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真實的太平洋垃圾帶是這樣的

2020-12-05 騰訊網

  近日,一篇新研究對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進行了研究,發現這裡並非全部是塑料瓶和吸管,大多數垃圾其實是廢棄的漁具。

  海洋研究者Charles Moore拿著一瓶取自太平洋垃圾帶的水樣本,裡面滿是垃圾碎片。太平洋垃圾帶是他1977年第一次發現的。

  攝影:JONATHAN ALCORN,BLOOMBERG/GETTY

  撰文:Laura Parker

  太平洋垃圾帶是世界上最大、最知名漂浮垃圾帶。這片垃圾帶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人們通常稱其「比德克薩斯州的面積還要大」,在垃圾帶內,沒有一塊立足之地。

  雖然人們經常聲稱可以從太空看到這片垃圾帶,但事實並非如此。太平洋垃圾帶中間沒有陸地,但仍有兩位廣告經理致力於確立其合法的地位。他們將其命名為「垃圾島」,並於去年秋天向聯合國申請認可,此舉得到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支持,他也成為「垃圾島」的首位「公民」。這一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加了太平洋垃圾帶的知名度。

  1997年,帆船運動員Charles Moore在駕船回洛杉磯的途中,發現了一片遍布塑料瓶和其它垃圾的海域,這片垃圾帶才第一次為人所知。西雅圖的海洋學家Curtis Ebbesmeyer將其命名為太平洋垃圾帶,他擅長追蹤洋流和在船上丟失的貨物的運動情況,其中包括橡皮鴨沐浴玩具和耐克網球鞋。如今,太平洋垃圾帶成了一個投入3200萬美元的清理項目的目標,該項目由荷蘭青少年Boyan Slat 發起。Boyan Slat今年已經23歲,擔任他創建的用於清理海洋垃圾的Ocean Cleanup組織的負責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上述細節,人們對太平洋垃圾帶中的具體垃圾並沒有什麼了解,直到最近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變。

  太平洋垃圾帶中究竟有什麼?

  據估計,太平洋垃圾帶含有1.8萬億塊塑料碎片,其中94%為塑料微粒。然而,這些塑料微粒只佔垃圾總重量的8%。這片垃圾的總重量為79000噸,大多數都是廢棄的漁具,並非如今新聞裡總會提到的塑料瓶或包裝。

  近日,Slat團隊的科學家在《科學報導》上發表了一篇綜合性研究,得出這片垃圾的重量為79000噸的結論,是之前估計的4-16倍。該研究還發現,漁網佔垃圾總重量的46%,其餘垃圾的大部分由其它漁具構成,包括繩索、牡蠣間隔管、鱔魚籠、板條箱和籃子。科學家估計20%的垃圾碎片來自2011年的日本海嘯。

  Ocean Cleanup組織的海洋學家、研究的第一作者Laurent Lebreton表示,研究團隊認為對較大的垃圾碎片進行評估將對垃圾成分確認更有幫助。

  「我知道會有很多漁具,不過沒想到竟然多達46%。起初我們認為漁具的含量大概是20%多,這也是全球海洋垃圾組成成分的一般性數據——20%來自漁業,80%來自陸地」,他說道。

  鬼網(Ghostnet)是一個專門用於描述故意丟棄或意外丟失的漁網的術語,這些漁網漂浮於海洋中,能夠纏繞鯨魚、海豹和海龜。據估計,全球每年因塑料而卡住、窒息或受傷的海洋動物多達10萬隻。

  Ocean Cleanup組織目前正在研發一個清除廢棄漁具的系統,預計於2018年晚些時候正式投入使用。

  「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其中至少一半不是消費塑料垃圾,而是漁具,」海洋保護協會的首席科學家George Leonard說道。「新研究證實廢棄和丟失的漁具是導致大量海洋動物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該拓寬塑料垃圾領域的研究,以確保解決這個問題。」

  海洋垃圾專家、五大環流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Marcus Eriksen警告稱,新研究僅僅依據有限的調查,因此很難準確的估計太平洋垃圾帶的真實情況。要想證明這片垃圾帶的漁具含量如此之高,真實可靠的數據非常重要,他指出。

  這隻胃部充滿塑料垃圾的信天翁幼雛發現於西北夏威夷群島的中途島。海洋塑料垃圾對野生動物的危害非常大。

  攝影:DAN CLARK,USFWS/AP

  塑料垃圾海洋?

