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斯科球見證了夜場生活幾十年來的興衰起落,就像歌手崔西·索恩1996年在《Mirrorball》一曲中唱的那樣,「可愛的迪斯科球映射著我們每一場歡欣鼓舞,每一次鬥志激昂,它包容了一切」。
紐約Verboten俱樂部的老闆約翰·佩雷茲稱,只要DJ播放人們喜歡的音樂,人們就會蜂擁來到球下。
迪斯科球幾乎就是派對的象徵。它懸掛在舞池中央,反射出各種光芒,無比耀眼地向人們宣告:「盡情釋放吧,嗨起來!」它像個無所不知的目擊者,見證了夜場生活幾十年來的興衰起落,就像歌手崔西·索恩1996年在《Mirrorball》一曲中唱的那樣,「可愛的迪斯科球映射著我們每一場歡欣鼓舞,每一次鬥志激昂,它包容了一切」。
「剛開始人們很驚奇,會不停地跳起來拍它、摸它」
我們尚不清楚迪斯科球的真正起源。雖然上世紀70年代它稱霸了舞臺,但早在一百多年前,這個旋轉反光球就已出現了。最早的記錄可以回溯到1897年,美國麻薩諸塞州一本雜誌報導了這個令人矚目的「聚會裝飾品」——「舞廳被各種顏色的白熾燈渲染得非常亮眼,其中還包括一個會發光的鏡面球」。
根據現有資料,早期的鏡面球出現在各種場合,大多是社交聚會。在麻薩諸塞州驚現「會發光的旋轉球」30年之後,路易斯·沃斯特為它申請了專利,稱之為「萬向反射器」。1924年的美國專利檔案則將它描述為「球形,中空,表面覆有大量玻璃鏡片,亦可變為其他幾何形體」。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紛擾和時代動蕩後,迪斯科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重回人們的視線。紐約著名DJ尼基·思亞諾告訴電子音樂網站「Thump」:「這東西一直存在,只是不叫迪斯科球。那時還沒有迪斯科這個詞,我們一般管它叫鏡面球。」
思亞諾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繁榮的俱樂部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他的回憶中,第一次見到迪斯科球「是在1970年,我才15歲,看見它的那一刻簡直驚呆了,當時屋子裡沒有其他光源,鏡面反射的光一停止,四周就陷入了漆黑」。
後來思亞諾成立了私人俱樂部,他也想為自己的中心舞臺添置一臺類似鏡面球的設備。「當時最大的鏡面球直徑60釐米,但我想要更大的,比如90釐米,結果只能訂做。」思亞諾剛把球掛上舞臺時,人們非常好奇,會不停地跳起來拍它、摸它。
「有一次在別人的俱樂部裡,一隻1.2米的鏡面球忽然掉下來,正好擊中一名舞者的頭部……謝天謝地,它是空心的。」迪斯科球頗受音樂人青睞,思亞諾還記得,紐約著名音樂製作人拉裡·萊恩在一次表演中特意爬上梯子,深情擦拭了迪斯科球的玻璃貼片。
1997年,U2樂隊主唱兼吉他手保羅從檸檬形迪斯科球中走出。
迪斯科文化一夜失寵
當迪斯科文化蔓延到費城、舊金山和芝加哥等地時,迪斯科球也隨時流行起來。很難說清它起源於哪座城市,但能確定的一點是,正因為萊恩、思亞諾等「潮人」的青睞,迪斯科球漸漸成了夜場俱樂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好景不長,到上世紀70年代末,反對迪斯科的聲音漸起。特別是1979年7月芝加哥的「迪斯科拆遷之夜」活動上,一些音樂人燒毀迪斯科唱片,呼籲抵制這種文化。活動最終釀成暴亂,迪斯科音樂似乎在一夜之間失寵了。
而真正的毀滅一擊,要屬後來愛滋病在美國不斷蔓延造成的恐慌。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迪斯科音樂已退出主流樂壇,幸運的是迪斯科球被保留下來。除了依舊懸掛在舞臺上方,它還被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無伴舞歌唱模式所採納。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經典搖滾樂隊U2,在1997年的巡演中就曾把迪斯科球當做演出道具。當時,主唱兼吉他手保羅從一隻巨型檸檬狀迪斯科球中走出,驚豔了世界。
