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開始,包括迪慶、麗江等多地在內的雲南西北部,持續數日出現了壯麗的「七彩祥雲」。而在最近幾天,這樣的「七彩祥雲」愈發絢爛,為天空留下一道絕美的風景線。
七彩祥雲刷屏
比如,瀘沽湖上空,彩色微瀾映照煙水碧波;
2021年1月2日瀘沽湖上空
2021年1月3日瀘沽湖上空 | 天象愛好者整理
又如,玉龍雪山,振翅的羽翼守護翼下群峰的冰雪晶瑩;
2021年1月4日拍攝於玉龍雪山附近 | 天象愛好者整理
抑或,香格裡拉,浸染的蒼穹輕拂大地的秘境。
2021年1月4日拍攝於香格裡拉 | 天象愛好者整理
在古人看來,或許這就是彩鳳倏然飛掠,留下斑斕片羽,贈給這片壯美山河。這也是雲南得名「彩雲之南」的由來之一。
如今的我們,不僅依然能欣賞流傳千年的美景,還能從科學的角度,追尋彩雲背後的成因。
虹彩莢狀雲
在氣象學上,前文提及的眾多七彩祥雲,根據光學特性(虹彩)和基本形態(莢狀),被稱作虹彩莢狀雲。而具體的雲種,則需要視雲的高度,可以歸為虹彩莢狀捲積雲、高積雲等。
對於莢狀這個形態,可能的成因有多種。當地的莢狀雲,主要和橫斷山區地形造成的背風波與定常渦旋(駐波)相關。
當風翻越群山時,不僅會受到地形的抬升,也會在貼近山體的地區出現顯著的摩擦減速,而離山體較遠的高空,減速卻並不顯著。這樣的差異會激發出一個地形波或渦旋,由於在背風坡出現,也稱作背風波。
當風速較為穩定時,這個波動也保持相對穩定駐留;如果富含水汽,在波動的抬升區,就能凝結形成不同高度的莢狀雲。
風翻越山地後,在背風坡形成波動,並在不同高度形成莢狀雲 | weather.gov
而最引人注目的絢爛虹彩與日華,則和光的衍射有關。
當組成莢狀雲的過冷水滴或冰晶直徑在40微米以下時,由於其直徑接近可見光的波長(0.4-0.76微米),此時陽光會偏離直線傳播,並繞過這些水滴或冰晶——這就是衍射現象。
光遇到和自身波長接近的障礙物時,「繞過障礙物」傳播形成衍射現象 | atoptics.co.uk
因為陽光中不同單色光的衍射效果不同,它們會被分離並投映在雲上,形成彩虹般的斑駁陸離,因此也被稱作虹彩。
虹彩的具體形態,與過冷水滴、冰晶的直徑,以及陽光的投射角度都有關聯。在一定範圍內,過冷水滴與冰晶的直徑越小,衍射產生的色彩效果就越絢爛,虹彩環或日華環的半徑也會更大。
直徑40微米(左上)、20微米(左下)、10微米(右)的水滴衍射白光形成的虹彩特徵| atoptics.co.uk
萬米之上
這幾天連續刷屏的夢幻彩雲,色彩更為絢麗,這表明組成它們的過冷水滴和冰晶直徑非常小,通常需要在更高的高度才會出現。此外,在黃昏時分,大地逐漸沉入暮色時,這些虹彩莢狀雲依然輝映餘霞,這進一步證明了它們的高度非常高。
眾多資深愛好者結合大量實況影像記錄,根據云體大小、視角等參數和日落後的光學特性,經歷了一波三折的討論後,最終認定最近幾日的虹彩莢狀雲海拔高度在16-18千米左右。
這個高度高出了常規對流層頂,也極大地超出了常規虹彩莢狀雲的高度,必然有特殊的氣象條件才能形成。
我們以北京時間1月2日14時為例,根據NCEP氣象再分析資料,繪製對流層頂溫度和氣壓(可代表高度)相對1981-2010年平均的偏差。
2021年1月2日14時,對流層頂溫度相對於1981-2010年同期平均的偏差(填色,單位:℃)和對流層頂氣壓相對該基準的偏差(等值線,單位:0.1hPa) | 作者繪圖
可以看到,包括麗江在內,青藏高原和東側邊緣地區都出現了對流層頂氣壓偏低(高度偏高)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對流層頂高度偏高有利於出現位置更高、更細小的莢狀雲,而溫度偏低則有利於稀少的水汽凝結成雲,這都有利於虹彩莢狀雲的形成。
那,高度偏高的對流層頂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如此大範圍的偏高,必然存在較穩定的氣候因素——其中之一,是今冬青藏高原東部積雪偏少造成的氣溫偏高。
從下圖相關分析看,對流層頂的氣壓和青藏高原東部地面氣溫有明顯負相關,即地面氣溫偏高時,對流層頂氣壓偏低,高度相應偏高。
如果從物理機制上看,當積雪偏少與地面氣溫偏高時,青藏高原對上方對流層大氣的冷卻與收縮下沉的動力減弱,因而容易導致對流層頂的高度相對較高。
