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呼呼的多肉,雖然小小個卻迷倒了不少人,很多人都是一旦入了多肉這個坑,就從此無法自拔,就算經常遭遇各種黑腐化水以及病蟲害,年年大夏天空出一堆盆來,也照樣止不住對多肉的痴迷!
但無論做什麼事也不能總是在原地打轉,對吧?養花養多肉也是一樣不能周而復始的在「空盆-買-空盆-再買」的模式上循環。所以只要出現過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及時解決,還要弄清楚引發各種病蟲害的原由,才能在以後的養護工作中做好預防。
黑腐和化水是我們養多肉最常遇到兩大問題,尤其是在高溫的夏季,相比往年的5月,今年還要涼爽許多,所以趁著這樣的好天氣,今天花娘就趕緊先來跟大家掰扯掰扯關於多肉化水的問題,以便在高溫來之前提前做好預防!
什麼是化水?
很多人將化水和正常的營養消耗分不清,正常的營養損耗,葉子是越來越扁,有時顏色還會變的比較鮮豔,然後從最底下的葉子逐漸乾枯。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化水呢?
特別是在高溫天氣中,多肉更加容易出現化水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怕熱嗎?
當然不是,其實多肉最怕的不是高溫,而是高溫的同時又高溼且又不通風,簡單說就是兩個字「悶溼」!
從多肉的兩大原生環境去追溯其化水的根本原由!
要想徹底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回到它的原生環境去追溯其化水的根本原由。
要數多肉植物品種最多的國家,就非墨西哥和南非莫屬,這兩大地方可是多肉植物的天堂啊!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非洲的的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資源國之一,其不僅黃金、鑽石生產量均佔世界首位,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和旅遊聖地,有很多的葡萄酒莊以及農莊,更是多肉植物盛產地,特別是納馬誇蘭,那可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多肉植物天堂」啊,是很多人都為之嚮往的一個旅遊聖地!
南非大部分地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時間與北半球正好相反,他們的12月~2月為夏季,6~8月為冬季。
南非氣候特點
其一,光照時間長
南非三面臨海,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境內南部屬海洋性氣候,中部屬熱帶草原性氣候,東部山脈則屬於副熱帶高壓帶氣候,年均氣溫約在10-25度左右。
此外南非還號稱「太陽之國」,所以幾乎終年都是陽光明媚,光照時間長,紫外線強,每年的4-5月份光照時間最長可達9小時以上,因此當地的多肉顏色都是非常鮮豔的。
其二,降雨量少
每年都會有一個明顯且較長的旱季,南非南部的東開普省與西開普省都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那裡氣候表現為冬天時節溫暖潮溼,夏季的時候乾燥炎熱,因而成為世界上多肉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這裡涵蓋了番杏科、百合科、景天科、大戟科、蘿藦科等,品種數量幾乎佔據了全球多肉植物品種的三分之一。
其三,晝夜溫差大
尤其是冬季,夜晚0°左右,白天20°左右。有時溫差甚至高達三十多度。
墨西哥的氣候特點
墨西哥與美國西南部接壤,80%以上的國土為高原和山地。首都墨西哥城的海拔為2240公尺,其北部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同時較高的海拔使海洋水汽無法到達,因此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且大多都集中在雨季。
此外同樣,墨西哥的晝夜溫差也是比較大,紫外線強烈,並且墨西哥境內有一條跨墨西哥火山帶,火山較多,火山巖和豐富的硅藻土礦都能為多肉的生長提供極其優質的養分。
多肉植物中的景天科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科,雖然非洲、美洲、歐洲和亞洲都有分布,但是像仙女杯屬、石蓮花屬、厚葉草屬和風車草屬,它們可都主要分布於墨西哥。
說了這麼多,究竟和我們今天要說的多肉化水有什麼關係呢?
對比我們當地的氣候,和以上多肉原生環境的氣候,不難發現有一個致命的區別,那就是他們每年都有一個明顯且較長的旱季,一般都是在夏季乾燥,但是我國尤其是南方多地每年夏季都會有段時間的梅雨季節,持續性的高溫高溼氣候。這一點是與多肉的生長習性是相悖的!
多肉的特殊的生理結構
多肉與一般的植物不太一樣,一般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生長的,而光合作用中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植物的葉綠體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植物機體內的碳水化合物,這個過程被稱作卡爾文循環。
植物所需的碳元素,會以二氧化碳形態進入,最終被轉化成糖的形態離開這個循環,這個代謝過程中,植物需要有方法來固定碳元素。
一般的植物是以空間分離法(通過兩種細胞類型實現:葉肉細胞和維管束鞘細胞)來完成對二氧化碳的固定。
而多肉植物卻不一樣,它們對二氧化碳固定實行的是時間分離(晝夜節律),這是就是因為多肉植物長期且大多都生長於熱帶且乾旱地區。
這種環境的特點是晝夜溫差非常巨大,要想在這種環境下世世代代的活下去,就必須要順應環境改變自己,因此就有了一套獨特的生存模式--那就是:晚上打開氣孔,白天關閉。
由於夜間溫度比較低所以通過氣孔丟失的水分要比白天少得多,對於植物來說,這樣可以是可以避免水分流失的過快。
那麼多肉植物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晚上,打開氣孔吸收二氧化碳,並通過羧化反應形成蘋果酸存於植物細胞內的大液泡中,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氣溫越低,二氧化碳吸收越多。
到了白天,氣溫炎熱,又因為乾旱,根系所能吸收到的水分有限,所以要想活下去就得關閉氣孔從而減少水分的蒸發。
同時再把夜間儲於細胞大液泡裡的酸性物質(主要是蘋果酸,但也有天門冬氨酸)作脫羧反應,釋放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循環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在一定的範圍內,溫度越高,脫羧越快。
肥厚的葉片才是多肉水分以及養分最大的儲存倉庫!