轉眼到2000年,迪斯科球逐漸回歸夜場文化。英國搖滾歌手蘇菲·埃麗斯-巴斯特在2001、2002年的連續兩張專輯中,以亮閃閃的迪斯科球作為MV的道具。2006年,麥當娜在其「懺悔之旅」巡迴演唱中一邊唱著歌,一邊從巨大的迪斯科球中降臨舞臺。2008年,澳大利亞創作型歌手凱莉·米洛在演出中,同樣選擇迪斯科球做表演道具。除了美國歌手賈斯汀·汀布萊克的毀球行為——在專輯《Future Sex》封面上,汀布萊克猛砸迪斯科球——音樂圈對迪斯科球的態度整體上並不排斥,一些夜場DJ聲稱愛它不變。
2014年,英國的巨型迪斯科球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
最大的迪斯科球在英國誕生
現在我們輕易就能買到一隻迪斯科球,但在盛行迪斯科音樂的年代,這東西可沒那麼常見。當時,率先推出鏡面軟布的美國肯塔基州「歐米茄國有製造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迪斯科球生產商。
「我們公司成立於上世紀40年代,起先做家具,到了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製作迪斯科球。」供職於該公司二十多年的託尼·萊爾告訴Thump網站,「最初我們只做裝飾家具用的鏡子,後來又有了鏡面軟布——從垃圾桶到鋼琴,它能覆蓋在任何物體上。再後來,有人找我們做迪斯科球。」
最早,公司只有二三十人製作鏡面球,做的尺寸也很小,大部分訂單來自遊樂場。隨著需求量增大,舞廳、旱冰場還有地下酒吧等地方都想安裝鏡面球,甚至國外企業也紛紛要求訂貨。歐米茄公司開始把製作迪斯科球的模具轉賣給其他公司。
「生意最好的時候,全世界90%的迪斯科球是我們生產的。那時直徑1.2米的球能賣4000美元,幾乎是天價。」萊爾說起了好時光。
歐米茄公司如今依然為麥當娜的環球演唱會、奧斯卡的頒獎典禮等高端聚會生產迪斯科球,但它早已不是唯一製作迪斯科球的商家了。早幾年,路易斯維爾市政府請求歐米茄公司打造一隻規模巨大的迪斯科球,好讓該市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成為「迪斯科球之都」。不過這筆生意沒有談成,世界紀錄最終被拱手讓給了英國。
2014年,英國著名DJ羅波·邦克攜手流行音樂界傳奇人物尼爾·羅傑斯,共同打造了有3層樓高、超過2500塊鏡片覆蓋的迪斯科球,打破了此前由俄羅斯人創造的世界紀錄。
「當時,尼爾要為音樂會壓軸表演,我想在最後一刻呈現一出非常盛大的畫面。」邦克稱,他們找到一群專為大型音樂節設計表演的人,之後有了這個點子。不過,英國的這隻迪斯科球其實是充氣完成的,據說花費了數小時才讓球體完全膨脹。
時代變了,人們仍然蜂擁來到球下
把目光轉回紐約,在那些極具現代感的夜場俱樂部中,迪斯科球仍然佔據著舞臺的絕對中心。Verboten俱樂部的合夥老闆約翰·佩雷茲稱,只要DJ播放人們喜歡的音樂,人們就會蜂擁來到球下——它有一股魔力,能將整個房間的人聚合在一起。
在這家俱樂部的燈光設計師傑瑞·漢特看來,即便如今有了各式各樣的光源,迪斯科球仍是舞臺整體光效的關鍵因素。它是史上最安全的帶有致幻效果的儀器,這也是它能風行這麼久的原因,它就像來自外太空的聲音,告訴人們:「盡情高歌,盡情舞動吧,忘記你們的煩惱和憂傷。」
「我有個『宇宙迪斯科球』計劃,就是把6隻球布置在一個房間,每隻球都有自己專用的光源。」漢特說,當霧氣充足時,它們能造成一種外太空般的場景,讓人仿佛漂浮於虛空之中。
風雲變幻幾十載,音樂潮流已幾番迭代,新興科技雖然改變了俱樂部內的燈光設計,但迪斯科球不朽。它為何經久不衰?
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似乎得歸結於情懷。迪斯科球時刻提醒著夜場裡所有人,音樂是最純粹的,要合著節拍起舞。當它不斷地閃耀、旋轉、反射各種光線時,人們似乎能感受到它的魔力,它就像一座不斷變化的城市中堅挺的地標——無論周遭如何變化,它永遠在你身邊,持續閃耀。(文David Garber 譯/ 張寶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