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4月28日體育專電(記者王浩明、韋驊)28日,《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及體育產業功能區布局專項規劃(2013-2020)(草案)》(以下簡稱《規劃》)公布並徵求意見。《規劃》中「廣州市超大型專業足球場」的項目一經公開,立即引發了球迷們的熱議。
不少人甚至開始紛紛憧憬,球場怎麼建,叫什麼名字,未來是誰的主場……一座仍在規劃草案中的專業球場,能引發如此高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絕不僅僅是因為少了幾圈跑道。一座專業足球場,對俱樂部的經營、球迷文化的積澱乃至一個城市或者區域的格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足球魅力的魔盒
提到專業球場,不少中國球迷的第一反應恐怕都是:「沒有那幾圈討厭的跑道」。
的確,中國球迷不容易。目前在中超聯賽中,只有上海申花和天津泰達的主場是專業球場,其他的球場,其實都是綜合運動場。在這些體育場,綠蔭周圍大都環繞著8圈跑道,按照每個分道1.25米的寬度計算,觀眾席最前沿距離綠茵場的距離也有10米。事實上,在不少體育場,跑道外圍往往還有沙坑等設施,這進一步加大了觀眾的距離感,也讓一部分對現場視覺要求高的球迷遠離了球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球迷更是頻繁走出國門看球,這種落差更是他們在國內看球覺得更加沒感覺。
除了「離得更近」,專業球場帶來的觀賽體驗提升是全方位的——專門針對足球比賽設計的觀眾席能夠讓後排觀眾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專門的聲學系統能夠將觀眾助威的聲音聚集並在整個球場內迴蕩,超大屏幕能夠還原每個細節……一場球下來,往往有一種精神緊繃、盪氣迴腸的感覺。
一座專門為足球比賽設計的球場,就像一個充滿了魅力的足球魔盒。
俱樂部的家園
球迷熱盼專業球場,但其實最希望擁有它的還是俱樂部。中超聯賽二十多年以來,有太多球隊如浮萍般飄無定所,被趕來趕去,俱樂部很有痛感。
比較近的是江蘇舜天,因為青奧會被迫讓出主場,後來竟然淪落到為保級而戰。前幾年還有深圳紅鑽,因為大運會把主場挪窩到惠州,最終從中超降入中甲。
而對於不少球隊來說,就算沒有被迫讓出主場,草皮面臨各種演唱會和大型活動的碾壓,比賽時狀況不佳已經是司空見慣。
專業球場的權屬雖然不一定是俱樂部,但將用途限制為「足球比賽」,可以免除俱樂部大部分的困擾。
不過,俱樂部可能更加希望擁有一個能夠有自主經營權的專業球場。目前,中超的各個俱樂部仍然呈現整體虧損狀態。在收入結構方面,除了電視轉播權,比賽日收入也是絕對短板。比賽日收入主要包括門票收入、球迷商品銷售收入、餐飲和停車服務收入等。如果俱樂部有主場的自主經營權,商務開發能夠放開手腳,收入將有望得到顯著提高。
一位俱樂部老總曾舉了這樣一個形象的例子,自己的球場和別人的球場,其實就是買房子和租房子的區別——「買了房子你肯定想不斷地美化、不斷地添置新玩意兒,但租的房子湊合湊合就過去了」。
當然,對於政府主導建設、作為公共體育設施的球場,需要探索一個公平、合理和持續的利用規則,既不損害公共利益,又能讓俱樂部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
球迷的文化聖地
一座專業球場,是俱樂部的家,也是球迷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聖地。
不說老特拉福德、安聯、伯納烏和諾坎普,就在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一座建成不過是十來年的球場,積澱的文化氣息就撲面而來。比如本月初在亞冠戰勝恆大的鹿島鹿角隊,他們的主場茨城世界盃體育場外就有著自己球員的雕塑和腳模。而大阪鋼巴、浦和紅鑽和首爾FC的主場球迷看臺、通道等位置,都貼滿了球迷自己創作的標語、球員的名字和卡通形象海報和條幅……
因此,你不難想像一個昨天開歌星演唱會,今天踢足球比賽的地方,在明天會留下點什麼前天的記憶。
城市的新引擎
仔細研讀《規劃》不難發現專業球場背後的文章:廣州還計劃依託專業足球場進行綜合開發,以競賽表演業為領頭羊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打造一個「國際足球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天河體育中心1987年建成時,附近還是一片荒蕪,但二十年後天河區卻成為了廣州的CBD。一座規劃合理的大型體育場館,因為人群聚集效應,往往將成為帶動一個城市乃至區域發展的引擎。
此次規劃的球場選址在廣州南站,顯然也是頗有深意——深圳、中山、珠海等城市通過高鐵抵達廣州南站的時間都在一小時內。以這樣的區位優勢和廣州現有的足球賽事資源,至少有望成為珠三角的足球賽事中心。而不少球迷更是已經開始天馬行空,期待球場未來有望承辦世俱杯乃至更高級別的國際大賽。
因此,對於球場如何建設、如何配套、交給誰使用,政府部門的規劃和研究不妨多做一點,看得長遠一些。因為,一座專業球場,並非僅僅少了幾圈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