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圈內的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湖泊、森林、霧靄和積雪,使俄羅斯的這個角落看起來仿若童話中的天地。然而,在這片自然美景中卻有一片廢墟,這是一個廢棄的蘇聯科研站。在這棟破敗的建築中間,有一個厚實的、生鏽的金屬蓋嵌在水泥地上,由一圈同樣鏽跡斑斑、粗大的金屬螺栓所固定。
這是科拉超深鑽孔(Kola Superdeep Borehole),地球上最深的人造井和最深的人工標誌點。當地人發誓說,這座深達地底40230英尺(12.2公裡)的鑽井,可以聽到井底深處傳來地獄的鬼魂慘叫聲。蘇聯人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鑽到這個深度,但在蘇聯解體後的混亂中,這個項目戛然而止,當時的深度離穿過地殼到達地幔只鑽了三分之一左右。
蘇聯於1970年開始在北極圈鑽探。最後一個超深鑽井工程是德國在1990年開始的大陸深層鑽探計劃(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KTB),於巴伐利亞州啟動,最終達到的深度為5.6英裡(9公裡)。
蘇聯人的超深鑽孔並非獨一無二。在冷戰時代,超級大國進行了一場鑽井競賽,都儘可能深鑽入地殼,甚至希望到達地幔。
現在日本人也想試一試。地球的核心究竟有什麼?
「俄國人開始鑽的時候,聲稱發現了游離水,但大多數科學家根本不相信這一點。過去,西方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地殼下面5公裡的地方密度很大,水根本不可能滲透進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的項目經理託齊科(Sean Toczko)說:「(新)項目的最終目標是獲得目前存在的地幔實際活體樣本。在像阿曼這樣的地方,你可以找到接近地表的地幔,但那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地幔。」
如果把地球比作洋蔥,那麼地殼就像地球最外面的一層薄皮,只有25英裡(40公裡)厚。之下就是厚達1800英裡(近2900公裡)的地幔,再往下,就是地球的中心,也就是地核。
跟太空競賽一樣,探索這個未知的「深度邊疆」的競賽,展示的是工程實力、前沿技術和「正確的東西」。科學家們要去人類從未涉足的地方。這些超深鑽孔所能提供的巖石樣本對科學的重要性,恐怕不亞於美國宇航局(NASA)從月球帶回的任何一樣東西。唯一的不同是,這次競賽的贏家不是美國人。事實上,根本沒有贏家。
今天,日本的「從莫霍界面到地幔計劃」(M2M-MoHole to Mantle)是國際海洋發現計劃(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最重要的項目之一。與當初的莫霍計劃一樣,科學家們計劃在地殼只有6公裡(3.75英裡)深的海床上進行鑽探。耗資10億美元(7.75億英鎊)的超深鑽孔計劃的目標,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找到原位地幔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