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12:2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姚嘉琪 王宇
「感性」一詞在大家眼裡代表著什麼呢?不理性,感情用事?還是科研的對立面?「感性」一詞對萬裡學院海洋生物夏令營來說,卻有了新含義。「感性」研究路線是一條成員們前期感受、了解海洋文化,提高對海洋研究的興趣,後期投身海洋科研建設活動的道路。他們用獨特的方式證明,科研也可以走「感性」路線。
據了解,該夏令營主要由浙江萬裡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主辦,面向全國招納夏令營的成員,經優選最終招收了來自天津農業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10所高校12個專業的23名成員。
近幾日,浙江萬裡學院海洋生物夏令營,包括23名成員和4位帶隊老師來到了海濱城市象山,展開以海洋資源保護利用為主題的活動。夏令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探訪的形式,旨在培養大學生對海洋研究的興趣,引導大學生關注海洋,為保護和利用海洋培養人才。
夏令營成員們先後開展了參觀松蘭海濱沙灘,象山科創園和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活動。活動中成員們表示,切身感受到象山,這個擁有厚重海洋文化城市獨特的魅力,認識到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海洋資源對科學研究、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性。
「在參觀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魚拓體驗課。」一位夏令營成員說。非物質文化魚拓繼承人盧聖貴為成員們示範如何製作魚拓,作品完成後,在場的成員和老師們讚嘆聲此起彼伏。營員們積極地參與其中,鋪紙、調色,製作魚拓,與海洋生物親密接觸。許多成員。一名成員興奮地說,「魚拓藝術不僅是來自海洋的藝術,它更讓我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可塑造性。」
值得一提的是,夏令營的成員們在參觀、體驗活動中,不僅領略了海洋風光,了解海洋文化,還學習許多海洋生物知識。
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許多成員立刻脫鞋,赤腳奔走在沙灘上。他們興奮地撿拾著被海水帶到岸邊的各種貝類,熱烈地探討著這些海洋生物。活動中,老師不忘進行實物教學,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介紹了這些海洋生物的名稱、形狀、特點等等一系列海洋生物知識。甚至餐桌上的海鮮也逃不被分析的命運。
一位成員還意外地撿到了鵝頸藤壼。帶隊老師介紹道,鵝頸藤壼在我國被稱為狗爪螺,是藤壺類生物,別稱「來自地獄的海鮮」。它生活在海流交換較為頻繁的島嶼礁石縫隙裡,採摘困難,但味道極為鮮美。
老師的精心講解與營員們的認真傾聽,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老師通俗易懂的講解後,營員們相互提問,複習老師講過的知識。營員們認為前期感受海洋文化的方式不僅提升教學體驗,還提高成員們對海洋的興趣。與此同時,營員們收穫大量的實踐真知,為後期投入科學研究做準備。
夏令營的隊長,來自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的林國棟感慨到:「當初選擇萬裡學院的夏令營是因為萬裡的生環專業很厲害,其次學校在寧波,可以感受到鮮明的海洋風光,我可以近距離接觸大海。本次夏令營,我受益良多,這個夏令營讓我看到更深厚的海洋文化學習到更多的海洋生物知識。
營員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象山之旅,對海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感受到大海巨大的魅力、多重作用。海洋需要更多人探索與發掘。
夏令營的帶隊老師認為:「現代大學生需要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增加閱歷,增強研究海洋生物的興趣,正確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更好地融入海洋建設,科研造福社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