從外觀上看多肉植物最大的特點就是葉片肥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生理特徵,就是為了在長期乾旱的環境下活下去,為什麼?
對於多肉植物來說,葉片是其全身上下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養分以及水分的「存儲倉庫」!
因為旱季期間土壤的水分極少,根系長時間無法吸收到水分以及養分,那麼怎麼辦,就得靠葉片啊!
所以在雨季的時候就要拼命的吸收並且儲存更多水分和養分,不僅有根系傳輸上來的,還有葉片直接從空氣中吸收的一切可利用的水分,以備後期的營養供給。這就如同那些會冬眠動物一樣,提前準備好一個冬季所需的大量食物是一個道理!
那麼水分以及養分儲存的多了,自然就會變的鼓鼓的胖胖的了!
多肉化水的原因是什麼?
水大了
那麼接來下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多肉其本身的生長習性,所以他們習慣的會吸收很多水分,但是我們這的氣候以及溼度都與其原生環境的有著大相逕庭的區別,夏季高溫還多溼,再加上每個花友的養護環境以及方式不同,例如通風條件差,甚至最致命的是,還一個勁的澆水。殊不知,其實很多多肉夏季是休眠的,而且人家本身自己早就儲存了足夠的水分以及養分。
所以你再額外的補充他也吸收不了,不僅並沒有幫助,還會適得其反。
結果就是盆土過溼,根系腐爛,葉片也會因為水分過多最後直接將細胞壁撐破裂,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化水,最後處理不及時還會引發其他的病害,黑腐就是典型的化水後的病態!
那麼化水只是因為水多的原因嗎?當然不止!
最常見的還有冬季的凍傷,以及環境的悶溼都會不同程度的引發植物化水。
環境的突變
其次像一些季節氣溫驟變,例如冬季到春季,夏季到秋季,大升溫大降溫的。以及控水了很長一段時間,忽然澆透了,有些多肉葉片可能就忽然化水掉下來了。
所以,一些剛從室內拿出來的多肉,別一下子給足光照和澆水,要循序漸進的來,想讓他適應新的環境,根系先長好後再進入正常的水肥管理。
盆土環境不適合多肉的根系生長
其實有時葉片出現的化水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一般當你看見最底部葉片開始出現有化水的現象的時,是在提醒你並向你求救「他的根系出問題了」。一般導致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盆土長期水溼或是不夠疏鬆透氣,導致根系呼吸不暢,漚了根。
所以一旦發現有化水的問題,就要及時的處理不然後患無窮,輕則部分葉片或組織腐敗乾枯,嚴重的引發其他的病蟲害,然後整株死亡。
那麼多肉化水要怎麼處理解救呢?
第一,對於剛開始化水的植物,只要把化水的葉片趕緊摘除掉即可,然後加強通風。
第二,對於枝幹已經化水黑腐的植物那就只能砍頭然後換盆換土處理了,好在多肉的繁殖能力比較的強,砍頭下來的健康的部分還能扦插生根再長成一株新的多肉。
無論是砍頭還是拔葉片,最好都在在傷口塗上多菌靈或是其他抑菌劑,以防傷口再次感染。
多肉化水要如何預防呢?
其實不管是多肉還是其他植物的任何病害問題,預防永遠比治療來的更重要些!那麼多肉化水要從那些方面預防呢?
配土
根系是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保障,而對於根系來說土壤環境又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是南非還是墨西哥的多肉土壤環境都是顆粒偏多的,土壤的之間的間隙比較大,非常利於根系的伸展與呼吸。
所以我們配土也儘量要模仿原生環境,要疏鬆透氣,摻雜一些顆粒土種植。
例如:泥炭土或是腐葉土+火山石/麥飯石或完全燒過的煤炭渣,比例的可以是3:2也可以是1:1,具體根據不同多肉品種特性決定。
澆水
澆水的話,一般春秋生長季,幹透澆透,能淋雨的儘量用雨水自然澆灌,更利於多肉的生長。
夏季和冬季,很多多肉都會進入休眠期,尤其是夏季,澆水一定要慎重,能少則少,甚至不澆,像法師一類基本夏季不澆水更安全,就算要澆也千萬不能一次澆透,稍微的給點就行,就像三角梅控水期一樣,只要保證不被渴死就夠了。
通風一定要好
養多肉一定要通風好,尤其是夏季,高溫不通風加高溼才是度夏最大的殺手。
其次夏季為了降溫就還要適當的遮陰,什麼叫適當?多肉長期的缺光就會徒長,變綠,抗性也會變差,所以即使是夏季也要有光,但是散射光就夠了。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這,關注花娘,了解更多花卉養護技巧!
以上文字由花娘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