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尋常百姓之物,
而今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裡
仿似漸漸湮滅
但因為有了千古傳承手藝人
他們的匠心不改
才讓我們看到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
親愛的臨沂人
咱們臨沂的這些傳統手工
你知道幾個?
平邑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是沂蒙地區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也是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在過去,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會剪紙的巧手。沂蒙剪紙最為盛行的剪紙題材是用於婚嫁節慶的吉祥圖案,分為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錦旗形等,主題花型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極力烘託喜慶的氣氛。2015年,沂蒙剪紙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莒南剪紙
剪紙有很多很多花樣,無不用色儂麗,盎然有趣,十分喜人;有的剪紙,既將剪紙與書法巧妙結合,又將壽星、仙桃、蝙蝠、仙鶴、牡丹、青松等諸多中國吉祥元素匯入其中,令人稱奇。有的講天人合一、「圓融、圓滿」的理念,通過繁複而巧妙的剪紙手法詮釋的淋漓盡致。
蘭陵 長城門箋剪紙
除了傳統剪紙形式,近幾年,很多作品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將「中國夢」、「改革開放四十年」設計到了剪紙作品中。
平邑大窪竹編
曾經,竹編是日常生活重要的器具。村民在農閒時節,編織加工出竹筐、竹籃、竹簍等日用品,只是現在已經很少用竹編器具了,這項技藝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河東柳編
河東柳編
臨沭 草柳編
咱們臨沂的柳編應該是臨沂傳承和發揚最好的手工藝之一吧,在臨沭和河東都有很大的傳承和發展,現在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發祥於山東魯南地區臨沂市郯城縣港上鎮北部的樊埝村,俗稱「耍貨」,源於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木旋玩具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民間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豔麗、誇張傳神等特點。2014年11月11日,郯城木旋玩具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蘭陵虎頭帽
舊時,孩子的童年都戴虎頭帽穿貓頭鞋,戴虎頭帽,除了好看外,還是為了圖吉利。因為老虎是獸中王,頭戴虎頭帽可以驅除百害,而且代表孩子勇敢有作為。這是很多臨沂人童年溫暖的記憶。現在,虎頭帽已經成為民俗,很少作為孩子的穿戴了。
莒南坊前石雕石刻
莒南石雕石刻以其品種多、藝術性強名揚海內外。1996年,莒南縣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民間石雕藝術之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隨著莒南石雕種類越來越多,傳統藝人手藝越來越精湛,莒南石雕文化日漸繁榮。
河東 沂蒙泥哨陶笛
陶笛(泥哨)在臨沂有綿延幾千年的歷史,其中尤以河東區生產的泥哨著名。2012年,沂蒙泥哨被列入臨沂市級「非遺」名錄。早在2007年,河東區就出臺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管理,泥哨位列其中,在產業發展、普及教育、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得到保護與發展。改良後的沂蒙泥哨在歷屆省、市非物質文化展覽中大展風採。先後獲得深圳文博會優秀獎、山東旅遊局商品銅獎、山東省政府和外事局舉辦的外事禮品二等獎,並曾作為中國惟一代表樂器參加了2011年、2013年國際陶笛節和2012年的亞洲陶笛節。
河東 湯河火筆畫
火筆畫是用溫度在攝氏三百至八百的鐵扦代筆,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絲娟、宣紙等材料上作畫,巧妙自然一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法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臨沂的火筆畫家許洪剛作品風格既有西方油畫技法,又有中國畫文化底蘊,優美大氣,古樸典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具有高品位的裝飾效果,具有永不變質,永不變色的特點。
費縣 金星硯
費縣金星硯是中國傳統名硯,是一種有著很高觀賞價值的文物性工藝品,以金星石為材料,磨製雕刻而成,被譽稱「魯硯之光」,可與端硯相媲美。因金星硯石上有鳳眼、金圈、金暈、金花浪紋、魚子紋、眉子紋等形態萬千的黃色金點而得名「金星硯」。說王羲之偶得家鄉之石硯,愛不釋手,視為珍寶,故後人稱金星硯為「羲之硯」。祖籍琅琊孝悌裡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視家鄉產的金星硯為文記瑰寶。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其信札中讚美金星石曰:「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細微發墨,叩之有聲,制硯上品也」。隨著沂蒙山區產業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金星硯已成為遍銷全國、遠銷海外的珍品。
費縣 黃永陶藝
