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位於中國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內流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遊覽勝地。
江西鄱陽湖是世界上七個重要溼地之一和我國最大的吞吐性淡水湖、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洪水的調蓄和長江水資源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洞庭湖位於荊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兩省之間,面積遼闊,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北有三口與長江相通,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洞庭湖像一個巨大的水庫,容納湖南四水的水量並起著吞吐長江洪水的作用。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裡,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裡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的同時,還可遊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遊的衝積平原上,原是洩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裡,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
呼倫湖,又名達賚湖、呼倫池,當地牧人稱它為扎來諾爾,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內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與貝爾湖為姊妹湖。呼倫湖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滿洲裡市之間。呼倫湖方圓八百裡,碧波萬頃,象一顆晶瑩碩大的明珠,鑲嵌在呼倫貝爾草原上。
納木錯是中國第二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當雄縣與班戈縣之間。其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
色林錯,是西藏第二大湖泊及中國第三大鹹水湖,色林錯是青藏高原形成過程中產生一個構造湖,亦為大型深水湖。每到夏季,湖中小島上就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候鳥。遠遠望去,湖面碧藍,遠處山形若隱若現。公路就在離湖邊十幾公裡的地方,想接近她卻已無路可走。
博斯滕湖,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博斯騰淖爾,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於湖中而得名。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屬於山間陷落湖,湖區周圍生長著廣茂的蘆葦,是中國重要的蘆葦生產基地,此外還盛產各種談水魚,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
南四湖為昭陽、獨山、南陽、微山湖四湖的總稱,但由於微山湖面積比其它三湖較大,習慣上統稱微山湖,位於蘇魯交界處。全湖面積1266平方公裡,是山東第一大湖,也是中國大型淡水湖泊之一。該湖屬淺水富營養型源泊,自然資源豐富,盛產魚、蝦、葦、蓮等多種水生動植物,是山東省最重要的談水魚業基地。沿湖工農業發達,工業以煤炭、電力為主;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糧油經濟作物為主,是魯西南的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