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太空探索|周四·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索 | 周六·茶餘星話| 周日· 視頻天象
作者、美編:吳泱
校對:王啟儒,毛明遠
後期:庫特莉亞芙卡,李子琦,徐⑨坤
責任編輯:毛明遠
本文約35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
對於常常關注天文時事的天文愛好者們,JPL應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它常常出現在各種圖片的腳註裡,是很多圖片的版權所有者、是那個「幕後大佬」。
噴氣推進實驗室,英文名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簡稱JPL,是美國一個以非載人飛行器探索太陽系的研究中心,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個下屬機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那市,負責為NASA開發和管理無人空間探測任務,行政上屬於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管理。
JPL的LOGO。
Credit:NASA,JPL
關於這個神秘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研究機構,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事呢?
+
1.「自殺小隊」的成立
JPL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罕航空實驗室(GALCIT)管轄,可以追溯到1936年在阿洛約·塞科河谷(Arroyo Seco)進行的第一組火箭實驗。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弗蘭克·馬利納(Frank Malina),師從著名力學大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後者為1939年的「GALCIT火箭計劃」贏得了美國陸軍的財政支持。1936年,馮·卡門和馬利納在加州理工學院校園裡瘋狂「安利」他們的火箭計劃,很快湊齊了一個五人小隊,包括馮·卡門的另一個弟子比爾·博雷(Bill Bollay),馮·卡門的助手史密斯(Apollo M. O. Smith),校外的有化學家約翰·伯森斯(John Parsons)和工程師愛德華·弗曼(Edward S. Forman)。他們一起測試了一臺小型酒精燃料發動機,為的是收集馬利納研究生論文的數據。
這五人很快開始了一場美國式的探索,雄心勃勃地工作,甚至想登上月球,結果一個月後差點因為資金不足而解散。無奈之下,馬利納和伯森斯決定寫小說掙經費,講一個邪惡火箭科學家幫助邪惡帝王統治世界的故事,忙活了幾個月一分錢也沒撈著。一年之後,氣象學專業的維爾·阿諾德(Weld Arnold)開始對火箭項目產生興趣,他表示,如果火箭能用於氣候學研究,就幫助團隊籌措經費。
1937年,靠著阿諾德東拼西湊得來的1000美元,火箭發動機研究終於步入正軌。馮·卡門的弟子錢學森,這個時候也加入了火箭小隊。隨著發表論文數量的增加,這個業餘興趣小組逐漸獲得校方的重視,加州理工決定將小組列入航空實驗室,並分配他們一間地下室進行實驗。
「自殺小隊」在實驗間隙休息。這個綽號甚至得到了JPL官方的承認(官網可查)
Credit:JPL
科學探索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伴隨著各種事故。搬進地下室不到一個月,小組差點被學校端掉。先是馬利納不小心把劇毒的化學試劑灑在了化學樓前的草坪上,形成了巨大的難於去除的棕褐色焦痕;這還沒結束,在一次實驗中,化學燃料產生了大量泡沫和濃煙,把航空實驗室一樓幾乎所有的金屬儀器都腐蝕得坑坑窪窪,其中還有不少精密儀器,這甚至使整個航空實驗室的研究短暫停滯。在馮·卡門的極力爭取下,火箭小組的學生才沒被校方開除。作為代價,馮·卡門把他們趕出了地下室,另找了航空實驗室東面的露天平臺讓他們接著做實驗。
接下來,火箭小隊無數次引爆了自己的燃料桶、發動機、火箭模型,巨大的響聲讓這個小小的平臺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熱血的地方。全校的人,乃至整個帕薩迪納市,都知道這裡有一群不要命青年,他們想要飛出平庸的地球。小組得到了五花八門的綽號,「火箭俱樂部」「加州敢死隊」「火藥暴徒」「自殺小隊(Suicide Squad)」,堪稱世界級煙花表演藝術家。
後來,學校將這個興趣小組攆到了郊外的阿洛約•賽科河谷上。鳥槍換炮的興趣小組,在河谷上成立了一個實驗基地。
1943年11月,該火箭項目正式成立實驗室,名為「噴氣推進實驗室」,正式成為由大學合同管理的陸軍設施。此後,出於軍事保密,關於JPL的新聞越來越少,它逐漸變得神秘起來。
著名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有如下橋段:
火星救援片段
正是7位創始人不怕死的探索精神,才有了之後美國航天乃至世界航天的傳奇。
+
●2.錢學森與JPL
1935年,錢學森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最初學的是飛機機械工程,只用一年時間,就拿到了工程學碩士。但在畢業時,錢學森碰到了一個問題,他找不到實習的單位。美國的飛機製造廠只接收美國學生實習,因為飛機的製造是機密。無奈之下,錢學森只好轉了專業,選擇了航空理論。美國航空理論的中心在加州理工學院,其教授馮·卡門是美國航空的鼻祖級人物。
加州理工學院的同學們對於錢學森的印象是冷漠、傲慢。他的優異成績始終是學生的榜樣,那時的教授甚至會把錢學森工整的考卷貼在門上,以勸退那些抱怨考試太難的學生。但是他本人卻難以接近。在他加入火箭小組前,火箭小組頭子馬利納時常到成員阿諾德的宿舍,和他討論實驗結果,而同宿舍的錢學森也會耐心地傾聽,並與之探討。這令他們很驚訝,後來深入了解了錢學森之後,才知道,他只是「不願意和比自己蠢的人打交道」罷了。
1937年,加入火箭小組後僅一個月,在馮·卡門的指導下,錢學森發表了一篇名字巨長的論文(見下圖),奠定了他在火箭小組裡核心數學家的地位。
超長標題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飛彈等領域研究,並與馮·卡門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在1944年,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正式成立,馮·卡門擔任主任,錢學森擔任火箭研究理論組組長。
在二戰中,飛向太空的火箭變成了飛向敵人的飛彈。憂心忡忡、思念祖國的錢學森和導師、朋友隱入秘密軍事基地時,難免心情複雜。事情發展的方向,似乎已經不能由他們主導了。後來納粹德國戰敗,大西洋兩端的火箭狂人見了一面——馮·卡門帶領團隊前往歐洲,對德國的火箭之父馮·布勞恩進行審問,並將他和德國最核心的火箭技術帶回美國。
錢學森歐洲之行
Credit:JPL
時至今日,錢學森在美國科學家眼中還是一個神級人物,他對JPL的貢獻也沒有被忘記。在他誕辰時,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名下的火箭公司SpaceX,發出推特,祝這位JPL的創始人生日快樂。
SpaceX紀念錢學森先生的推文:「祝@NASAJPL的創始人,錢學森先生,生日快樂!」
Credit:SpaceX
+
●3.學霸們愛吃花生
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媒體發布了很多圖片,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張?
