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一詞,是典型的舊瓶裝新酒。老公一詞的含義,之所以來了個以舊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口語中先有了老婆一詞。
老公老婆或者公婆倆兒,現在已算是大白話,這麼叫的人很多。那麼請問,是先有公還是先有婆呢?也許,這個問題的難度,不亞於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度。
考證一件事,通常是從簡入繁比較便當合理。從字義的演變看,「婆」比「公」簡單得多。按照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的說法,婆的意思是奢,或者指老母,即老年女性之意。
婆娑起舞,是指盤旋舞動的樣子。金蛇狂舞起來,旁人看得眼暈,當然就是屬於繁奢了。除了婆娑,這個「婆」字,在其他場合,一般就專指女性了。
從黃婆(指脾臟,道教認為是養生之母)、孟婆(把守奈何橋,順帶燉點孟婆湯的陰間之母)、巫婆(跳大神的)、王婆(做媒拉縴和老鴇子,也是以女性為多)到老婆(這個不用解釋),概莫能外。
「公」字的含義,比「婆」字豐富的多。王公貴族的公,指的是爵位;天下為公的公,指的是共同;開誠布公的公,指的是公開。當然,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對成年男性的尊稱。根據《資治通鑑·陳紀》的記載,權傾一時的大臣王軌,就曾經戲稱皇上為老公:
捋帝須曰:可愛好老公,但恨後嗣弱耳。
趁著醉意,捋著皇上的鬍鬚,再說點「瘋」話。這樣一來,皇帝就比較容易接受他的意見了。 可見,此時的「老公」,是可愛的「老翁」的意思。
再比如,在遠古神話當中,先有了西王母,怎麼能少了她的搭檔西王公呢?就像我們常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嘛。
西王母即王母娘娘,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人類文明的早期,大傢伙兒過日子是群居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要比知道誰是自己的父親容易得多。所以說,先女後男,先母后父,先有老婆,再有老公,這樣的推斷,是合情合理的假設。
老公老婆這樣的大眾化的叫法,貌似是先從南方開始流行的,然後,再逐漸推而廣之。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釋:
方俗稱舅姑曰公婆。又廣西瑤俗,男子老者,一寨呼之曰婆,其老婦則呼之曰公。
可見,在明清時期,就有公公婆婆的說法。舅姑,應該是指丈夫的父母吧。另外,這個老公老婆的稱呼,也許,真的是起源於當時所謂的南蠻之地吧?
在北方,「公」字後來演變出了太監之意,即公公或者老公公。據說,本意是對年長的太監的尊稱。不過,在現代語境之下,已經轉變為供人嘲諷的蔑稱了。
由於其中隱含了不太招人喜歡的太監的意思,所以,近年來,有些學者建議廢棄「老公」這個俗語,改為更加文雅的詞彙。比如,外子、夫君、良人、郎君、先生等等。不過,依我看,這些個老夫子們的倡議,推廣起來恐怕不太容易。
其實,我覺得,既然老公老婆已經叫順了嘴兒,就別費勁去改了。只要不一個勁兒地往歪裡頭想,即便是一口一個老公地叫著,又有什麼所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