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塑模專業---模具「總體結構」與「澆注系統」設計要點

2020-12-05 小陳科技6

一. 總體結構設計

一套完整的模具,它函蓋有多個相關系統,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只有當各系統達到一最佳組合,才能保證模具的正常使用和精度.因模具的結構必須符合產品的要求,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要求,而產品存在變化性和多樣性,這就決定了模具的多樣性.一般來說,典型之塑料模具包括:澆注系統,頂出系統,溫控系統,排氣系統,抽芯系統等.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對各系統設計原則進行分述.

眾所周知,模具業為一專業性和經驗性極強的行業,模具界也深切體會到模具設計之重要,往往因設計不良,尺寸錯誤造成加工延誤,成本增加等不良效果.但培養一名足夠經驗,能獨立作業且面面具到之模具設計師,須三五年以上磨練才能達成.因他所要掌握的技能和實際經驗,函蓋到相關學科的方方面面,必須要有能力來判斷協調各系統之間的取捨輕重.

1.分模面(Parting surface)

為使產品從模具中取出,模具必須分成公母模側兩部分,此分界面稱之為分模面.它有分模和排氣的作用,但因模具精度和成型之差異,易產生毛邊,結線,有礙產品外觀及精度,選擇分模面時注意:

1. 不可位於明顯位置而影響產品外觀.

2. 開模時應使產品留在有脫模機構的一側.

3. 位於模具加工和產品後加工容易處.

4. 對於同軸度要求高的產品,儘可能將型腔設計在同一側.

5. 避免長抽芯,考慮將其放在公模開模方向,如一定要有應將抽芯機構儘量設在公模側.

6. -般不採用圓弧部分分模,這樣會影響產品外觀.

7. 對於流動性好易溢邊之塑料,應採用插破方式分型可防治毛邊產生.

8. 對於高度高,脫模斜度小之產品,可取中間分模,型腔分兩邊以有利於脫模.

一套模具的分模面,可能有一個或多個,在確定分模面時,還應考慮如下因素:

1. 產品的形狀,尺寸,壁厚詳加研究分析,找最佳方向來分模,俗稱"拆模".

2. 了解塑料性能和成型性以及澆注系統的布局.

3. 注意排氣和脫模,簡化模具結構,操作方便,加工容易.

它的形式有多種:水平,階梯,斜面,垂直,曲面等.

2.脫模斜度(Draft)

為使產品容易從模具中脫出,模具上必須設置脫模斜度.其大小視產品形狀,塑料,模具結構,表面精度和加工方式不同而異.一般為1-3,目前尚無確切數值和公式,大多是依經驗值,在不影響產品外觀和性能之情形下,脫模斜度愈大愈好.

1. 箱盒和蓋:

2. 柵格:

柵格形狀,尺寸及肉厚不同應有不同的脫模斜度,經驗公式如下:

0.5(A---B)/H =1/12—1/14

A=大端尺寸

B=小端尺寸

H=高度

柵格節距在4mm以下之場合,脫模斜度為1/10左右, 柵格肉厚超過8mm,斜度不可過份加大,可在母模側多留膠位處分模,如柵格段膠位加大,可考慮加大斜度.

3. 加強筋: 可改善料流,防止應力變形,並起補強作用.

a.縱肋: 0.5(A-B)/H=1/500—1/200

b.底肋: 0.5(A-B)/H=1/150—1/100

c.凸柱: 0.5(大端直徑 – 小端直徑)/H=1/30—1/20 (內外孔在模具同一側)

母模側: 0.5(大端直徑 – 小端直徑)/H=1/50—1/30

公模側: 0.5(大端直徑 – 小端直徑)/H=1/100—1/50 (內外孔在模具兩側)

注: 母模側脫模斜度可較公模側大些,以利於脫模.

3. 肉厚(Thickness)

產品的肉厚會直接影響到成型周期和生產效率,並會因肉厚不均引起縮收下陷和應力產生,設計模具時,決定肉厚應注意:

1. 產品機械強度是否充分.

2. 能否均勻分散衝擊力和脫模力,不發生破裂.

3. 有埋入件時,須防止破裂,是否會因肉薄產生結合線而影響強度.

4. 儘可能肉厚一致,以防縮收下陷.

5. 肉太薄是否會引起充填不足或阻礙料流.