  在新研究發表的同時,英國一篇《海洋的未來》報告也發現,到2050年,海洋的塑料汙染將會增加2倍,除非採取措施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海洋。該報告稱塑料汙染是海洋的主要環境威脅之一,另外兩個威脅是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升溫。

  新研究包括2016年10月份進行的2次航空測量,共拍攝了 7000張影像資料;還有18艘船進行的652次海洋表層拖網研究,分別開展於2015年6月、8月和9月。

  在海洋表層拖網收集的物品中,其中50個塑料物品上的生產日期可以辨認:其中一個是1977年,7個是20世紀80年代,17個是20世紀90年代,24個是21世紀的前10年,一個是2010年。研究者還發現386件印有可辨認的詞語或句子的物品,分別使用9種語言書寫。

  其中1/3的物品上的語言為日語,1/3為中文。41件物品上的生產國家可辨認,這些物品分別產自12個國家。

  新研究還得出塑料汙染「迅速惡化,其惡化速度比太平洋垃圾帶周圍水域更快。」的結論,該研究認為海洋垃圾的分布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他人對此則不是那麼認可。科學家認為全球大部分海洋垃圾分布在沿海海域,並非在海洋中間。

  Leonard稱新研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新研究的科學性很強,但與此同時,在海洋垃圾這個領域,我們調查的越深入,就會發現越多的塑料垃圾,」他說道。

  (譯者:流浪狗)