失聰青年黃永,迷上了泥塑藝術,用塑刀和陶泥,創作出無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在無聲世界裡盡情塑造精彩人生。從構思創意到製作出成品,要經過捏制、晾乾、後期上色、烘烤,才能制出成品。多年來黃永潛心於「沂蒙泥塑」的傳承與創新,其作品粗獷豪放、飽滿端莊、古樸典雅,凝聚鄉愁,栩栩如生,意境深遠,具有濃鬱的地方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練,黃永製作出的泥塑作品多次獲獎,本人先後榮獲「山東省殘疾人致富能手」、「臨沂市十大傑出青年」。現在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年陶藝家,企業訂單和慕名參觀的人越來越多。
平邑 烙畫葫蘆
蒙山葫蘆烙畫,講究筆法細膩,圖案意境深遠,繪畫技巧高超精緻,純手工烙畫,藝術境界厚重高遠。各種在民間流傳廣泛的傳說、故事,在不同的場合烙畫與之相吻合的圖案及文字,更增添了其文化內涵。烙畫大師陳慶貴,其技藝之精湛、意境之深邃、章法之嚴謹、傳承、創新相輔相成。17件作品連獲國家級、省部級大獎,100餘件作品被美、日、韓等國名家收藏。聯合國教科文官員卡貝絲給予極高評價,並題字勉勵。
臨沭 莫氏絨繡
莫氏戎繡是由莫式家族傳承下來的絨繡手工藝,在百年傳承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莫宗榮是莫氏絨繡的第五代傳承人,她將西方的油畫風格融入到絨繡工藝之中,令莫氏工藝進一步提升。精深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相結合,莫氏絨繡成為傳統中蘊含時尚,優雅中流淌著動感的收藏佳品。2016年3月莫氏絨繡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蘭陵 小郭村泥玩具
小郭泥塑,起源於山東省蘭陵縣興明鄉小郭村,相傳源於清朝鹹豐年間。小郭泥塑造型獨特,注重外形的誇張。在泥坯上塗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紅、桃紅、黃綠、紫等顏色,最後用黑色進行勾勒,達到多色豐富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樸實無華。據《蒼山縣誌》記載,小郭泥塑的「祖師」李宗標從藝天津的「泥人張」,後學習無錫惠山泥人藝術之長,以捏塑神像和各種娃娃出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蘭陵 王氏羽毛畫
蘭陵縣的王少年巧妙地利用羽毛的天然色澤和柔軟質地,「畫」出各種惟妙惟肖的作品,形成了風格獨異的藝術類型——羽毛畫。其工藝上突破前人,嚴格採用家禽和各種鳥類羽毛,不加任何渲染上色,通過科學分類篩選、生物消毒、漂洗防腐、粘貼固定等處理,運用傳統國畫、油畫及工筆、寫意技法,巧妙地綜合運用創作而成。這一鮮明的創新點,大大推動了我國羽毛畫發展進程。
蘭陵 大仲村籃印花布
藍印花布又稱麓籃花布,俗稱藥溉布、澆花布等。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鏤空版白案防染印花<詩·小雅採綠>:「朝採藍。」這單的藍就是藍草。戰國時曾任過蘭陵令的荀子在<勸學>中說;「青,取締於藍而青於藍。」這也說明當時蘭陵一帶用藍草制藍巳很普通。沂蒙藍印花布現已被評為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沂蒙藍印花布文化不斷呈現出勃勃生機的發展態勢。
莒南 薛家窯泥陶
莒南「薛家窯」有得天獨厚的紅泥土質,用祖輩傳下來的泥陶燒制手藝,歷代制陶,沉澱久之,聞名於世。泥陶種類豐富,既可儲存食物,又極具觀賞性,其中的藝術氣息自古便被人們津津樂道,備受推崇。薛家窯村的泥陶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該村西北約1.5公裡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薛家窯古遺址,是龍山文化重要遺址之一。1977年,這裡曾發掘出土大汶口時期的泥制黑陶觚形杯,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黑陶鼎、泥質黑陶杯盆、夾砂灰陶罐、器蓋,嶽石文化的泥質灰陶三足罐等以及燒窯的灰坑。2007年,薛家窯泥陶被列為重點保護的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莒南縣也已將其列為重點挖掘保護對象;2016年薛家窯泥陶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沂水 馬站裘皮畫
裘皮畫是根據裘皮毛色裁剪、拼湊、縫製的畫。由沂水縣馬站鎮回族老人沙良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獨創。畫由不同顏色的裝皮拼湊縫製成的「皮毛畫」。真皮真色、立體感強、逼真傳神,用裘皮毛的顏色、疏密、長短、粗細來表達畫的內容,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傳神度。代表作有老虎畫、雄鷹畫、壽字畫等,曾多次參加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工藝品展,並獲系列獎項。
沂水 高橋手繡
「高橋手繡」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高橋鎮沭水南嶺村,距今已有260餘年歷史。產品有20大類,180多個品種,主要類型有荷包、祺榴、龍風、牡丹、蝴蝶、花籃、中國十二生肖等。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手繡作品多次獲國家、省、市、縣級獎項,並被國家、省、市及眾多專題博物館收藏。
沂南 木板烙畫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我國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以「烙鐵為筆,高溫代墨」,用溫度成就了秀麗可餐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武玉琴及紅嫂故裡烙畫院作品曾被國內外烙畫愛好者爭相收藏。 烙畫作品參加了2013年第十一屆山東省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並榮獲山東省烙畫系列銀獎。山東省臨沂「鴻儒杯」首屆文化創意創業大賽一等獎。第九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首屆山東烙畫藝術作品展獲一等獎,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2017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等。