以下為常見塑料標準肉厚參考:

4.凸柱(Boss)

一般為產品上凸出之圓柱,它可增強孔的周邊強度,裝配孔及局部增高之用.必須防止因肉厚增加造成縮水和因聚集空氣造成充填不滿或燒焦現象,設計時注意點:

1. 其高度以不超過本身直徑之兩倍為宜,否則須增設加強筋.

2. 其位置不宜太接近轉角或側壁,以利於加工.

3. 優先選擇圓形,以利於加工和料流,如在底部可高出底面0.3—0.5mm.

5.孔(Hole)

在多數產品上都有孔的存在,其主要有三種方法來取得:

1. 在產品上直接成型

2. 在產品上先成型預留孔,再機加工完成.

3. 成型後完全由機加工鑽孔.

設計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1. 孔與孔之間距離須孔徑2倍以上.

2. 孔與產品邊緣之距離應為孔徑之3倍以上.

3. 孔之周邊宜增加肉厚.

4. 孔與產品側壁之距離應為孔徑0.75倍以上.

5. 孔之直徑在1.5mm以下時,很容易產生彎曲變形,須注意孔深不宜超過孔徑2倍以上.

6. 分模面在中間之通孔,為防止偏心,可將不重要一側之孔徑加大.

6.螺紋(screw)

為裝配之用,產品上有時會有螺紋設計,它可以直接成型,也可以在成型後再機械加工.對於經常拆卸或受力大之螺紋,則採用金屬螺紋鑲件,設計時注意如下原則:

1. 螺距小於0.75mm之螺紋避免使用,最大可使用螺距5mm之螺紋.

2. 因塑料收縮原因,避免直接成型長螺紋,以防螺距失真.

3. 螺紋公差小於塑料收縮量時,避免使用.

4. 如內外螺紋配合,須留0.1—0.4mm之間隙.

5. 螺紋部分應有1--3脫模斜度.

6. 螺牙不可延長至產品末端,須設0.8mm左右之光杆部位.以利於模具加工和螺紋壽命.

7. 在一些類似瓶蓋產品上,它會設一些豎琨紋,其間距宜大,最小為1.5mm,一般為3.0mm,在分模面設至少0.8mm平坦部位.

7.鑲嵌件(Insert)

為了防止產品破裂,增加機械強度或作為傳導電流之媒體及裝飾之用,在產品成型時常埋入鑲嵌件,注意要點:

1. 保證鑲件牢靠性,鑲件周圍膠層不能太薄.

2. 鑲件和鑲件孔配合時須鬆緊合適,不影響取放.

3. 為使鑲件與塑料結合緊密,埋入部分常設計成粗糙或凹凸之形狀(壓花.鑽孔.衝彎.切槽.倒扣等).

8. 其他要點(Other)

1. 加強筋不可太厚,一般不超過肉厚的一半,以防縮水.

2. 只要不影響外關和功能,光面儘量改為咬花面,這樣可減少模具加工難度,增加美感,防止縮水產生.

3. 在凸柱周邊,可除去部分肉厚,以防止收縮下陷.

4. 肉厚較薄之孔,應將孔邊及高度增加,以便補強.

5. 心芯梢受收縮力影響,產品頂出時易造成破裂,可設置凸邊,承受頂出力.

6. 轉角設R,可改善強度,防止應力集中有利於料流.

7. 避免銳角,薄肉部份易使材料充填不足.

8. 外邊有波紋之產品,為方便後加工,可改為加強邊緣.

9. 分模面有階段形時,模具加工不易,考慮改為斜線或曲線分模.

10. 貫穿之抽芯易發生故障,改為兩側抽芯為佳.

11. 因圓形比其他形狀加工更易,可降低成本,優先選用.

12. 在產品上加蝕文字或圖案時,如無特殊要求,儘量設計凹字,便於模具加工.

二. 澆注系統設計

澆注系統是塑模設計中一重要環節,常分為普通和無流道澆注系統.它跟所用塑料產品形狀,尺寸,機臺,分模面有密切關係.設計時注意以下原則:

1. 流道儘量直,儘量短,減少彎曲,光潔度在Ra=1.6—0.8um之間.

2. 考慮模具穴數,按模具型腔布局設計,儘量與模具中心線對稱.

3. 當產品投影面積較大時,避免單面開設澆口,以防注射受力不均.

4. 澆口位置應去除方便,在產品上不留明顯痕跡,不影響產品外觀.

