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姬宇陽報導 作為目前的國家隊中資格最老的一員,伴隨著10強賽出線10周年紀念日的到來,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再一次地從李瑋鋒記憶深處重新浮現。
沒實力,也抓不住機會
「我最後一次回到綠島賓館,還是在2002年出徵韓日世界盃之前,我們國家隊在瀋陽和烏拉圭打了一場熱身賽,比賽之前,我們全隊都去了綠島,為那些銅像做揭幕儀式,我記得當時還讓我們各自找各自的雕像,說真的,看到自己的銅像那一瞬間還是蠻震驚的。」
那次中國隊備戰十強賽的全過程,李瑋鋒至今仍然記得很清楚,球隊先是在上海參加四國邀請賽,接著從上海飛赴了瀋陽。「在上海集訓期間,我們有場比賽是和朝鮮隊打的,好像是打平了然後罰點球輸了,老米當時沒太當回事了,但是領導還是蠻重視的,就在那場比賽後,一位體育總局分管桌球的領導也來到來上海,召集我們全隊開了一個會。其實那個時候,外界有不少質疑的,但老米沒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他覺得熱身賽就是熱身賽,熱身賽的結果並不重要。」
很多年之後,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於那支國家隊抽籤時的運氣,但對此,李瑋鋒卻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抽籤是不錯,但最後決定出線的關鍵是實力,這點你看看球隊陣容就能清楚,能力排在亞洲一流的隊員有多少。當時的門將江津是亞洲一流門將,我記得2000年黎巴嫩亞洲杯時,江津就是賽會最佳門將,而後衛線上的範志毅(微博)大哥,當時也是亞洲最好的中後衛了,他後來還是當年的亞洲足球先生。包括中場前場,實力也很強啊。海東大哥當時也是亞洲最頂級的前鋒之一,隊裡還有好幾個海歸球員,那支球隊的實力,的確在十強賽裡有優勢的,比賽是這樣的,你首先必須有實力,在有實力的情況下,一旦遇到機會,你才能把握得住,當時的中國隊就是這個情況。」
經歷了十年的職業足球生涯,李瑋鋒對於中國足球有著更深刻的理解,目前中國足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自己的文化,中國足球的生存環境很差,踢球的人數越來越少。「這主要是指從國家隊到俱樂部的管理工作的思維和方法,我覺得很多東西是可以改變的,但要看主管部門敢不敢去改變。李瑋鋒強調,現在中國足球的生存環境很差,踢球的人數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更多的家長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從事足球運動,他們認為這個行業沒有什麼前途。但足球在歐洲完全是受人尊重的一個項目,在中國為何不可以呢?」
經典一幕沒事前設計在10年前的那支國家隊裡,李瑋鋒雖然是一名年輕的球員,最大的感受是「放鬆」,這讓中國隊的整體發揮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穩定和出色。「心態一直保持得很好,一方面是米盧在心理調節方面是個大師,第二也是來自於老隊員,當時在那支球隊裡,我們是年輕的球員,無論是範志毅、馬明宇或者是海東幾位大哥,經常會跟我們幾個年輕球員說,你們只管上去放鬆踢,有什麼問題或者責任,我們老隊員在這兒幫你們擔著,那支球隊的年齡結構確實合理,老隊員的經驗對我們年輕球員打好比賽有很大幫助。」
「雖然說當時我們在瀋陽的駐地綠島酒店,距離市區也很遠,基本上那一個多月也算半封閉,但綠島的環境還是不錯的,雖然不能出去,但是在酒店範圍裡,我們隨便做什麼教練領隊都不幹涉的,你可以去棋牌室打牌,也可以去打桌球,或者去打保齡球,甚至都可以去練練高爾夫,所以,當時訓練比賽之外的生活,我們也不覺得很枯燥。」
心態放鬆,被李瑋鋒視為當年小組出線的關鍵。除了米盧帶隊的那次衝擊,其餘的兩次衝擊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著較為強烈的緊張氣氛,賽前開會不斷、領導打氣不斷,這都讓當時的隊員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回憶起10年前的往事,李瑋鋒也表示,如果真的場地等各方麵條件都很好的話,十強賽的比賽自始至終安排在同一個城市進行,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你的主場,至少你要比對手更熟悉才對,當時五裡河就是這樣,從第一場對阿聯開始,我們那一口氣一直沒斷過,完全就是一氣呵成。」 10月7日的那個出線夜,李瑋鋒在場邊指著自己球衣胸前的國旗,對著鏡頭大喊「中國萬歲」的畫面,成為了那屆十強賽的經典記憶之一。
「那場比賽之前,我根本沒有想過,如果出了線怎麼慶祝的問題,而當比賽結束後,那種感覺一下子就噴發出來了,沒有任何的設計和準備。」
10強賽出線10周年的時候,他跟隨國家隊回到了自己的第二家鄉深圳。「我前幾天也在和家人聊天,我說我現在的確很知足,因為我能重新回到國家隊這個集體裡,但與此同時,我並不滿足,畢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幫助這支國家隊完成進軍世界盃的夢想,要知道,從2001年那屆之後到現在,中國隊連續兩屆都沒能進入十強賽。」
李娜說打球並非為國家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