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出現在20分鐘內的紀錄片……怪不得人們都喜歡看流量"。
今天的豆瓣小組上有一篇帖子。另一種說法是,昨晚上線的《神奇城市》重慶篇,在熱搜榜上猛增九位,在熱搜榜上排名TOP2,僅次於熱播劇《上陽賦》。而且所謂的流量,指的是當紅明星嘉賓的肖戰。
肯定不是所有的「頂流效應」。昨天晚上節目上線,#肖戰稱自己長了一張大眾臉#閱讀量破5億,#肖戰發微博談重慶#肖戰重慶風景拼接照等累計話題突破6億,長期話題#肖戰加盟神奇之城#累計閱讀量突破20億;豆瓣評分10447,評分8.4,第一期節目上線後評分人數基本保持在100人左右。
從1月3日宣布肖戰加盟,到今天的熱火朝天,這也許是一場事先張揚的、意料之中的突圍之路。說到底,一天連續兩條「神奇城市」官微宣布肖戰加盟肖戰的微博,累計轉發評論點讚數接近200萬——這恐怕是以楊冪、趙麗穎等85後明星為主的個人微博難以企及的熱度,更不用說各大影視劇官微了。
就公開資料來看,《神奇城市》從調查、拍攝、到播出,歷時20個月,肖戰的加盟早在去年就已經確定,但在1月3日之前毫不諱言的是,市場對它知之甚少。《我只是想讓紀錄片去擁抱流量》,導演蕭寒在一次媒體採訪中坦言,他希望明星藝人們可以把自己的粉絲帶進紀錄片。
載著頂流效應,《神奇城市》的突圍是否有借鑑價值?頂流的到來,對口碑製作紀錄片市場將產生怎樣的衝擊?
"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描述成網紅城市(重慶)。「網紅城市概括不了它,我覺得重慶是個很有心機的城市」,在《神奇城市》中,肖戰如此評價他心中的重慶。昨天晚上,他還在微博上寫道:「你可以把這個城市叫做『網紅』,但是我更願意把她叫做『江湖』。」
就像今天的《神奇城市》,為什麼不把重慶的「網紅」簡單概括一下?肖戰帶來的頂流效應,也在對這部紀錄片的暈染中,其利弊亦非一言以蔽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肖戰身上無法擺脫的「追捧」與「抵制」兩道枷鎖,它們對紀錄片本身起到了遮蓋的作用,對它所傳達的文化內核也起到了遮蓋作用。
正如豆瓣8.4分的短評中所說的那樣,「因為肖戰一個人愛上一個城市」,並不是少數,甚至還有人想去肖戰吃麵的地方打卡;但在一星區,同樣也有理直氣壯的「抵抗者」,甚至在談話中不乏人身攻擊的意味。而對於重慶和《神奇城市》,這裡都是肖戰的附庸,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神奇的城市」的創作核心是值得肯定的。還是拿重慶篇來說吧,除了肖戰,還有年輕的女相聲演員、騎摩託的猩猩;而且也正如導演蕭寒所說,「在電影中,明星也是用心去體驗的素人」,肖戰代表的其實是從重慶走出來的打手,他帶著對家鄉的最深切的眷戀,以曾經的回憶為依託,也同時領悟了當下的美好。
而重慶篇也的確拉開了重慶的序幕。圓圈代表的是來重慶打工的年輕人,而猩猩代表的是來重慶打工的本地居民,與肖戰代表的遠離家鄉奔波的外來人一起,勾連了城市裡最普通的計程車司機、麵館老闆、汽車修理廠老闆、書屋老闆等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全面展現了當前重慶的面貌。
那就要談到紀錄片的明星效應了。肖戰關於自己「大眾臉譜」的調侃,對自己性格等的看法等,已先後登上微博熱搜榜,但其中涉及的素人生活,重慶的風土人情,建築等等,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節目焦點跑偏了",有媒體以此為評。也許這是明星嘉賓們的普遍看法,但對於肖戰來說,這又被放大了。
流星衝淡了紀錄片固有的韻味,但不可否認的是肖戰對《神奇城市》甚至重慶熱搜的加持同樣值得肯定。從節目本身來看,肖戰效應早已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娛樂內容嚴重泛濫的市場,《神奇城市》輕而易舉地破圈出來,被市場看到,或許就足夠了。
對於重慶來說,與肖戰的聯姻也必然在節目播出後愈發緊密,再一次加碼了原有的網紅城市,這必也會轉化為城市的旅遊資源,進而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到現在,在百度上搜索「重慶肖戰」的關鍵字,相關結果超過2000千萬,單就熱度來說,「重慶代言人」或許還名副其實。
儘管質疑聲依然不絕於耳,但至少現在看來,《神奇城市》與肖戰的合作,或許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事實上,肖戰並非只是《神奇城市》中的明星嘉賓,周深、白宇、吳磊、許魏洲等當紅藝人,同樣兼具明星流量的特性,只不過肖戰放大了明星效應,也真正把「明星+紀錄片」的創作方式擺到了檯面上,讓大家來探討。
流媒體時代紀錄片市場,是否需要明星光環加持?