5. 主流道設計時,避免塑料直接衝擊小型芯或小鑲件,以免產生彎曲或折斷.

6. 主流道先預留加工或修正餘量,以便保證產品精度.

1. 主流道設計

主流道是連接機臺噴嘴至分流道入口處之間的一段通道,是塑料進入模具型腔時最先經過的地方.其尺寸,大小與塑料流速和充模時間長短有密切關係.太大造成回收冷料過多,冷卻時間增長,包藏空氣增多.易造成氣泡和組織鬆散,極易產生渦流和冷卻不足;如流徑太小,熱量損失增大,流動性降低,注射壓力增大,造成成型困難.一般情況下,主流道會製造成單獨的澆口套,鑲在母模板上.但一些小型模具會直接在母模板上開設主流道,而不使用澆口套.主流道設計要點:

1. 澆口套內孔為圓錐形( 2--6),光潔度在Ra=1.6—0.8um.錐度須適當,太大造成壓力減少,產生濣流,易混進空氣產生氣孔,錐度過小會使流速增大,造成注射困難.

2. 澆口套口徑應比機臺噴嘴孔徑大1—2mm,以免積存殘料,造成壓力下降,澆道易斷.

3. 一般在澆口套大端設置倒圓角(R=1—3mm),以利於料流.

4. 主流道與機臺噴嘴接觸處,設計成半球形凹坑,深度常取3—5mm.特別注意澆口套半徑比注嘴半徑大1—2mm,一般取R=19—22mm之間,以防溢膠.

5. 主流道儘量短,以減少冷料回收料,減少壓力和熱量損失.

6. 主流道儘量避免拼塊結構,以防塑料進入接縫,造成脫模困難.

7. 為避免主流道與高溫塑料和射嘴反覆接觸和碰撞造成損壞,一般澆口套選用優質鋼材加工,並熱處理.

8. 其形式有多種,可視不同模具結構來選擇,一般會將其固定在模板上,以防生產中澆口套轉動或被帶出.

2. 分流道設計

分流道是主流道的連接部分,介於主流道和澆口之間,起分流和轉向作用.分流道必須在壓力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將熔融塑料以較快速度送到澆口處充模,因在截面積相等的條件下,正方形之周長最長,圓形最短.面積如太小,會降低塑料流速,延長充模時間,易造成產品缺料,燒焦,銀線,縮水;如太大易積存過多氣體,增加冷料,延長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效率.對於不同塑料材質,分流道會有所不同,但有一個設計原則:必須保證分流道的表面積與其體積之比值最小.即在分流道長度一定的情況下,要求分流道的表面積或側面積與其截面積之比值最小.

分流道型式有多種,它因塑料和模具結構不同而異,常用型式有圓形,半圓形,矩形,梯形,U形,正六邊形,

計時基本原則:

1. 在條件允許下,分流道截面積儘量小,長度儘量短.

2. 分流道較長時,應在末端設置冷料穴,以容納冷料和防止空氣進入,而冷料穴上一般會設置拉料杆,以便於膠道脫模.

3. 在多型腔模具中,各分流道儘量保持一致,長度儘量短,主流道截面積應大於各分流道截面積之和.

4. 其表面不要求過份光滑(Ra=1.6左右),有利於保溫.

5. 如分流道較多時,應考慮加設分流錐,可避免熔融塑料直接衝擊型腔,也可避免塑料急轉彎使塑料平穩過渡.

6. 分流道一般採用平衡式方式分布,特殊情況可採用非平衡方式,要求各型腔同時均衡進膠,排列緊湊,流程短,以減少模具尺寸.

7. 流道設計時應先取較小尺寸,以便於試模後有修正餘量.

3. 澆口設計

澆口是指流道末端與型腔之間的連接部分,是澆注系統的最後部分.其作用是使塑料以較快速度進入並充滿型腔.它能很快冷卻,封閉.防止型腔內還未冷卻的熱膠倒流.設計時須考慮產品尺寸,截面積尺寸,模具結構,成型條件及塑料性能有關.澆口儘量短小,與產品分離容易,不造成明顯痕跡,其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有:

澆口的種類及其特微

1. 澆口在成形自動切數斷,故有利於自動成形。

2. 澆口的痕跡不明顯,通常不必後加工。

3. 澆口之壓力損失大,必須高之射出壓力。

4. 澆口部份易被固化之殘錙樹脂堵隹。

9. 盤形澆口: 沿產品外圓周而擴展進料,其進料點對稱,充模均勻,能消除結合線.有利於排氣.水口常用衝切方式去除,設計時注意衝切工藝.

