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對我們來說,宇宙浩瀚無垠,太陽系就像塵埃一樣渺小,而人類的壽命又十分短暫,在宇宙面前,用蜉蝣來做比喻也不過分。因此,從古至今無數人不斷追求長生不老,即便知道這個夢想不一定會實現,仍有人趨之若鶩,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漸漸認識到人類的壽命可以通過醫療技術得到提高,於是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為人類整體壽命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科學家們認為,在未來我們有望實現永生,通過改造人類自身的細胞以及其他方面,最大程度地延緩衰老。甚至可以製造出新的載體,承載人類的意識,讓其以獨特的形式繼續存在。
上述設想無疑是對人類的倫理道德提出了挑戰,因為所有的人都能夠擁有永生的條件,那這個世界將變得無比混亂,所以學術界對上述使用載體的永生方式充滿爭議。
有研究表明,染色體細胞兩端的端粒影響到細胞的更新,尤其是端粒長短會隨著人類壽命的增長而出現明顯的變化。然而我們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仍然不足以抑制端粒變短,只能從其他方面尋找線索。
與此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即便人類能夠實現永生,結局也未必完美,因為從目前長壽動物的各種表現來看,長生不老未必是一件好事。
比如,北極圓蛤,這種生物最長壽的情況下可以存活500~600年。幾百年的時間對壽命有限的人類來說已經十分漫長,然而這些長壽生物作為被研究的目標往往只能在實驗室中存活小時,一打開就失去了壽命,可見其脆弱性。
除此之外,還有燈塔水母,據說它們是地球上唯一一種可以長生不老的物種。然而人們發現,這種生物的生存環境只要遭到一點汙染,就會大規模死亡,比北極圓蛤還要脆弱。
或許大自然在孕育各種生命之初,就規定了沒有十全十美的物種,長生不老固然可以幫助人類擁有更多時間探索自身和外界,但是同時也會讓我們變得不堪一擊。所以即便科學不斷發展,人們也不願意面對這樣的結局,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還需謹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