從2012年橫空出世的《舌尖上的中國》,到後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最近幾年的《人生一串》,再到2020年的《中國醫生》,國產紀錄片正在擺脫曲高和寡的冷場,出圈已經成為常態,越來越多高品質的紀錄片開始進入市場,甚至成為追捧對象。
近兩年,在內容市場,紀錄片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當前以優愛騰和B站為代表的視頻平臺也在對紀錄片布局進行加碼:各個平臺分帳模式基本完善,內容層面上也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布局。B站的紀錄片觀眾超9000萬,2019年優酷人文年觀眾人數達到1.7億,國產紀錄片在收視率中所佔比例超過70%。
背後,紀錄片「流量時代」的開啟,更多的是依靠紀錄片本身的特點,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導演陳曉卿自詡為美食IP;《人間串串》用人間煙火氣撬動市場;今年的《中國醫生》等都是對社會情緒的一次打擊。但不可諱言,目前紀錄片市場的「走紅」現狀,除了頭部IP,基本上還停留在圈內,「靠大靠小」。
同時,另一組數據顯示,當前觀看紀錄片的人群正在逐漸年輕化。據騰訊視頻公布的數據顯示,90-95後、95後、Z世代用戶佔其平臺紀錄片觀眾的比例分別為26%、40%和66%;而B站觀眾比例則超過80%。在紀錄片市場上,「得年輕人得天下」的理論同樣適用。
突破紀實片的說教特性,以年輕的方式進入市場,通過紀實片題材與年輕人生活方式的緊密聯繫,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營銷,與觀眾建立更強的聯繫,是當前紀實片創作者的共同訴求。假如站在這個維度,與明星的聯接肯定是最方便的選擇,但是為什麼這種現象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呢?
其實,國產紀錄片也有與明星嘉賓合作的案例,不多說是用聲音的方式。林志玲擔任2016年《了不起的匠人》的配音員,用聲音講述匠人的故事,第三季改為華晨宇;周迅擔任電影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的旁白,為講述孤獨症的宣傳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配音;黃曉明也曾為《地球的四季》配音;2019年晚些時候播出的《但是,還有書》是胡歌配音。根本原因在於它藉助了明星效應,擴大了內容的知名度。
對於為什麼「紀錄片+明星」現象不常見的原因,有以下三點可以說明:第一,紀錄片多是講真實、有內涵或匠心的故事,不需要明星光環加持;第二,當前的紀錄片市場尚未商業化,商業化程度極高,極具公益性質,明星出場費高得讓人望而卻步;第三,明星入局往往會削弱紀錄片本身的影響力,喧賓奪主。
不管是多數紀錄片的影響力難題,還是明星效應給紀錄片帶來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否認,《神奇城市》所做的嘗試都具有代表性,它的破局也為更多非主流紀錄片提供了可行的方向:相對於在爭議中前進,籍貫無名的沉默在泛濫的信息海洋中,對創作者更是一種傷害;如何為明星找到合適的身份,同樣是考驗紀錄片創作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