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肺結核的卡介苗可降低新冠感染?以色列大樣本研究:無效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雜誌》(JAMA)在當地時間5月13日刊發的一項來自以色列的研究顯示:童年階段接種卡介苗,對成年後避免新冠侵害並無幫助。論文團隊來自以色列沙米爾醫學中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
鍾南山團隊公布新冠肺炎危重預測模型 準確性達到88%
14日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代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整合臨床風險因素,建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預測模型,準確性達到88%。該模型前期在雷神山醫院等湖北多家醫院開放使用,獲得當地同行的認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通訊作者為鍾南山、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
《自然》論文:新冠病毒如何搞亂細胞通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提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的蛋白質組,並做了分析。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謂是把細胞通路「搞得一團糟」,影響了包括蛋白翻譯、RNA剪接、碳代謝以及核酸代謝等多個方面。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從中找到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中國多機構合作,發現人可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狗,但狗傳染人未知
香港大學Malik Peiris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Infection of dogs with SARS-CoV-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定量RT-PCR,血清學,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及在一隻狗中分離出病毒,發現香港有十五隻狗中的2隻被SARS-CoV-2感染。這是SARS-CoV-2人對動物傳播的實例。尚不清楚受感染的狗是否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動物或傳播給人類。
Cell:新方法有望幫助盲人恢復視覺
Yoshor教授與Bosking教授團隊合作在Cell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開發了一種新型替代方法,通過動態激活一系列電極從而在視覺皮層表面描繪出連貫的圖形形狀。
中樞神經系統水腫如何「治本」——靶向水通道蛋白AQP4的膜定位
來自英國阿斯頓大學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Roslyn M. Bill教授與伯明罕大學醫學與牙科學院的Alex C. Conner教授和Zubair Ahmed教授共同合作在Cell上發表了研究。在這項研究工作中,他們另闢蹊徑——通過靶向AQP4的膜定位,而不是直接抑制AQP4的活性來改善CNS edema,並在脊椎損傷模型的大鼠中取得了成功。
馮國平等開發首個無需植入便可控制大腦活動的微創光遺傳學技術
美國MIT馮國平課題組和Robert Desimone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上發表文章,開發了新型光敏感視蛋白分子——SOUL(Step-function Opsin with Ultra-high Light sensitivity),可以不用插入光源,將光源置於體外,即可激活小鼠腦內任何區域的神經元和獼猴皮層主溝中的神經元。
百萬人隊列,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發展成2型糖尿病是正常孕婦的10倍
英國萊斯特大學Elpida Vounzoulaki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論文,該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和比較妊娠糖尿病(GDM)婦女和健康對照者的2型糖尿病(T2DM)進展率。該研究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患T2DM的風險似乎比具有正常血糖妊娠的女性高近10倍。這種風險的程度凸顯了進行幹預以預防T2DM發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懷孕後的早期。
復旦大學肖豔紅等團隊國際合作突破了標準量子極限
復旦大學肖豔紅,山西大學Shen Heng及丹麥奧爾胡斯大學Klaus Mølmer共同通訊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pin squeezing of 1011 atoms by prediction and retrodiction measureme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
焦建偉團隊從腦發育角度探討抑鬱症可能的發病機理和治療策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精神疾病雜誌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研究論文,發現WT1調控大腦皮層發育,該基因在腦中特異性敲除出後小鼠出現類似抑鬱症的行為特徵,同時文章闡明了WT1通過表觀調控EPO表達參與腦發育的機制,腹腔注射EPO能夠緩解抑鬱行為,為抑鬱症的診療提供了新靶點和方向。
楊世華組在食蟹猴胚胎上成功實現精準的多位點單鹼基突變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廣東實驗室楊世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plex precise base editing in cynomolgus monkeys」的研究論文,報導在食蟹猴胚胎上成功實現精準的多位點單鹼基突變。
深度學習準確預測和診斷阿爾茨海默病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計算機算法,該算法通過整合腦部核磁共振成像、認知障礙測試以及年齡和性別數據,準確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並對是否患病做出診斷。這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 Brain 雜誌上。
Nature重磅: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iPS幹細胞心臟病治療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報導了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的一項臨床治療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兩名中國男子接受了基於「重編程」幹細胞的實驗性心臟病治療,並在一年後成功康復。據悉,這是已知的全球首個用於治療受損心臟的iPS技術的臨床應用。
小分子藥亞甲基藍可抑制PD-1功能,為開發PD-1抑制劑開創新策略