相關焦點

  • Ocean Cleanup系統開赴大太平洋垃圾帶,人類為清理海洋邁出重要一步
    整個運作方式,就好像這樣...人們希望這套系統能夠幫助清除掉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塑料垃圾。裝置設計初衷是清理海裡的大件垃圾,正因為這樣,在環保圈仍有不少對此持懷疑態度的人,他們質疑這套系統的有效性以及運行過程中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傷害。
  • 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場:一直漂浮在太平洋中
    答案是,北太平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場:太平洋垃圾帶。1997年,帆船運動員與海洋學家查爾斯·摩爾,在駕船回洛杉磯的途中,在太平洋中發現了一片遍布塑料瓶和其它垃圾的海域,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查爾斯·摩爾在文章中寫到,每平方公裡約有334萬片塑料漂浮物,平均重量約每平方公裡5.1公斤。在後來用拖網捕魚的過程中,摩爾發現這些碎片的數量是浮遊生物的6倍。
  • 太平洋上漂著座8萬噸重的「垃圾島」
    美國大太平洋垃圾帶夏威夷 博彥·斯拉特 斯拉特設計的清理裝置 清理裝置示意圖海洋垃圾洋流3月22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新研究成果說,位於太平洋東部的巨大「垃圾島」——大太平洋垃圾帶上漂浮著近8萬噸塑料。 美國《紐約時報》說,這些垃圾足以填滿500架大型噴氣式飛機。
  • 有史以來第一臺清理太平洋上垃圾帶的機器即將啟航
    有史以來第一臺清理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機器即將啟航:它將前往位於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在那裡,它將開始利用洋流收集1.8萬億個塑料垃圾。根據最近的研究,大太平洋垃圾帶(GPGP)佔地617,763平方英裡,比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加起來還要大,至少有約8萬噸塑料。其中大部分是由被遺棄和丟失的漁具,包括漁網和繩索,通常來自非法漁船。科學家們聲稱,每年有超過10萬頭鯨魚、海豚和海豹被這些漁網和繩索殺死。
  • 這群人想在太平洋垃圾島建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垃圾島,指的是太平洋與夏威夷海岸交界地帶附近堆滿了垃圾的一大片區域。據悉,其面積已達到了約一個法國領土的大小。(太平洋垃圾帶,圖自:hococonnect)在垃圾島上建立一個國家太平洋垃圾帶這個話題已不新鮮,隔段時間就突然有個環保專題出現成為熱點
  • 美國附近的太平洋垃圾帶,低碳環保,真愛生命
    近日發表研究說,已有近8萬噸塑料垃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水域堆積,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帶」。 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基金會」支持的研究團隊對這一垃圾帶進行實地取樣考察,發現三個特點觸目驚心:面積大。
  • 24個女人,3000海裡的冒險,探索「第八大陸」:太平洋垃圾帶
    這份工作,也讓她有緣與23位女性科學家一起,踏上了一段穿越太平洋垃圾帶的探索旅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處女航,她的故事也由此開啟……向「第八大陸」起航「去年夏天,我登上『海龍號』,去研究世界最深海域的海洋汙染——包括化學汙染和塑料汙染。
  • 美國附近的太平洋垃圾帶,已有三個法國那麼大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研究說,已有近8萬噸塑料垃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水域堆積,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帶」。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形成與副熱帶環流脫不了干係。經由洋流系統,大量的塑料及太平洋漁業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在這裡聚集。目前無法就塑料垃圾最終的影響範圍得出確切結論。換言之,大量塑料垃圾可能廣泛分布於非垃圾帶的海域。
  • 科學家在太平洋發現「新大陸」,有4個日本那麼大,正向中國靠近
    眾所周知我們的地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而其中南極洲被稱為「第七大陸」,是人類最後抵達的地方,但近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卻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表示科學家們已經在太平洋發現了「第八大陸」,不過這片大陸很難被看到,因為它是存在於海裡的,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第八大陸」位於美國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間,是由大量塑料垃圾組成的垃圾帶。
  • 太平洋的垃圾帶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這不是別的,是漂浮在太平洋中的8萬噸垃圾,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帶,其面積近160萬平方公裡,超過法國、德國、西班牙三個國家的面積總和。放在中國來看,幾乎是整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大小,簡直觸目驚心!這是由廢棄漁網、塑料瓶、塑膠袋等塑料製品,在海洋漩渦的影響下形成這樣的垃圾帶。更可怕的是,科學家預測,下一個十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會翻3倍。
  • 8萬噸重、1.8萬億片塑料垃圾漂浮太平洋 科學家將啟動大規模清理
    攝影:海洋清理組織據英國《衛報》報導,一個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將於周六開始對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進行大規模清理,目標是一片面積為法國三倍大的海域,即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GPGP)。一個600米長的浮動屏障將在美國舊金山海岸下水,由洋流、海浪和風提供動力,目標是每個月收集5噸塑料垃圾。
  • 《驚濤颶浪》 真實還原太平洋海難
    原標題:《驚濤颶浪》 真實還原太平洋海難   影片《驚濤颶浪》取材於曾轟動全美的太平洋颶風海難事件。1983年,塔米與理察相遇並墜入愛河,兩個熱愛航海的年輕人為完成夢想中冒險刺激的航海之旅,駕駛著帆艇從碧海藍天的大溪地起航橫渡太平洋,不料遭遇了強度全球排名前十的名為「雷蒙德」的四級颶風襲擊。彼時,風速超過每小時140英裡,海浪高達40英尺,颶風過後,船體嚴重受損,絕望與孤獨向兩人襲來。
  • 南太平洋發現第4條巨大垃圾帶,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州的2倍
    據MNN自然之母網8月7日報導,人類發現的第一條海洋垃圾帶是由一堆垃圾和高濃度塑料組成的,裡面有廢棄的漁網,甚至是汽車輪胎,這條垃圾帶在北太平洋周圍移動,面積相當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小。上世紀70年代初,在北大西洋發現了第二個垃圾帶,它的長度相當於古巴到維吉尼亞的距離。
  • 荷蘭90後男生對抗海洋汙染 用青春清掃太平洋垃圾
    這個夏天,北太平洋的海面並不平靜。  近30艘航船自西向東並駕齊驅,從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駛向美國西部舊金山口岸,歷時一個月。  每一艘船的船尾都系有用來收集海水中塑料碎片、量化塑料汙染程度的拖網,船員們還使用GPS定位系統和一項專門設計的手機觀測應用來記錄塑料出現的情況。
  • 12mini和iPhone6S續航對比,電池相差不大,真實數據卻出乎意料
    真實數據卻出乎意料!在實際測試中,iPhone 12 Mini只開4G網絡,屏幕用500nit亮度上網,亮色模式下大概能堅持8小時11分,當然暗色模式更省電一些,續航能堅持得更久一點達到10小時22分。如果開啟5G網絡,屏幕亮度稍提高一些,差不多7個多小時就關機了。
  • 但太平洋垃圾帶比預估大了16倍!
    塑料、瓶子、繩索和漁網漩渦,當人造垃圾卡在循環的大洋環流中時,就會造成垃圾帶,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垃圾帶。此前估計太平洋垃圾帶有一個歐洲那麼大,但是,根據最近公布的研究結果,太平洋垃圾帶比之前估計的大了 16 倍。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是兩種不同的雜物集合組成,由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將其連接在一起。
  • 美國到中國的航班,為什麼都不經過太平洋?答案原來是這樣
    很多人肯定會覺得,是從太平洋飛過來的呀。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子嗎?並非如此。那麼現實裡,飛機從哪裡飛過來的呢?答案原來是這樣。從美國飛往中國的航班,其實不是從太平洋上飛過來的。它走的航線,叫做大圓航線。路線大概是這樣的:從美國出發,然後經過加拿大,繼而穿越白令海峽。穿越白令海峽之後呢,飛機就會調換方向,開始向南行進,一直飛往中國。
  • 用太平洋的垃圾做成墨鏡?酷斃了
    這項技術可以從水面分離出塑料,但為了證明這一技術的實際作用性,他們還需要解決一個困擾了數年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塑料變為可循環使用的材料,這樣它們就不會再變成垃圾了。「這真的是個挑戰,因為這些廢棄材料已經放了幾十年了。」
  • 「吃豆人」化身海洋衛士 2040年或可清除太平洋垃圾帶90%的垃圾
    研究人員希望將一部600米長的塑料清掃車部署到太平洋,以清理臭名昭著的浮動的太平洋垃圾帶,並揭示了他們裝置的最終設計。巨大的「吃豆人」(Pac Man)系統由一個600米長的漂浮管組成,該管位於水面上,下方有一個3米深的錐形裙邊,用於捕獲塑料垃圾。
  • 泰坦巨蟒竟然真實存在?大象都不夠它塞牙縫,滅絕原因出乎意料!
    泰坦巨蟒竟然真實存在?大象都不夠它塞牙縫,滅絕原因出乎意料!說實話,小編最怕的動物就是蛇類了,只要一看到蛇,立刻就起一身的雞皮疙瘩,心裡也緊張害怕到不行。以至於現在就是看到蛇的圖片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