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阿拉伯的寓言,是這樣講的:有一個人擁有一隻聽話的駱駝,他想知道那個駱駝到底能承載多少稻草。然後,他就開始往駱駝身上放稻草,他把所有的稻草都放了上去,就剩下了最後的一根稻草。駱駝依然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主人便把最後一根稻草隨便的扔到了駱駝身上。結果,駱駝就被這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引申出了一個常用的概念: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按照英文原文,應該是:壓斷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概念常常用來形容一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只要再有一丁點的量變就會引起質變。不過,我對這個說法一直有些疑問,在這裡和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駱駝背上究竟可以放多少稻草?物理學家Bak曾經提出過一個思想試驗:如果我們把沙子一粒粒的撒在地上,會慢慢形成一個沙堆,再往下撒的時候,會引發沙堆的崩塌。而哪一粒沙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崩塌,是完全不可預測的。後續也有學者做過試驗,證實了Bak的設想。作為一個研究巖土力學的人,我也很明白,我們是不可能一直在一個沙堆上堆沙子而不引起沙堆的崩塌的。在駱駝背上放稻草也是同樣的道理。稻草放到一定量的時候,是不可能穩定的維持在駱駝背上的。在壓死駱駝之前,稻草堆自己首先會崩塌的。
也許你會說我是較真兒,這個寓言說的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稻草堆會不會崩塌根本無關緊要,也不必去討論。好吧,我們首先不去考慮駱駝背上能放多少稻草,就假設無論放多少稻草都不會崩塌。即便是這樣,用稻草壓死駱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根稻草的重量幾乎為零,而一頭駱駝至少能馱五百斤的重量。不用精確計算,我們就可以想像,能夠壓死駱駝的稻草,一定是天文數字量級的。如果是一根根的放上去,恐怕駱駝先老死的可能性大一點。
因此,雖然從理論上講,量變會引起質變,一根根的在駱駝背上放稻草,最後會壓垮駱駝。但是,只要我們稍稍考慮一下實際情況,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當然,這麼說還有較真兒的嫌疑,那麼下面我就正式拋出我的觀點。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會是放在駱駝背上的稻草。把稻草一根根的放在駱駝背上,壓倒駱駝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也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如果我們不是把稻草放在駱駝背上呢?如果這根稻草飄進了駱駝的鼻孔裡呢?駱駝很可能會打一個大噴嚏,如果此時身上還背了許多的東西,很可能就因為這一個噴嚏而倒下了。當然,最後一根稻草也不一定在鼻孔裡,有可能在眼睛裡、嗓子裡、耳朵裡,總之一定是落到了某個敏感的部位,才會讓一頭駱駝倒下。而在駱駝背上,即便是放上幾千幾萬倍的稻草,也不容易把它壓死。
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樣。在現實中,壓死我們的東西,永遠不是那些看似很龐大的壓力,而是那些觸及了我們敏感神經的小事情。就如同落在駱駝鼻子或者眼睛裡的一根稻草,殺傷力遠遠大於落在背上的一塊大石頭。我們形容一個人因為一丁點小事就被打倒或者激怒,常常說他被「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然而,實際的情況是,這根稻草觸及了這個人最敏感脆弱的神經。
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被圍困在九裡山。如果這個時候劉邦只是增兵來圍困,就好像在駱駝背上放稻草一樣,很難把項羽徹底打敗。而張良獻策,讓四面士兵們唱起楚國的民歌。家鄉的歌曲觸動了楚軍最敏感的神經,紛紛投降。成語四面楚歌就出自於此。幾句歌聲,就起到了幾萬大軍強攻也未必能達到的效果。這才是用一根稻草壓死一頭駱駝的正確方式。
所以,作為一個人,我們要認清自己:哪裡是我們的背,哪裡是我們的鼻孔。同時,要認清事情,哪些事情是石頭,哪些事情是稻草。在我們的背上,我可以馱起所有工作生活的負擔,就算像石頭一樣重,我們也不會被它們壓死。同時,我們不要讓自己的鼻孔太脆弱、太敏感。而當一根稻草飄到我們的鼻孔裡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那不過是一根稻草,不要因為一根稻草而倒下。
本文由公眾號「林泉嘉器」原創,歡迎評論和轉載。更多文章請掃碼或者搜索公眾號:linquanjia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