2012年8月,好奇號著陸前,控制室內的「好運花生」。
Credit:JPL
咦,這不是花生嗎?怎麼還和好奇號有關係?嗯,是的!它們被稱為「lucky peanuts」,譯為「好運花生」。吃花生能帶來好運?是工程師們迷信了還是單純的嘴饞?
其實,JPL有個傳統:在重大、危險的飛行活動期間吃花生。
吃花生的傳統,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徘徊者7號」月球任務。最初的6次全部以失敗告終,執行第7次任務時,有人將花生帶到控制室,好巧不巧,任務順利完成。從此,吃花生便成為JPL執行發射和著陸任務時的傳統。
從1964年「徘徊者7號」任務起,每逢重大活動,在NASA的任務控制中心都會出現「好運花生」,希望帶來好運,任務取得成功。
人家吃花生,我們吃什麼?我們吃大包子!
中國航天人鍾愛的「成功包」
Credit:央視新聞
試驗人員加班比較多,而包子比饅頭有味道,吃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夜班加餐一般都是選包子。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養成了在發射前吃一頓包子的習慣,取其寓意是:圓潤的外形——「圓滿」和蒸籠的「爭氣」。
●4.藝術工作室
+
科學和藝術其實本質上是相通的,而JPL就擁有一個完整的藝術和設計工作室。NASA的每一張公開發表的航天圖片,都要經過他們之手,進行仔細的打磨。有時候,他們還得畫一些壓根不存在的想像圖。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系列JPL藝術工作室Invisible Creature在2016年製作的系列科幻海報吧!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Credit:JPL
●5.可上九天觀星,不忘關懷民生
+
JPL因其與NASA的合作而聞名於世,但它並沒有忘記地球媽媽。它擁有很多「可上九天觀星」的技術,這些技術在醫學和健康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最近幾年,JPL的頂級科學家意識到,他們強大的探索技術,或許也能更「接地氣」地幫助解決地球上的一些難題。
例如,為火星探測車開發的甲烷傳感器,就應用在天然氣管道洩漏的檢測系統裡了。
美國醫療機構最近發現,只用常規的超聲波技術來繪製乳腺圖像有點困難。於是,又到了JPL「大顯身手」的時候,因為JPL的行星科學家們的第二大任務,正是獲得其他天體複雜地形的詳細雷達圖像。利用JPL的研究來修改乳腺導管系統的圖譜,新圖譜能幫助儀器更準確地繪製女性乳腺導管的圖像,從而使手術專家更精確地進行乳腺癌手術。
這些地球上最聰明的人說,JPL擁有「為星系拍照的超精細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當然也可以為人腦繪圖和用於癌症手術。」
●總結
+
篇幅限制,關於JPL的軼事就介紹到這裡了。
附上JPL官網連結,很有意思的網站,有美圖、天文新聞,有興趣可以看一下:https://www.jpl.nasa.gov
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國航天也在不斷抒寫傳奇。筆者希望接下來也整理一份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的趣事。
小彩蛋:下面是一道JPL的面試題,你能做對嗎?
海拔90米的地球表面,在一鍋水上覆蓋了一層緻密的食用油,已知食用油的沸點為160度,水的沸點為100度,用天然氣爐加熱,已知水在第30分鐘開始沸騰,假設在保證容器當中有足夠水的前提下一直加熱下去,油會沸騰嗎?
(提示:油的比熱容比水小得多,同等質量的油和水,吸收同樣熱量,油沸騰得比水快)
參考文章:
1. https://www.jpl.nasa.gov/about/history.php
2. https://www.jpl.nasa.gov/about_JPL/jpl101.pdf
3. https://www.jpl.nasa.gov/spaceimages/
4. http://news.youth.cn/kj/201603/t20160301_7691809.htm
5. https://www.sohu.com/a/225003619_115932
6. 嗶哩嗶哩視頻:BV1r54y1r7n3
錢學森回國前是如何參與了納粹和美國的太空爭霸?|如何靠撿破爛造出自己的火箭
7. 知乎:航天面面觀 文章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668063/answer/539559589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卡西尼號在執行土星探索任務時,土星恰巧擋住了太陽,它的環散射了太陽光,環縫結構清晰可見。
Image Credit: NASA,J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