1979-2018年1月,亞洲大陸對流層頂氣壓對同期青藏高原東部(90°E-102°E,28°N-35°N)平均氣溫指數的回歸分析(填色,單位hPa/℃),打點區域為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地區 | 作者繪圖
除了氣候原因,橫斷山區激發的地形重力波,不僅將對流層較低空富含水汽的氣團向上輸送,也「抬高」了局地的對流層頂,利於虹彩莢狀雲的形成。類似的現象,在極地平流層雲的形成過程裡出現過。
雲中「河流」
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形成雲的水汽從何而來?
通常而言,對流層頂區域的大氣都相當乾燥。但根據模式結果,當地對流層頂附近(約18千米高)的大氣相對溼度相當大——而它的局地性表明,很可能是前文提到的地形波,讓相對低處的水汽抬升到較高層面。
北京時間2021年1月3日11時,NCEP模式結果70hPa(18.5km)的對流層頂-平流層底層相對溼度大小。黃色為相對乾燥區,藍色為相對溼潤區;綠圈為麗江附近,可以看到當地和西側橫斷山區出現了顯著的局地「溼潤區」 | earth.nullschool.net
那麼,在較低的層面上,是否存在顯著的水汽輸送呢?
向下看接近12千米高的對流層高層(250hPa高度),的確發現了一道往雲南西北部橫斷山區輸送的「河流」——高溼度的水汽通道。
根據風場溯源,它從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對流雲活動開始,水汽隨著上升運動,被部分帶到對流層高層,然後由南亞高壓邊緣的風輸送,最終經孟加拉灣進入雲南西北部橫斷山區。
北京時間2021年1月3日11時,NCEP模式結果250hPa層面(約11km高)的對流層高層環流與相對溼度,紅箭頭是隨南亞高壓外圍環流的水汽輸送通道,為雲南西北部橫斷山區輸送了顯著的水汽 | earth.nullschool.net
至此,關於那些夢幻彩雲的身世,有了一個較為可信的推斷。
在千裡之外的馬來群島,無數的對流雲在朝向蒼穹不息生長,也升起滄海浮沫間的水汽,直入青冥。這些進入高空的水汽隨風漂泊,如同奔湧在天際的長河;當來到橫斷山區時,群峰激發的地形波讓它們升向更高遠的對流層頂,也將長風編織凝結成了流雲。最終,當陽光在雲間流淌時,藉助衍射現象,這些莢狀雲便播撒出無數流光的虹彩迷離。
對於大地上的我們,會驚嘆折服於彩雲之南間,群山與陽光編織的大美。
而對於這些虹彩莢狀雲,它們大概會永遠記得故鄉海的形狀。它們藉助長風與群山的力量,令天空泛起了海的波瀾;而每一片的色彩,都流淌著千萬裡外浪花映照的陽光。
參考文獻
[1] A. Dörnbrack, M. Leutbecher, J. Reichardt, et al.Relevance of mountain wave cooling for formation of 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over Scandinavia: Mesoscale dynamics and observation for January 1997. J. of Geophys. Res., 2001, 106(D2):1569-1581.
[2] E. Kalney, et al. 1996.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Bull. Amer. Metero. Soc., 77: 437–471.
[3] R. D. Sharman, and M. G. Wurtel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Forced Gravity Waves and Lee Waves. J. of Atmos. Sci, 2004, 61(6): 664-681. https://doi.org/10.1175/1520-0469(2004)061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