10. 扇形澆口: 從分流道到模腔方向逐漸放大呈扇形,適用於長條或扁平而薄之產品,可減少流紋和定向應力.扇形角度由產品形狀決定,澆口橫面積不可大於流道斷面積.

11. 環形澆口: 沿產品整個外圓周擴展進膠,它能使塑料繞型芯均勻充模,排氣良好,減少結合線.但澆口切除困難,它適用於薄壁長管狀產品.

12. 點澆口: 是一種截面積小如針狀之澆口,一般用於流動較好之塑料,其澆口長度一般不超過其直徑,所以脫模後澆口自動切斷,不須再修正.而澆口殘痕不明顯.在箱罩,盒殼體及大面積產品中應用相當廣泛,它可以使模具增加一個分模面,便於水口脫模.

其缺點是因進澆口較小易造成壓力損耗,成型時產生一些不良(流痕,燒焦,黑點)其形狀有菱形,單點形,雙點形,多點形等.

13. 側澆口: 一般開設在模具一邊,分模面上由內側或外側進膠,截面多為矩形,適用於一模多穴.

14. 直接澆口: 直接由主流道進入模腔,適用於單穴深腔殼形,箱形模具.其流道流程短,壓力損失少,有利於排氣,但澆口去除不便,會留明顯痕跡.

15. 潛伏澆口: 其澆口呈傾斜狀潛伏在分模面一方,在產品側面或裡面進膠脫模時可自動切斷針點澆口,適用自動化生產.

設計要點:

1. 進膠口應開設在產品肉厚部分,保證充模順利和完全.

2. 其位置應選在使塑料充模流程最短處,以減少壓力損失,有利於模具排氣.

3. 可通過模流分析或經驗,判斷產品因澆口位置而產生之結合線處,是否影響產品外觀和功能,可加設冷料穴加以解決.

4. 在細長型芯附近避免開設澆口,以免料流直接衝擊型芯,產生變形錯位或彎曲.

5. 大型或扁平產品,建議採用多點進澆,可防止產品翹曲變形和缺料.

6. 儘量開設在不影響產品外觀和功能處,可在邊緣或底部處.

7. 澆口尺寸由產品大小,幾何形狀,結構和塑料種類決定,可先取小尺寸再根據試模狀況進行修正.

8. 一模多穴時,相同的產品採用對稱進澆方式,對於不\同產品在同一模具中成型時,優先將最大產品放在靠近主流道的位置.

9. 在澆口附近之冷料穴,盡端常設置拉料杆,以利於澆道脫模.

4. 熱流道

目前澆注系統發展和改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開發熱流道模具.它與一般注射模具的主要區別就是注射成型過程中,澆注系統內之塑料不會冷卻擬固,也不會形成澆道與產品一起脫模.因此也稱無流道模具,在大型和精密模具設計中,應用已越來越廣泛.

它有以下優點:

1. 縮短成型周期,省去剪澆口,修整產品,破碎回收等工序,節約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

2. 因無冷膠,可減少材料消耗.

3. 因生產中溫度嚴格控制,顯著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次品產生.

4. 因澆注系統中塑料始終處於融熔狀態,有利於壓力傳遞,可降低注射壓力,利於成型.

5. 因無澆道產生,所以可縮短開模行程,有利於模具和機臺壽命.

但熱流道模具結構複雜,溫度控制要求嚴格,需要精密的溫控系統,製造成本較高,不適合小批量生產.根據不同塑料特性,對熱流道模具有不同要求,見下表:

