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如何變成淨水」「垃圾怎麼變成電能」「醫療廢物如何處置」……6月5日,世界環境日,東莞市生態環境局開啟「雲課堂」科普教育模式,舉辦系列環保宣傳活動,進一步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貼向市民。其中,首堂雲上環保主題班會課《環境日揭秘:汙水如何變清水》,吸引全市120餘萬中小學師生一同收看收聽。
汙水是人類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水的總稱,這些水因為受到不同程度汙染,不能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必須處理達標方可排放。現代化城市生活,每人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汙水,洗澡、洗衣、洗菜……每人每天產生150-400升汙水。
這些汙水最後都去哪兒了呢?它們從每家每戶的下水管道進入城市的汙水收集管網,並被輸送到城市汙水處理廠,開始神秘的汙水處理之旅。6月5日下午3點,市生態環境局在市區汙水處理廠揭秘髒兮兮汙水是如何變成清水的。
市區汙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汙水40萬噸
市區汙水處理廠成立於2002年6月,廠區佔地面積46萬平方米,日處理生活汙水設計能力為40萬噸,是東莞目前最大的二級生活汙水處理廠。目前承擔莞城、南城、東城、萬江南面的生活汙水收集與處理任務,服務區域達96平方公裡。市區汙水處理廠有關負責人坦言:「清水變汙水,很容易。但汙水變清水,卻不容易。」在市區汙水處理廠,汙水至少要經過六道工序,才能達到排放標準,注入河湧。
近三年來,東莞新建成截汙管網超過4000公裡,基本補齊了原本截汙管網的缺口。截汙管網的建設能夠大幅度提高汙水的收集處理率,減少汙水直接排放到河湧,從而全面地改善全市水環境質量。
通過管網收集來的汙水,首先會經過的第一站就是粗格柵。粗格柵上有很多直徑20毫米的柵條,可以阻擋大塊頭的大型固體垃圾,如樹枝、棉絲、礦泉水瓶、泡沫塑料等。而在下一步的細格柵處,直徑大於6毫米的固體垃圾也會被攔截。市區汙水處理廠根據進水水質、生化系統、二沉池系統的實際情況,調整並優化內外回流量、曝氣量、加藥量,增加混凝劑投放濃度,強化活性汙泥的絮凝性與沉降性,以保障處理水量,保證出水全部達標排放。
謝崗積極開展環境宣傳活動
東莞過去是一個魚米之鄉,水中魚兒暢遊,天上繁星點點,到處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後來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入和工業的不斷發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日漸凸顯,需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守護,努力讓東莞的水更清、天更藍、氣更爽,讓東莞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讓這座城市更加宜業宜商宜居。
在東莞上學,在東莞工作,在東莞生活,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美麗東莞,我們都是行動者。希望大家從小樹立起「愛護環境 人人有責」的家園意識,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張紙、每一支筆,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不亂扔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多乘坐公交車和地鐵出行,踴躍參與環保志願活動,更好地把保護生態、愛護環境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
全媒體記者 周桂清 查雨霏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