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題過程中,「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與「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經常在一起使用,那麼這兩個式子是怎麼得出的呢?
「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
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兩者所帶的電量大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顯電性,由此可以——核電荷數=電子數。
再由於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得出——核電荷數=質子數。
綜上所述: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Ar)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種原子的平均原子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確立「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的具體過程見視頻。
請注意,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不可作為公式。
總結:
在確立「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式子時需要用到2個近似:
電子質量很小,在計算原子質量時可以忽略不計;
質子和中子質量近似相等,約等於氫原子的質量。
一個質子質量1.6726 × 10^-27千克
一個中子質量1.6749×10^-27千克
一個電子質量9.1066×10^-31千克
一個氫原子質量1.674×10^-27千克
通常初中和高中所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都是整數或最多一位小數點。 (注意:此表並非真實相對原子質量,而是為了方便計算的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在初、高中中的化學學科中計算使用。)核電荷數
元素名稱
元素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
1
氫
H
1
2
氦
He
4
6
碳
C
12
7
氮
N
14
8
氧
O
16
9
氟
F
19
10
氖
Ne
20
11
鈉
Na
23
12
鎂
Mg
24
13
鋁
Al
27
14
矽
Si
28
15
磷
P
31
16
硫
S
32
17
氯
Cl
35.5
18
氬
Ar
40
19
鉀
K
39
20
鈣
Ca
40
25
錳
Mn
55
26
鐵
Fe
56
29
銅
Cu
63.5
30
鋅
Zn
65
47
銀
Ag
108
53
碘
I
127
56
鋇
Ba
137
78
鉑
Pt
195
79
金
Au
197
80
汞
Hg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