暨南大學陳良實驗室、丁克實驗室和中山大學的周鵬輝實驗室聯合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上發表了論文。該研究鑑定到亞甲基藍這個老藥有PD-1抑制劑的作用,並闡述了小分子阻斷PD-1招募SHP2這一PD-1傳導信號的關鍵步驟導致PD-1功能抑制,為其通過抑制PD-1在臨床中治療腫瘤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為藥學界設計PD-1的抑制劑開創了一個新策略。
Nature:硝酸和氨氣冷凝使新的大氣顆粒快速生長
新顆粒的形成是城市煙霧的主要來源,但它是如何在城市中發生的卻常常令人費解。卡內基梅隆大學Neil M. Donahue等人通過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CLOUD室在大氣條件下進行實驗表明,在低於約+5 °C時,硝酸和氨蒸氣會凝結到直徑只有幾納米的新鮮成核顆粒上。
Nature Catalysis:光響應手性配體調控催化反應中的手性
格羅寧根大學Ben L. Feringa等取得了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對光響應的亞磷醯胺配體結構,基於手性的雙芳基取代基,分子能夠實現對Cu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實現相反的手性選擇性。在相互對映亞磷醯胺配體作用中,每種手性的配體分子分別展現出不同的催化反應活性和手性作用,並且通過光的控制實現對產物手性的控制。
Nature Chemistry:NO分子非彈性散射
密蘇裡大學Arthur G. Suits等通過模擬輻射泵浦(emission pumping)方法製備了任意單旋轉(arbitrary single rotational)和處於v=10振動態的NO分子,並對其非彈性散射過程進行研究。在這些研究中,作者通過近共同傳播分子束(near-copropagating molecular beam)實現了在室溫~1 K範圍內可調的碰撞能量,同時通過速度影像圖方法對產物的微分橫截面作圖。
JACS:矽基π電子穩定單鍵分子合成
對於π電子單鍵體系的分離純產物十分罕見,日本東北大學的Takeaki Iwamoto等報導了一種合成1,3-二碘四矽雙環[1.1.0]丁烷分子,該分子通過二矽烯環分子的1,2-雙碘化過程得到。X射線單晶衍射結果顯示,得到的產物具有平面雙環Si環結構,在橋頭矽原子上具有平面結構,同時Si-Si之間的距離增加。DFT計算結果顯示,橋頭Si原子之間展現了一個π電子單鍵。
武漢大學雷愛文團隊借力電化學實現[4+2]環化,可構建稠合多環雜芳香烴
武漢大學的雷愛文教授課題組藉助電化學手段實現了聯雜芳香烴與炔烴/烯烴的氧化[4+2]環化反應,由此得到多種結構的稠合多環雜芳香烴。反應無需額外添加氧化劑,並具有良好的選擇性,以往不適用於[4+2]環化過程的內炔烴、貧電子烯烴同樣也可順利參與反應。相關工作發表在知名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廈門大學研究團隊(易駿博士、尤恩銘博士生、丁松園副教授(通訊作者)和田中群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發表理論研究論文,系統發展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調控SEIRA光譜線型的理論。
腸道微生物影響肌肉萎縮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腸—腦聯繫。研究人員發現,在有常見ALS基因突變的小鼠中,使用抗生素或糞便移植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可以預防或改善疾病症狀。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上。這些結論為只有部分攜帶突變基因的個體才會患上ALS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並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生物群的可能的治療方法。
食品藥品「微球」碼問世
5月10日,Small在線發表了一種新型食品、藥品防偽策略——「微球」碼。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唐國勝和本科生陳龍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Y. Shrike Zhang和化工院教授黃超伯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城市擴張讓蚊子胃口大開
在非洲,作為「土著」的伊蚊更喜歡從其他動物身上吸血,比如猴子和齧齒動物。然而,一項新研究表明,它們對人血的需求可能在迅速擴大,並隨之提高了傳播疾病的能力。研究人員調查了非洲各地的伊蚊叮咬偏好範圍,發現棲息在乾燥和人口稠密地區的蚊子更喜歡吸人血。
小鼠胚胎含4%人類細胞
為尋找可供移植器官生長的環境,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培育人類與小鼠胚胎的嵌合體。據《新科學家》報導,研究者現已培養出人類細胞含量達4%的胚胎嵌合體,此前這一比例僅為0.1%左右。
百度李彥宏發頂刊醫學論文!報告最大食管鱗狀細胞癌基因組圖譜
Cell Research 雜誌(IF=17.848)更新了一篇關於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研究論文,百度李彥宏在該論文中屬於三個通訊作者之一,另外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劉芝華教授和詹啟敏院士。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
5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佔據主榜(即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位居財經類大學排名榜首,北京外國語大學名列語言類大學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上海體育學院領跑體育類大學排名。
在《自然》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 中國醫科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領銜的團隊在Nature發表《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論文。美國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Elisabeth Bik質疑該論文涉嫌一圖多用。5月14日晚,中國醫學科學院通過官方微信公號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表示論文中誤用一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向《自然》雜誌重新提交了正確圖片,並為「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
北鬥三號系統「收官之星」計劃下月發射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我國計劃在下個月發射最後一顆北鬥衛星,這也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的「收官之星」。即將發射的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衛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獸醫科學家偽造、重複使用及篡改數據,撤稿6篇文章
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ORI)發現馬裡蘭大學的一名前獸醫科學家犯有不當行為,包括偽造數據。到現在為止,已經撤了6篇文章。ORI發現Shin-Hee Kim通過更改,重複使用和重新標記相同來源的Western印跡圖像,顯微鏡視野以及來自非相關實驗,以代表7篇發表的論文和2項提交給NIAID,NIH的基金申請的研究結果。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