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初,在美國紐約一家普普通通的小酒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為一名在科學史上默默無聞,而發明成果遠遠超過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塞爾維亞人」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紀念活動。
他是誰?有什麼值得傳世的科學發明和貢獻?又何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感動?他,就是被後人尊稱為「天才發明家」的尼古拉·特斯拉。
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羅埃西亞斯米灣村一個塞族家庭,是五個孩子中的老四。父親米盧廷·特斯拉是位牧師。由於家境貧寒,父親希望小尼古拉子承父業當一名神職人員,但小尼古拉卻對神靈無動於衷,立志當電氣工程師,並因此常常和父親發生衝突。
十七歲前的特斯拉「中了邪」般地浸淫在發明創造的幻想裡,腦袋裡經常浮現出種種異常奇怪的現象。他後來常說,童年時代的幻覺使他痛苦不堪,腦海裡常常出現強烈的閃光,這,恐怕正是「天才發明家」的「天才」之處。
1875年,特斯拉考入奧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學,1878年畢業。
1883年,特斯拉進入斯特拉斯堡的愛迪生大陸公司,實現了自己當一名工程師的願望,並成功設計出第一臺感應電機模型。次年,他前往美國愛迪生實驗室工作,從此留在美國並加入美國國籍。
1885年,特斯拉離開愛迪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產「多相交流電機」和發電機。
1890年他公布了一項「高頻電對生理影響」的試驗結果。隨後前往倫敦、巴黎等地巡講並發表題為「極高頻率交流電實驗及其在人造無線發光中的應用」、「發光及其他高頻現象」、「高壓高頻下的交流電實驗」等高端科學報告,還在美國申請了「共振傳送器的星形振蕩器」的專利。
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展覽會上,他向公眾演示高頻電流,通過自己身體展示「可逆磁場」模型,即所謂的「特斯拉的旋轉鐵蛋」。
正當特斯拉躊躇滿志,事業蒸蒸日上之際,1895年5月13日,一場大火燒毀了他在紐約的實驗室。但特斯拉沒有被擊倒,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1897年,他註冊了20項無線電工程技術發明專利,1898年註冊了無線控制技術。他一生獲得了交流電、特斯拉線圈、粒子束武器特斯拉渦輪發動機、異步電動機旋轉磁場、地面固定波、雙線線圈、無線技術等千餘項科技專利發明,他的發明與科研高產期主要在46歲前。
1943年1月7日,終生未娶的特斯拉在紐約一家酒店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7歲。
1997年,一個名叫格雷戈裡·比肖普的科學家發表了題為「尼古拉·特斯拉的地震機器」論文稱,如果利用特斯拉的共振原理和機械原理,很多大型建築物和橋梁可以免遭強烈地震摧毀。他說,過去人們把特斯拉的設計當作笑料,但現在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自那以後,特斯拉的各種科研原理開始慢慢浮出水面。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如此超前高產的天才發明家和科學家為何被世界遺忘?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特斯拉與愛迪生的合作,以及他和愛迪生的行事風格迥異所致。愛迪生善於商業運作,有經營頭腦,而特斯拉只顧埋頭髮明,從不考慮用自己的專利發財。據說,在給愛迪生「打工」期間,特斯拉的發明創造價值無法估量,而愛迪生僅支付他5萬美元,並稱這筆錢相當於他52年的工資。5萬美金在當時的確不是個小數目,按當時的工價也確實很多,但對一個偉大的天才發明家而言,發明創造的花費巨大,這筆錢還是讓他時常捉襟見肘。
還有人認為,特斯拉的發明創造過於超前,在當時很難被人接受,他本人及其成果成為科學界爭議的對象,有的甚至將他的成果稱為「偽科學」。
也有人感嘆道,特斯拉生不逢時,「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光環遮住了「有爭議」的特斯拉。特斯拉逝世後,有關他的許多資料和數據大多遺失,即便在貝爾格勒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裡收集的15萬件展品中,也幾乎沒有關於特斯拉的科研數據資料。
雖然現在人們記得的僅僅是「特斯拉線圈」、尼亞加拉水電站和紐約長島的瓦爾登克裡夫塔,但特斯拉是個傳奇,他的千餘項發明已逐一變成現實,轉化為生產力,為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福祉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特斯拉是偉大的,他的發明與創造並未付之東流。我們在享受前人科技成果的同時,絕不應忘記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