相關焦點

  • 塑膠模具—精密模設計,光纖雷射器支架注塑設計要點,你學到了麼!
    塑件頂面有兩處凸臺倒扣,需要設計前模滑塊成型。因此模具設計的難點在於兩處滑塊的機構設計,塑件的澆注系統設計,塑件兩面均有多處骨位,容易粘前模,以及避免塑件變形。利用某些塑料(如聚丙烯)的分子高度取向的特性,可將塑件的兩部分,例如帶蓋容器的蓋子和容器通過鉸鏈結構直接成型為一個整體,這樣既省去了裝配工序,又可避免金屬鉸鏈的生鏽。
  • 塑膠模設計流程
    對於重新複製的模具取其優點改進 點。2、 在設計時多考慮過去所設計的類似圖紙,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3、 分析其 注系統,頂出系統,分型面選擇及其模具結構。4、 對於自身多閱讀一些與塑膠模具設計有關的中外書,從中增長自已的知識面,關心自已的模具在製造和使用中的一些情況,並加以分析。
  • 護罩支架注塑模具設計要點(點擊原文可下載3D圖檔)
    從圖1可以看出,塑件結構複雜,半圓弧外表面上伸出一段筒形電纜通道,該通道需要設計滑塊抽芯的同時,塑件外形和通槽都需要設計滑塊抽芯,此外筒形電纜通道兩側的4個缺口需要垂直軸向抽芯。所以,滑塊抽芯機構較為複雜。筒形電纜通道兩側4個缺口的小滑塊抽芯需要設計在大滑塊上,形成滑塊上的滑塊抽芯機構。
  • 最全注塑模具設計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的講解
    注塑模的設計步驟一、 注塑模主要由成型部件(指動、定模部分有關組成型腔的零件)、澆注系統(將熔融的塑料從注射機噴嘴進入模具型腔所經的通道)、導向部件(使模具合模時能準確對合)、推出機構(模具分型後,塑料從型腔中推出的裝置)、調溫系統(為滿足注射工藝對模具溫度的要求)、排氣系統(將成型時型腔內的空氣和塑料本身揮發的氣體排出模外
  • 汽車制動系統增壓器泵體壓鑄模設計
    摘要:介紹了汽車制動系統增壓器泵體的結構、成型工藝特點和生產要求,設計的泵體壓鑄模結構緊湊,材料選用合理,採用四滑道側抽芯機構抽芯,冷卻水路布局合理。經生產實踐,模具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成型鑄件質量好。
  • 模具設計必備乾貨,你了解多少
    注塑模具分為五大系統:按順序來記憶,澆注系統,成型系統,冷卻系統,排氣系統,頂出系統。
  • 注塑模具的結構類型和問題解答
    本篇文章要和大家介紹一下注塑模具的相關內容,快來看看吧!一、注塑模具的結構類型1、根據澆注系統來劃分根據澆注系統來劃分,注塑模具分為冷流道模具和熱流道模具。什麼是流道呢?流道是注塑機噴嘴射出的熔融塑料的流動通道,也是主流道到澆口間的重要通道。
  • 盤點史上最全塑膠模具知識
    塑膠模具的基本結構塑膠模具依總體功能結構可分為﹕導向系統﹑支承系統﹑成型零件系統﹑澆注系統﹑冷卻系統﹑頂出系統﹑排氣系統。定義﹕模具中從注射機噴嘴開始到型腔為止的塑料流動通道。其由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及令料穴組成。
  • 液態矽膠-冷流道模具方案
    ,但對射膠精確性要求較高;●排氣設計相對較難,部分產品需設計密封抽真空的結構,對模具精度要求很高,●料筒及澆注系統需設計冷卻結構,而模具需設計加熱系統。四、液體矽膠模具加熱設計要點模具溫度控制液態矽膠注塑模具在模溫 120~150℃下發生固化反應,模溫控制很關鍵:●模具表面溫度要求穩定:表面溫度過高,會產生製品燒焦、分型線開裂
  • 塑膠模具基本知識大全,史上最全整理..
    塑膠模具的基本結構塑膠模具依總體功能結構可分為﹕導向系統﹑支承系統﹑成型零件系統﹑澆注系統﹑冷卻系統﹑頂出系統﹑排氣系統。>(1).其作用主要為﹕A.使模具安裝時進入定位孔方便而在注塑機上很好地定位與注塑機噴嘴孔吻合﹐並能經受塑料的反壓力﹐不致被推出模具B.作為澆注系統的主流道﹐將料筒內的塑料過渡到模具內﹐保証料流有力暢通地到達型腔﹐在注射過程中不應有塑料溢出﹐同時保証主流道凝料脫出方便。
  • 注塑模具的結構組成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注塑模具的結構,感興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1.成型零件成型零件通常由型芯,凹模型腔,螺紋型芯,鑲塊等組成,它是賦予成型材料形狀,結構和尺寸的零件。2.澆注系統澆注系統是引導熔融塑料的通道,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和冷料井組成。3.導向部件導向部件起著指導和定位的作用,它的設置能夠確保動模和定模在關閉時精確對準,該部件由導柱和導套組成,能夠保證脫模機構的平穩運行。