郯城 廟山二胡
廟山鎮是「中國二胡之鄉」,廟山鎮樂泉村是個「二胡村」,全村120戶人家中有96戶常年從事二胡、京胡等民族樂器製作,每年有近8萬把樂器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2014年,樂泉村的二胡製作技藝被列為臨沂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高振保成為第二代保護傳承人。高振保還先後獲得臨沂市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製作的二胡先後獲得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二胡金獎和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京胡金獎。
平邑 劉氏翻花
臨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翻花」傳統工藝做工考究,經粘紙、晾曬、整形等十幾道工藝,純手工製作,造型優美,上下左右都可變換花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過春節喜慶、和諧、家庭美滿、幸福的象徵。經過傳承和發揚,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廣泛銷售於濟南、泰安、北京等大中城市。
郯城 琅琊草編
琅琊草俗稱黃草,是用京夂的葉子加工而成,(也叫荊篚、關東篚),本科篚,是篚子的變種,為保葉子質量,只收葉,不收糧。其葉細長,柔軟而有韌性,色澤光潔、輕涼、離水。盛產於沂河沿岸的港上、新村、重坊等鄉鎮。在秦漢時期因產地為琅琊郡,琅琊國故地,故稱琅琊草。1913年郯城桑莊人楊錫堂承郯城人於藹臣、臨沂人楊樞臣指導創製榆成草帽,並命名為「琅琊草帽」。後由編織茶杯套,草帽,發展到座墊,提籃,涼蓆,地席,拖鞋等24年系列,五百多個花色品種。產品銷往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產品編工精巧,造型美觀,圖案新穎等特點贏得了信譽,成為郯城縣獨具特色的大宗出口工藝品。
郯城 紅花中國結
紅花鎮,被稱為山東省的「南大門」,隨處可見的中國結圖標,給當地籠罩上了濃厚的「喜慶」氛圍。這裡是全國最大的中國結生產基地,有36個中國結編制專業村,全鎮7萬多人口當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在從事中國結加工製作和銷售,實現年產值約18億元。紅花鎮的中國結優勢屬於中高檔,引領著產品革新。每年中國結最新樣式80%從紅花走向全國,市場佔有率為70%。這些年,紅花中國結已經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平邑 泥旺狗
泥旺狗」顏色豔麗,造型小巧,憨態可掬。以前,家家戶戶的小孩,逢年過節都會叫大人買上一個,拿在手裡,前後一對 「汪汪」的叫聲便隨之發出,很是逼真可愛。 平邑的老藝人,為了防止捏泥狗這門祖傳的民間藝術失傳,都在毫不保留的把製作方法傳授給願意學習的村民。畢竟有一些東西不是全部能夠用金錢來衡量,有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丟失是很難彌補的。
平邑 蒙山桃木
蒙山桃木可加工成桃木劍、桃木如意、桃木方凳、桃木馬扎、桃木茶几、桃木手杖等桃木工藝產品,傳說,蒙山桃木有仙氣,有靈性,是鎮宅、避邪、消災、納瑞、增福的吉祥物品。現已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莒南 焗藝
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古老民間手藝——「鋦瓷」。歷經千年,這門手藝如今瀕臨失傳。在莒南,能夠專業做殘損瓷器修復的手工藝人微乎其微,憑藉自身不懈的努力與內心深處的那份執著,谷海龍成為當地有名的鋦瓷好手,殘缺破損的陶瓷、紫砂、玉器等老物件送到他手裡,經過鋦釘、錫鑲等方式都能被巧妙地修復還原,而且創造出新的美感,煥發出新的生命。谷海龍想修更多的東西,展示給更多的人去看,讓更多的人喜歡了解鋦藝,甚至迷上鋦藝,讓這個老祖先留下的記憶繼續傳承。
莒南 葫蘆技藝
《詩經·大雅》中:「錦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類出自葫蘆瓜。在葫蘆外面雕刻上各種圖案,這就是葫蘆雕刻藝術的原始功能,後來,逐漸演變成民間工藝品。2008年,我國傳統手工藝葫蘆雕刻,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淑熙是莒南縣雕刻葫蘆的大師,長期致力於葫蘆藝術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創造出具有濃鬱中國文化色彩而不失傳統葫蘆藝術特點的葫蘆藝術風格。葫蘆作品多次參加各類民俗文化藝術展覽並獲獎,被各類美術館與個人收藏。作品入選《中國葫蘆藝術作品集》、《葫蘆文化藝術叢書》等專業書刊。
我們常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臨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和民俗產品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在留言區補充小編再整理成文一起分享
本文所有圖片,均是臨沂著名攝影師劉篤龍傾情拍攝,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攝影師簡介:
劉篤龍,網名魯QQ,1976年8月生於山東臨沂臨港。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攝影家協會主席,臨沂市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職業攝影人。
自1995年學習攝影以來,作品300餘幅刊登於省級、國家級專業攝影報紙、雜誌,百餘幅攝影作品在全國性攝影大賽中獲過高獎項。自喻「攝影農民,看天吃飯」,致力於光影藝術視其樂業。
原創: 劉篤龍 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