007:無暇赴死》最新正式預告 黑白新邦女郎亮眼 11月起全球上映 今日(9月3日),007系列新片《007:無暇赴死》發布新正式預告,十分緊張刺激,「改變一切的任務開始了」。
  • 數學家早在2012年就預言了美國2020年的劇烈動蕩
    2012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進化生物學家和數學家彼得·圖爾欽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美國將在2020年步入一個混亂、動蕩的時代。到了2020年,果不其然,美國數學家的這個預言被時間驗證了。到目前為止,2020年的這一年,在美國充滿了各種「劇變」事件,從美國白人警察殺害喬治·弗洛伊德(黑人)到迫害其他有色人種(其中有黑皮膚、黃皮膚、棕色皮膚等等),這些事件導致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抗議活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進行著,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在美國的一些城市所出現的騷亂那樣:動蕩不堪。
  • 「那個自帶BGM的男人又來了」——007系列電影郵票大揭秘
    1962年第1部007電影上映,而2020年4月第25部影片《無暇赴死》即將問世,這也是第6位邦德—丹尼爾·克雷格的最後一部007電影,他曾於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攜英國女王空降「倫敦碗」,這一幕再次印證了007在英國和全世界影迷心中的地位。2020年3月17日,英國皇家郵政以歷任邦德扮演者形象和經典座駕、特工工具等為主題,發行了系列集郵產品。
  • 「007」電影中的神秘旅遊地
    這裡是「007」電影《金槍人》後幾場戲的拍攝地,是劇中反派「金槍人」史卡拉曼藏身的地點。2. 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  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時期,「007」劇組到布拉格取景是不現實的。而隨著冷戰的結束,鐵幕的消失,布拉格成為允許「007」電影拍攝的第一個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 3.
  • 2020年十大必看電影!
    2019年,許多經典影片都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既有《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佳作,又有《寄生蟲》和《好萊塢往事》這樣的影壇黑馬。 2020同樣佳片不斷,尤其是這十部電影不得不看。
  • 與邦德一起馳騁 007電影經典座駕賞析(十一)
    《007》系列電影簡介007是風靡全球的一部諜戰電影,007不僅是影片的 名稱,更是主人公特工詹姆斯·邦德,在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代號。歷任007都是型男,再加上性感漂亮的邦女郎,以及扣人心弦的精 彩劇情,讓這部影片直至今天仍被廣大影迷所熱愛。 007電影系列第一部於 1962年10月5日公映後,至今已有22部影片,迄今50年長盛不衰。
  • 盤點《007電影》史上最耀眼的邦德座駕
    只要一聽到這句臺詞,那麼你看的一定是一部007系列電影。在電影中DB5是被公認為最著名的邦德座駕。這輛車最早出現在1964年的007電影《金手指》中,之後在《雷霆球》、《黃金眼》、《明日永不消逝》、《皇家賭場》、《天崩地裂》和《幽靈》中出現,那麼除了DB5外還有那些車型是007種愛的座駕呢?今天就跟隨小編去挖掘一下邦德的心愛座駕。
  • 薩姆·門德斯將執導第23部007電影
    門德斯與妻子凱特·溫斯萊特    薩姆·門德斯要執導007!這不是一個玩笑。  據多家海外媒體報導,曾憑藉《美國美人》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正在商談接拍第23部007系列電影的事宜。
  • 首位007扮演者去世
    本報訊(記者  肖揚)當地時間10月31日,首位007扮演者肖恩·康納利病逝,享年90歲。肖恩·康納利去世時,他的第二任妻子米舍利娜·羅奎布魯尼和兩個兒子都陪伴在他身邊,肖恩·康納利的兒子說,全家人都沉浸在這巨大的傷痛中。    肖恩·康納利1930年8月25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因生活所迫13歲就退學掙錢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