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來自網絡
編輯 | LEO
連鎖圈焦點 | 聚焦造就深刻
達芙妮黯然退場,其實,達芙妮早在2012年就死了,直到2020年才埋。達芙妮的「死亡」一點都不突然,隱患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
全文2999字
近日,達芙妮國際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曾經中國女鞋的鞋王,如今黯然離場。
達芙妮從2000年起開始變革,更換品牌標誌及店面裝潢風格,著手開建自營專賣店,經營範圍由商場專櫃轉向街邊店,而正是這些店面讓很多人記住了它。
同時,這種全新模式也讓達芙妮遍地開花,自2002年起,達芙妮以每年在內地開設數百家專營店的速度進行全面擴張,並迅速擴大在二三線市場的覆蓋率。
據媒體報導,在其業績巔峰的時候,達芙妮的女鞋市場佔有率接近20%,這意味著內地賣出的每五雙女鞋裡就有一雙來自達芙妮。
實際上,達芙妮在2012年就死了,直到2020年才埋。
它的退場幾乎是必然。
從2015年開始,達芙妮年均關店千家,五年虧損近40億港元
盲目擴張漲成本,降價促銷毀一生
開掛的擴張模式,雖然迅速提高了達芙妮的市場份額,但是這種只看數量、不重質量的無腦擴散,也讓存貨積壓問題越來越棘手。
2012年,正值巔峰的達芙妮,銷售收入高達105.29億港元,不過存貨也高達23.69億港元,存貨周期上升至188天。
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龐大的門店數量可以約等於巨大的經營壓力。
首先,租金和銷售費用水漲船高。將近7000家門店,每年的租金都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從2012年起,達芙妮的銷售費用就高達營收的一半。
請明星一時爽,結帳時兩行淚。達芙妮先後邀請SHE、謝霆鋒、全智賢、劉詩詩等大咖為其代言,雖然很有牌面,但是真金白銀也花了不少。
花錢請大咖代言的達芙妮
其次,人工成本也是節節高升。
從財報上看,2009年,達芙妮員工高達2.1萬,工資福利6.7億港元,到了2015年,員工數下降為1.8萬人,工資福利卻翻了一番,達到13.3億港元。
面對門店擴張帶來的存貨積壓問題,達芙妮採用「降價促銷」來解決,它的產品價格一般是在300多元,從2012年起,直接降到最低99元,而且還買一送一,甚至買一送二,可謂是白菜價大甩賣。
這樣的套路,玩一兩次也就算了,但是達芙妮卻「上癮」了,經常這麼搞,於是,多年辛苦經營的高端形象瞬間崩塌,「地攤貨」代表——達芙妮正式上線。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降價肯定會影響產品品質,況且還是這樣「跳樓」般的大降價呢。以優良質量和新穎設計起家的達芙妮,走上降價促銷的「不歸路」之後,質量上開始偷工減料。設計上也失去靈性,落入俗套,即使請來謝霆鋒,也無濟於事。
在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今天,低價獲客就是找死嗎。
迷信電商外包,錯過紅利期
自2012年以來,達芙妮的淨利潤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沼,而且當時整個服飾品市場經歷著「去庫存化」陣痛,雖然達芙妮的業績下滑帶有整體行業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時年電商大範圍侵襲線下服飾品市場,嚴重衝擊線下龐大銷售網點的渠道優勢。
而這對達芙妮而言,更顯尷尬。
