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在最新發布的《中國製造業IT應用市場預測與分析,2020-2024》報告中,IDC預測,2024年中國製造業IT市場相關投資規模將達到258.2億美元,其中IT應用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3.9億美元,2019-2024年複合增長率為10.2%。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製造業的實力和製造技術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從總量規模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回溯我國製造業發展歷程,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活躍;改革開放促進中國製造業第一階段的高速發展。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裝備現代化;生產效率提升規模化經濟開始發展。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產品創新與信息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從底層改變製造業,設計、工藝、管理模式創新帶動製造業升級。
製造業發展至今,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數據顯示,1952年工業增加值120億元,1978年超1600億元,2012年闖過20萬億元大關,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
經濟研究者表示,從1952年到2018年,按不變價格計算,工業增加值增長970.6倍,年均增長11%,這一速度不僅超過了同期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增長持續時間之長也超越了很多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相似時期。
據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拓展「中國製造」升級空間?業內人士表示,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持續激發新動能,將是製造業產業轉型升級、越級而立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新格局 製造業IT投資市場規模將達258.2億美元
隨著新型工業化深度發展、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工業將進入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新時期。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推動製造業進入智能化時代,個性化定製模式已經出現。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在積極推動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製造企業在不斷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生產線、改進產品架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產品性能,智能製造成為我國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在新的智能製造發展階段,全球智能製造產業創新體系下的中國製造業IT應用市場,將釋放更大市場活力和經濟創造力。IDC預測,2024年中國製造業IT市場相關投資規模將達到258.2億美元,其中IT應用(IT application)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3.9億美元,2019-2024年複合增長率為10.2%。
2019年,ERP、 PLM和CRM是中國製造業IT應用市場前三大投資領域,MES市場整體體量較小, 5年複合增長率為8.4%。IDC指出,這從側面也可以看出,目前製造業ICT市場更側重於IT投資,而車間層面的OT投資還需進一步提高。
從製造業IT應用市場規模看,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整體看,全面自動化、智能化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中國製造業的智能化升級,離不開IT技術的發展,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5G的發展,將給製造業IT應用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以高新技術為突破口 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是產業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過程,是經濟競爭力全面提升和邁上新臺階的關鍵。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而言,以轉型升級為途徑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是實現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
融象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吳燁維表示,實現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通過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大力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升級,積極推進位造業的上下遊形成共同協作、良性互動的高效供應體系,降低產業總體運行的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進而提升製造業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所起的作用主要源於其較強的滲透性及其產業的高效益性和關聯帶動作用,而傳統產業改造對高技術極其產業化具有逆向支撐和引導作用。吳院長認為,隨著我國新技術的不斷創新,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發展,是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融象產業研究院,是融象數科的核心優勢,由融象和證券日報傳媒股份聯合打造,深挖產業發展需求,注重產業實踐,深入研究產業鏈,聚焦產業創新與升級,形成產業鏈報告和智庫,賦能各地政府和潛力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