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霍啟剛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張家居照。
照片中,他和兩個孩子依偎坐在沙發上欣賞電視裡播放的音樂會。
眼尖的網友卻在這幕溫馨的畫面上,發現了一些不太協調的細節。
客廳內景裝修簡單,普通大小的液晶電視、隨處可見的玻璃花瓶,甚至顏色發黃了的老式空調。
放眼望去,像極了普通家庭的裝修風格,沒有一絲的奢華風。
要知道他們住的可是價值上億的豪宅啊。
早前媒體就爆料過,郭晶晶霍啟剛一家如今居住的是對著淺水灣海灘的三層樓房。
豪宅內配有私人泳池和花園,總面積上千平方米,預估市值達到1.6億港幣。
相比之下,豪宅的內景確實過於樸實了。
然而,在儉樸的物質生活之外,他們卻把日子活出人們羨慕的模樣。
他們努力工作。
夫妻間互相體諒。她心疼他工作忙碌,他憐惜她顧家勞累。
他們還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帶孩子體驗生活,為孩子讀書。
作為豪門家族,他們從不被物慾裹挾,只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周國平說:「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欲望,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生命的疆域會更加寬闊。」
深表贊同。
節制不必要的物慾,讓生活少點裝飾、多點理想,你的人生會活得更加精彩。
如果你也想控制自己的欲望,專注自己的人生,看完下面的概念,或許你會有所啟發。
01
餓鼠效應
臺灣作家梁實秋,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吃飯。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燻魚。
冰糖肘子端上來,梁先生說同樣不能碰,因為裡面放了冰糖。
什錦炒飯端上來,梁先生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為糖。
最後,服務員上了一碗八寶飯,大家也想當然地認為他不會動筷,因為八寶飯不僅有糖還有澱粉。
但出乎大家意外的是,梁先生卻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
面對大家的疑惑,他解釋說:「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多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這就是餓鼠效應,即適當節制,發展良好;過度放縱,早衰短命。
作家海明威所說:「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只有學會管理過度的欲望,自我節制,才能真正駕馭自我,不受內心欲望的控制和擺布,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02
雙曲貼現
眾所周知,黑猩猩最喜歡的食物是香蕉。於是,研究員制定了一個規則,他給每隻黑猩猩分發了一個乾果。
如果哪只黑猩猩能夠忍住20分鐘,不吃掉手裡的乾果,它就能用乾果換取一隻香蕉。
這群黑猩猩大部分缺乏忍耐能力,貪婪地吃掉了到手的乾果,僅有幾隻黑猩猩一直努力克制自己。
後來,這些具有強大克制力的黑猩猩,獲得超值的回報,拿到了香蕉。
這就是雙曲貼現,又稱為非理性折現,形容人們的貼現決策,類似於雙曲線,意即:多數人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
多數黑猩猩,為了眼前的乾果放棄了好吃的香蕉;只有少數黑猩猩,理性決策,最終得到了香蕉。
試想一下,現實生活中:
你是願意立即看一場電影獲得足夠的感官刺激,還是練字三個月換來一手漂亮的書法?
你是選擇立即看一部電視劇消遣多餘的時光,還是願意讀一本有難度的書獲得思維的碰撞?
放縱慾望,及時行樂,這是多數人的傾向,因此,雙曲貼現的現象,發生也很普遍。
可是,唯有時刻關注並對抗自身的雙曲貼現傾向,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03
自我實現
美國的登月者米歇爾,在阿波羅登月艙中,從宇宙中遙望美麗的地球,獲得高峰體驗。
剎那間,他知道了「宇宙自有它的意義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後有一種層次,人類的追求必須提升到全球的資源共享,世界才會是可持續的」。
米歇爾重返地球後,放棄了太空生涯,投身於環境與生態的運動。
這就是自我實現,即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由低到高,分成5個層次,其中最高層就是自我實現、自我超越。
如果自我實現需求沒有滿足,即便收入豐厚,取得世俗所認為的成功,也會覺得工作意義和生活意義不足,時不時感到空虛。
所以,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找到自己的理想抱負,並努力實現。
04
格局
有一次,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邀請早已退位的清末帝溥儀,到家中做客。
當他熱情地給溥儀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畫、金石玉器時,溥儀並沒有太大興趣,反而隨手指了幾件,告訴王國維說,這些都是贗品。
王國維當然不服。這些珍玩,都是他憑藉自己的美學、史學造詣挑選出來的,怎麼可能是贗品?王國維心裡想,可能是小皇帝沒仔細看。
溥儀走後,王國維就迫不及待地找來了道行更深的好友來幫忙鑑別,又去古玩店找行家,結果卻是一致的:這幾件「珍品」,確實是贗品。
這件事後,「金石大師」王國維,對這位年紀輕輕卻見識如此之廣的溥儀,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他再次虛心地向溥儀請教鑑別方法時,溥儀說:「我也不懂你們說的那些個鑑別方法、技術啥的,我就是看你那幾樣玩意,和我家裡的那些,有些差別罷了。」
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即對於世界的結構認知程度,包括寬廣度、縱深度和精細度等多種維度。
格局決定結局。
例如,一棵石榴種子,可能至少有三種結局:
放到花盆裡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放到缸裡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放到庭院空地裡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花盆、缸、空地,不同大小的格局,就導致了石榴的不同結局。
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而格局則是可能性的限制。
格局越大,越能系統思考,越把時間花在高價值的事情上,從而擁有更好的收穫。
格局越小,越是目光短淺,越容易把時間浪費在低價值的事情上,最終庸碌無為地過一生。
如果不拓展、精細自身的格局,肆意放縱慾望,浪費光陰,到年老時你就會很容易後悔:「其實,我本可以有另外一種人生」。
05
減法
美國有一個高富帥約書亞貝克爾,他掌管著150家店鋪,拿著7位數的薪水,22歲就買了豪宅名車,還有一個美麗的妻子。
儘管在眾人眼裡他是如此成功,然而事實上他的生活卻十分糟糕。
逢年過節他準時將禮物送達母親手中,但他卻錯過了母親最後的離別。
他買了許多奢華的物品給妻兒,妻子卻向他提出離婚,因為她沒有得到想要的陪伴。
就連他自己的身體也十分不好,每天需要服藥才能入睡。
可以說,除了賺錢,他並沒有感受過幸福。
後來,約書亞開始反思,他漸漸發現:過於追求物質,不但沒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於是,他毅然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清理內心雜亂的思緒,同時清理家裡的東西。
他試著在30天內丟棄30個物件,沒穿過的衣服、沒用過的器皿……直到他的生活裡只剩下288件物品。
在這個過程中,約書亞發現,這樣極簡的生活不但沒有讓他感到空虛,反而覺得內心越來越充實。
他放棄了7位數的工作,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精心做一頓美食,約朋友喝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甚至,他終於有時間拾起小時候的夢想,他開始提起筆寫東西。
這就是做減法。
《少即是多》有一句話: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豐富才是幸福的王道。
追求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質的富有,才能真正讓人感到幸福。
06
結語
陳道明說過:
「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很多時候,節制意味著對自身的一種合理控制,意味著我們對事情的發展有長遠且清晰的規劃。
欲望總是會迫使我們想要擁有一切,以致讓我們做出很多急功近利的事情。
但是,真正高級的人生,不在乎是否在合適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而是控制自己在不合適的時機不做不該做的事。
說到底,一個人活到極致,就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