達芙妮是最早涉足電商領域的傳統品牌之一,然而其試水電商卻頗不平靜。2006年,達芙妮通過外包的形式嘗試電商。直至2009年,達芙妮開始組建自營電商公司「愛攜」,真正在電商業務上發力。
扶不起的阿鬥耀點100,達芙妮錯過電商紅利
建立自營電商團隊的達芙妮將電商策略分為兩塊:一塊是女性平臺策略。作為一個新事業,這個項目著重於女性社區的打造;另一塊則是鞋類的營銷,藉助達芙妮的品牌優勢進行全網絡營銷,並針對線上市場開發網絡專供款。
然而,達芙妮在電商領域的美好構想在「耀點100的投資中不幸擱淺。2010年5月,達芙妮與B2C平臺」耀點100「達成戰略合作注資3000萬。半年內」耀點100「燒光達芙妮首輪投資,隨後達芙妮進一步給予資源上的支持。
2011年底,達芙妮電商部門甚至關閉了京東、樂淘和好樂買等優勢分銷渠道,轉而全力支持耀點100。據有關人士爆料,「耀點100沒錢進貨的時候,達芙妮就先借貨給他們賣。」
沒有採用電商的成熟模式,耀點100在採用平臺自營和代銷相結合的方式,對供應鏈提出很高要求,但平臺的鞋服供應商卻極為有限。
關店如潮的達芙妮
此外,耀點100將投資基本用在了廣告資源上,而在物流與客服建設上少有作為,倉庫外包收發貨混亂,顧客購物體驗好感度低,業務主線混亂,市場定位模糊,低價策略後繼無力,入不敷出。
不到兩年,耀點100就燒光了投資人的3個億,淨資產負3000多萬。
2012年7月30日,耀點100中斷網站運營,與此同時,達芙妮自營電商的嘗試也受到重創,一時陷入迷失。2012年4月,達芙妮將佔銷售比重最大的天貓業務外包。
此後,達芙妮更在上海總部大幅裁員300人,另有3名電商部門主管被裁,電商發展戰略幾乎陷於停滯,渠道策略重點轉向直營店。
線上線下聯動失敗,重塑電商只是喊口號
電子商務需要解決三個基本痛點即便宜、方便、正品。對達芙妮來說,正品可以,但方便和便宜卻毫無優勢。
價格上,達芙妮主打的就是200-300元的價格,這一價位也正是許多淘寶鞋店非大牌產品的爭奪重點;便捷上,達芙妮最高峰時期超過6000店數量,基本可以滿足購物便利的要求,達芙妮在電商上的優勢並不明顯。
對於達芙妮來說,零售業務始終為集團的核心業務。
當重心再次回到直營,達芙妮已經跑不動了
2013年3月,達芙妮電商負責人陳葆芬曾說:「達芙妮將重塑電商。」
三年後的2016年,達芙妮在電商業務方面卻依舊錶現平平。2012年5月,達芙妮的CRM系統已累計超過550萬會員,CRM試圖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積分實現聯動,培養消費者黏性,消除達芙妮電商的隔閡。
但CRM系統就達芙妮電商業務的後續發力卻似乎效果不佳。在傳統銷售渠道紅利殆盡的趨勢下,達芙妮的核心品牌業務銷售點頻頻關閉,新的銷售渠道卻遲遲難以拓展,達芙妮陷入了兩面夾擊的窘況,直到現在搖搖欲墜。
當時代拋棄你,連句再見都來不及說。
對於很多實體企業來說,似乎從線下走到線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能夠解決傳統企業的各種問題。但是,達芙妮的前車之鑑告訴我們,如果企業對線上發展趨勢沒有清晰的認知,一切都白搭。
曾經有人說:百麗是女鞋業的「奔馳」,達芙妮是女鞋的「寶馬」。現在看著這句話,真是太尬了。
原來一代鞋王的墜落,只需5年。
身處後網際網路時代,一度成為傳統品牌獲利關鍵的「專賣店」,變成了急於擺脫的包袱。
多年來,從電商外包、全網營銷到做B2C,很多企業似乎還未摸到自身的電商發展模式。
不禁讓人想感嘆,從線下到線上,從穩居高位到「斷腕自救」,達芙妮只是一個普通案例的代表,還有千千萬萬的傳統連鎖企業倒在了這一步,傳統型的連鎖企業正經歷著線上轉型的陣痛,今年的疫情還證明得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