  • 汽車模具有哪些分類?
    這種模具的成型工藝特點是,將塑原材料放置在注射機的加熱料筒內。塑料受熱熔融,在注射機的螺杆或柱塞推動下,經噴嘴和模具的澆注系統進入模具型腔,塑料在模具型腔內經保溫、保壓、冷卻固化成型。由於加熱加壓裝置能夠分階段發揮作用,注射成型不但能成型形狀複雜的塑料製件,而且生產效率高、質量好。故注射成型在塑料製件成型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注射模佔塑料成型模具的一半以上。
  • 注塑模具設計的要求有哪些?
    基於上述特點,注塑模具設計時要充分了解所加工的塑料原材料的特性,使設計的注塑模合理使用,並在設計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塑料的特性。因此,在注塑模具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下。1,深入分析塑料件結構及其技術要求。
  • 塑膠模具是橡膠模具嗎?
    塑膠模具分為:大水口模具、細水口模具、熱流道模具。(1)大水口模具:流道及澆口在分模線上,與產品在開模時一起脫模,設計最簡單,容易加工,成本較低,所以較多人採用大水口系統作業。(2) 細水口模具:流道及澆口不在分模線上,一般直接在產品上,所以要設計多一組水口分模線,設計較為複雜,加工較困難,一般要視產品要求而選用細水口系統。
  • 關於注塑模具的那些事兒,你都知道多少?
    模具分為哪幾大系統?澆注→頂出→冷卻→成型→排氣在做模具設計進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1、壁厚應儘量均勻共同,脫模斜度要滿足大。2、過渡部分應逐漸,圓滑過渡。3、澆口。模具製作,注塑加工模架有哪些結構?面板→A板→B板→方鐵→導柱→頂針板→頂針固定板→底板分型面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 模具哥張躍134P:塑料模具流道的設計標準
    我是模具哥張躍,一個做了10多年普通的塑料模具工。今天來介紹下流道的設計標準。流道是模具中塑料注塑進料的最先通道。大部分塑料都是先通過這裡,再進入模具型腔和型芯中。所以流道設置的位置應不影響產品外觀,必須滿足產品裝配。
  • 衝孔機模具凸模與凹模間隙放量依據是什麼?
    衝孔機核心技術在模具上,而非在衝孔機上,一臺好的衝孔機不光看其外表,而要看中模具結構與設計上是否合理?衝孔機主要針對的是圓管方管打孔,當衝孔機模具採用有芯模具設計時,衝孔機模具設計就有別與其它模具設計,需要考慮的是凸模具與凹模具之間間隙放量問題。
  • 漲知識了解壓鑄模具的熱平衡與溫度控制方法
    壓鑄模溫機 壓鑄生產中當模具散失輸出的熱量大於從合金液傳導輸入給模具的熱量,例如當採用較大的模具壓鑄薄壁零件或採用較多滑塊結構的模具時,為了達到模具的熱平衡,必須另給模具附加熱量
  • 衝壓模具相關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
    ,模具鋼材3,組裝、衝壓、噴漆等專業詞彙4,模具工程常用詞彙5,模具零件類bottom plate 下固定板 brackt支架託架 bumper block 緩衝塊 buster 堵口 casting ladle 澆注包 casting lug 鑄耳 cavity 模穴(模仁) cavity retainer plate 模穴託板 center pin 中心梢 clamping block 鎖定塊 coil spring
  • 儀錶板專欄—汽車儀錶板模具設計注意事項
    >汽車零部件模具與注塑 專業 實用 前沿 導讀 儀錶板是汽車中非常獨特的部件,集安全性、功能性、舒適性與裝飾性於一身。 儀錶板通常包含儀錶板本體(殼體)、儀表、空調控制系統、風道/風管、出風口、操作面板、開關、音響控制系統、除霜風口、除霧風口、手套箱、左蓋板、裝飾板等零件。大部分儀錶板還包含:儲物盒、駕駛員側手套箱、揚聲器等飾件和時鐘、金屬加強件、菸灰盒、點菸器、杯託等功能性零件;部分中高檔汽車設計有衛星導航系統、手機對講系統、溫度傳感系統,USB-SD 卡接口等高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