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的案件刑偵工作,經常可以看到案件偵破時需要法醫或者刑偵採用指紋檢驗的方法識別犯罪嫌疑人的指紋,進而通過蛛絲馬跡的聯繫而破案。那麼指紋檢驗的原理是什麼呢?
指紋對於大家再熟悉不過,它是人類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指紋具有「各不相同,終生不變」的特性。很早以前,人們就在紙上或者木板上按手印來標識身份。能夠留下指紋印痕主要是由於在人的手指、手掌面的皮膚上,存在大量的汗腺和皮脂腺,只要生命活動存在,就不斷有汗液、皮脂液排出,因此,只要手指、手掌接觸到物體表面,就會像印章一樣自動留下印痕。
根據遺留方式的不同,指紋又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明顯紋,就是目視即可見的紋路。如手沾油漆、血液、墨水等物質轉印而成;
第二類是成型紋,這是指在柔軟物質,如手壓印在蠟燭、黏土上的指紋;
第三類是潛指紋,這類指紋是經身體自然分泌物如汗液或皮脂液,轉移形成的指紋紋路,目視不易發現,是案發現場中最常見的指紋。雖然肉眼無法看到這些指紋,但是經過特別的方法或使用一些特殊的化學試劑加以處理,即能顯現出這些潛指紋。
如果指紋是留在金屬、塑膠、玻璃、磁磚等非吸水性物品的表面,通常可以用物理方法使指紋顯現,如粉末法、磁粉法、雷射法等;如果指紋留在紙張、卡片、皮革、木頭等吸水性物品的表面,必須經過化學處理才能顯形。常見的化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碘燻法——碘晶體受熱產生蒸氣,紫色的碘蒸氣接觸指印,根據相似相溶的化學原理,碘蒸氣會溶解於指印中的油脂當中,形成棕黃色的指印紋線;
(2)茚三酮法——在加熱條件及弱酸環境下,胺基酸或肽與茚三酮反應生成紫色化合物及相應的醛,聚集於手指紋路中的胺基酸,經過茚三酮處理後,就能顯出紫色紋路,這也是很多法醫處理指紋的過程。
(3)硝酸銀法——AgNO3溶液與潛指紋中殘留汗液中的NaCl反應後,在陽光下會產生黑色的指紋,其原理為:NaCl+AgNO3=NaNO3+AgCl↓,AgCl見光分解出黑色的Ag,光解是滷化銀(氯化銀,溴化銀,碘化銀)的通性。
還有一些其他的化學方法比如螢光試劑法、三秒膠法等,用於不同的場景來處理指紋。這些化學方法主要原理都是人體分泌出的汗液、皮脂液中的各種物質能與一些特殊化學試劑有顏色反應,從而幫助了法醫和刑偵採集、處理和識別指紋,在案件偵破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指紋還廣泛應用於電子領域,比如指紋打卡,指紋鎖,指紋支付等,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相信在未來,指紋會應用於更多其他領域,這些未知領域,有待同學們利用自己所學來研究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