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瀟湘晨報
文 / 唐兵兵 拍攝 / 胡嘉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卷首語】
秋天的一滴眼淚
二十四節氣中,白露無秋字,卻最沾秋意。
" 露凝白,秋水老。" 真正的秋天,從白露始。秋天,是一場盛大的別離。白露,如秋天的一滴眼淚,讓人傷懷。就連鼓譟一夏的蟬鳴也變得婉約起來。秋老虎喪盡最後的餘威,朱夏、白秋,在白露完成真正的轉換與交接,從此日暮天涯。白露,是夏與秋的協奏曲,是它們共同寫就的詩。
《小鎮歲時記》的第七站,我們在湖南屋脊壺瓶山,迎接這場夏與秋的交接。高山上的人們,對於晝夜的溫差,習以為常。
白露,是他們的收穫時節。逃過熊和野豬侵襲的玉米,完成最後脫粒,藏進穀倉。野果,是大山給予人們的額外獎賞,山民把野果釀製成酒,酒裡有春的生機,夏的熱烈,也有秋的燦爛。寒冬,山民們圍爐暢飲,咂摸出四季滋味。
白露,一年中溫差最大的季節,夏季風和冬季風在這裡激烈邂逅,說不清誰痴迷誰,誰留戀誰。在夏與秋的纏綿裡,暑熱褪去,又是一年秋風涼。
【遊玩攻略】
從長沙出發,到達石門縣壺瓶山鎮,我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
六個小時車程,路上吃飯,碰上堵車,早晨 8 點半出發,天黑時才到達,小鎮的人們感慨," 要不是離省城遠,我們這裡的旅遊可不得了。" 我們卻慶幸它的遺世獨立。
高山、峽谷、瀑布,徒步愛好者的天堂
壺瓶山鎮,在河谷中,四面高山,河流穿鎮而過。前一天下過雨,早上,山間雲霧繚繞。夏天,不乏不辭辛苦的旅行者,偏遠的壺瓶山,是夏季避暑、爬山徒步者的天堂。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壺瓶山鎮旅遊幹事的帶領下,去往壺瓶山大峽谷拍攝瀑布。因為前段時間壺瓶山雨水多,路上時常邂逅或氣勢宏大或小家碧玉的諸多瀑布。壺瓶山大峽谷,是瀑布最集中的地方,進入大峽谷,沿著一溪流碧水走上二十分鐘,就能聽到瀑布的轟鳴。尋聲而往, 你就到達第一個瀑布——仙女瀑,如其名,瀑布如少女飄飄衣袂,飄逸柔情,如天女散花。相比於仙女瀑,更深處的板橋瀑,則多陽剛得多,一道白水從平直的峭壁傾瀉而出,飛流直下,峽谷盡頭,是大嶺瀑,水量最大,也最為跌宕,從山頂傾瀉而下,落為三疊,跌宕壯觀。
要是爬山,當然不能錯過被人們稱作湖南屋脊的壺瓶山主峰(高度 2098.7 米),車輛可以到達半山腰的大洞坪(海拔 1060 米),在大洞坪可以仰望主峰,夜晚,也是觀星的好地方。登山的人們一般在前一天到達這裡,住在主峰下的民宿,第二天凌晨三點上山,看日出雲海。從大洞坪上山,到達山頂還需要三個小時的時間,而且山高路陡,對體力和耐力都是個不小的考驗。
石門紅茶,曾經暢銷國內外
石門柑橘名聲在外,在壺瓶山鎮,很少見到橘子樹,更多是延綿的茶園。在石門柑橘名聲鵲起之前,石門紅茶已經行銷國內外,而石門紅茶專指的是產於壺瓶山區的工夫紅茶。壺瓶山鎮泥沙老街保存完好的 " 泰和合 " 茶莊,和深山之中的茶馬古道,是石門紅茶輝煌的見證。
光緒年間,粵商盧次倫在石門創辦 " 泰和合 " 紅茶號,年產 " 宜紅 "50 萬公斤,銷往俄羅斯和歐洲各國,與安徽 " 祁紅 " 分庭抗禮,成就了 " 南宜北祁 " 的美譽。" 泰和合 " 茶莊,如今成了茶文化博物館。
雖然榮光不再,制茶的工藝卻完整保存了下來。白露,我們正趕上茶農收割今年的最後一茬茶葉,茶葉多在村裡的茶廠加工,成品茶內質香氣持久,湯色紅亮,滋味甜爽。
有一種臘肉叫巴掌肉
壺瓶山鎮最具特色美食叫巴掌肉,後來才知道,所謂的巴掌肉,是成人巴掌大的臘肉,在壺瓶山的幾天裡,巴掌肉是餐桌上不可少的一道菜餚。
壺瓶山的巴掌肉,取自豬的臀部,我們在壺瓶山大峽谷的一個餐館裡,第一次見到了還未被分解、還未端上餐桌的巴掌肉,幾乎是半個完整的豬臀部。
壺瓶山加工臘肉,先要用火把豬皮烤透,除去豬皮的韌勁,然後煮熟,切塊。一整塊臘肉只是橫向切塊,最大的臘肉有成人的巴掌大小,一兩塊臘肉就能裝上一盤,炒臘肉很少搭配其他配菜,滿滿當當一碗肉,價格自然也不低。
觀雲海?看運氣
在壺瓶山的幾天裡,我們清晨五點起床,只為了看雲海。東山峰是個觀雲海的最佳地點,北山二片,因為觀雲海而成了一個旅遊景點,位置最佳的一家農戶,因此開起民宿,生意火爆。不過,觀雲海,是要看運氣的,看來,我們的運氣不佳,連續兩天,登山守候,終究沒有等來壯觀的雲海。
民宿的老闆說,雲海對氣候條件要求很高,一般前一天大雨,第二天天晴的天氣,才會有雲海。
文 / 唐兵兵 拍攝 / 胡嘉會
剪輯 / 孫文彬 視覺設計 / 陳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