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回憶錄,將您對電影的回憶一一收錄/
今天說這部電影,我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這個成語:空前絕後
我未來至少20內認為不會有電影接近它,是一部絕對震撼人心的史詩巨作!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戰爭與和平》
先給大家列一些數據:
本片的片長在不同國家有所區別:義大利版263分鐘,美國版414分鐘,前蘇聯原版電影長達427分鐘,已經超過了7個小時。
本片的群眾演員多達12萬5千人,是世界影史上演員第二多的電影
它的製作成本為5億6000萬美元,影史第一,而且這是一部拍攝於1968年的電影,按照匯率換算,如果本片拍攝於2019年,那製作成本將高達120億美元
1981年,墨西哥電視臺播放了這部電影,創造了電視臺播放電影時長最長的金氏世界紀錄
1969年,第4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本片以壓倒性優勢獲得最佳外語片,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的俄語電影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在這裡得先向大家道個歉,今天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給大家介紹劇情了,因為這是一部完全忠實於原著的電影,列夫託爾斯泰的原著小說《戰爭與和平》篇幅達到124萬字
這樣一部鴻篇巨製改成的電影無論如何不可能用一篇兩千字的短文概述出來。所以我只能簡單說兩句劇情:故事發生在1802年到1820年的沙皇俄國,跨度只有18年,但託爾斯泰嚴謹地用文字把拿破崙遠徵俄羅斯這件事的前前後後都記述了下來
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託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俄國作家巴別爾曾說: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為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在數以千計的俄國文學名著中,《戰爭與和平》這部最偉大作家的最偉大作品,無疑就是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
強悍到整個西方文學都拿不出一部敢和它正面叫板的小說!
其實這部作品早在1958年的時候就被美國人拿去拍過
當時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奧黛麗赫本
美國人對俄國歷史的認知是很膚淺的,這部美國版《戰爭與和平》被導演金維多拍成了一部小資情調的愛情片
雖然有原著那段盪氣迴腸的愛情打底,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是當蘇聯人看到這部電影時,他們滿臉的不屑一顧
這算什麼?
《戰爭與和平》的偉大在於何處?就是宏偉、壯觀、史詩!
於是蘇聯人把袖子一挽,美國佬,看好了,達瓦裡什教你們史詩電影怎麼拍!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蘇聯軍方主動提出協助
軍方建議,最好拍攝人數和當時的兩軍對壘人數差不多,於是軍方訓練了12萬5000名士兵外加6000匹戰馬送到劇組聽候調遣
為了進一步還原原著中的歷史事件
軍方特意把軍火庫打開,翻出來695們庫存的拿破崙時期的舊炮,翻修好送到劇組,由於數量不夠,他們又拉來600們現役火炮來拍攝遠景鏡頭
至於特寫鏡頭,劇組聯繫了博物館,抬出來20門真正參與過1812年衛國戰爭的火炮,滿足了特寫鏡頭的要求
這還不算,最喪心病狂的是,原著和歷史上拿破崙都曾火燒莫斯科,為了拍出這一悲壯的畫面,他們直接一比一造了一個佔地10萬平方米的19世紀莫斯科
然後一把火燒了!
這樣的氣魄,呈現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美國的3D技術在這種實打實的畫面面前也不敢大聲喘氣
除了這些氣勢恢宏的戰爭畫面,這一版《戰爭與和平》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精髓
導演謝爾蓋的原話是:
我們給自己制訂的主要和唯一的目標,是在銀幕上儘可能完整準確地再現託爾斯泰。我們要用現代的電影手段再現託爾斯泰的思想、感情、哲學和理想。
因為原著思想體系過於龐雜,本片對此一條條理清並在電影中重現
美國版《戰爭與和平》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娜塔莎戀情線是主打,在原著中這條線也比較重要
兩人的故事簡單概述為:第一次三皇戰爭結束後,安德烈和娜塔莎相識並迅速墜入愛河,但安德烈的父親堅決反對這段感情,後來兩人因為各種誤會而分開。當一年後拿破崙殺進俄國,安德烈踏上戰場,身負重傷。在後方醫院,安德烈與成為戰地醫護人員的娜塔莎重逢,並在娜塔莎的關懷中安然逝去
這一段戀情比重很大,但是相比於整體篇幅,電影中實際時長並不多。這就是蘇聯版比美國版更為高明之處:愛情只是家國情懷的輔料,在深沉的俄羅斯人心中,國家永遠是高於個人的,這也是原著要表達的諸多情感中的一條
或許沒什麼歷史,又極度自我的美國人理解不了這些東西,他們的只想看亂世佳人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戰爭與和平》無疑太膚淺了點
不過說來說去,雖然蘇聯版《戰爭與和平》堪稱史詩巨作,也完全忠實原著。但通過電影來了解一部著作始終都是一種偷懶的行為,電影無法與小說相提並論,文字的力量與內涵絕非影像能所及
所以,如果真的想了解這部人類史上的鴻篇巨製,看完電影最好去看看原著,不用非得在某個時間看完,這種小說是可以看一輩子的,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讀幾頁,一直看到老,這也是一種活過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