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丸」嗎?它其實是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主要預防脊髓灰質炎傳染病。
什麼是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痺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小於5歲的小兒,特別是嬰幼兒,所以又稱小兒麻痺症。該病最主要的危害是:有可能會引起小兒有嚴重的後遺症,常見的有足內外翻、足下垂,導致跛行,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從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如果不立即的開展小兒麻痺的醫治,極少數病案還會迅速的變化為癱瘓。
做糖丸的爺爺
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的戰鬥中
人物簡介:顧方舟
顧方舟(1926年-2019年1月2日),浙江寧波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55年於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醫學副博士學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被稱為「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顧方舟使用猴腎組織培養法分離出脊灰病毒並定出型別,成功研製出首批脊灰(Sabin型)活疫苗2000萬人份,為中國研製活疫苗消滅脊灰做出了重大貢獻。
立志與選擇
大學期間,顧方舟做了一個重要的人生抉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他說,這個決定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向黨靠近的過程中,顧方舟不僅了解了什麼是中國革命,也知道了人生的意義。他慢慢懂得:一個人活著不光是為自己,還要為大眾。
從抗戰到內戰,從舊社會到新中國,顧方舟那一代的大學生們,看到了百姓疾苦,深切感受到自身的責任。他慢慢堅定了信念,學醫更得關心老百姓的疾苦,而不能只顧著自己賺錢。他說,在這段經歷中,自己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當醫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從事公共衛生,卻可以讓千百萬人受益。」
歧路難行 以身試藥
1955年,江蘇南通爆發了流行病,將近2000個孩子患上了麻痺型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被病毒破壞了脊髓神經的孩子們,運動神經元受損,出現肢體癱瘓症狀。自此,疫苗攻堅的擔子落在了顧方舟團隊的身上。
1958年,顧方舟首次分離出「脊灰」病毒(此時蘇聯撤走了援華專家),1959年在雲南建立了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作為我國脊灰疫苗生產基地。
疫苗攻堅戰到了臨床階段,需要確定該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顧方舟先生冒著癱瘓的風險親自喝下了疫苗溶液。由於大人的免疫與小孩不同,為了驗證疫苗對孩子也是安全的,顧方舟竟拿自己剛滿月的兒子做高風險臨床試驗。在顧先生的感召下,同事們也逐漸開始給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
糖丸疫苗問世
1960年底,首批500萬人份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投放疫苗的城市,疫情都在逐漸好轉。但疫苗的儲存和覆蓋面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自此,顧方舟團隊經過反覆探索實驗,將液體疫苗製成固體糖丸,既方便疫苗貯運,又解決了幼兒投藥的問題。用「土辦法」將冷凍的糖丸放置於保溫瓶中,克服了偏遠地區的運輸保藏問題,使糖丸疫苗隨後逐漸走到了祖國的每個角落。
1965年,隨著全國農村逐步推廣疫苗, 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計劃免疫,病例數繼續下降。1990年,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規劃開始實施。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陽縣發生最後一例患者後,至今沒有發現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2000年「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籤字儀式」在衛生部舉行,已經74歲的顧方舟作為代表,籤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國成為無脊灰國家。
據統計,自20世紀60年代初,脊髓灰質炎疫苗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以來,至少避免150萬兒童因脊髓灰質炎所致麻痺,至少避免11萬兒童因脊髓灰質炎所致死亡。如此成就,顧方舟先生居功至偉。有人說,顧方舟是比院士還「院士」的科學家,而他卻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顆小小的糖丸。」
2019年1月2日,顧方舟先生逝世。陶行知先生說:「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我認為,這句話是對顧方舟先生最好的人生寫照。顧方舟先生讓我們明白,凡事貴在專,貴在對一件事情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顧先生告訴我們,世俗的很多東西都是虛無,而有些核心的東西卻是捨命也要努力爭取的。
顧方舟先生以身樹起人生豐碑,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這一可怕的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中。
··· END···
小編|PYY
審核|毛雪波
終審|ZYQ
出品|寧大科院管理學院學生第二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