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死亡後,我們人類將怎樣生存,又將去往何處呢?
我們的地球是一個近乎於完美的天體,它是一顆巨大的藍色的美麗星球,海洋和陸地養育了數千萬種生物,然而地球並不會永遠如此。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又或者太陽系環境發生巨變,隕石撞擊、太陽活動變化都會使得地球變得不再適宜生存,從而死亡,而當大滅絕事件到來時,人類只有成為星際生命才能夠真正的躲避「滅絕事件」。
想要成為星際生命,星際移民是最重要的歸宿,已故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曾說過,雖然人類自出現以來就在地球上生存,但當我們具備了走向宇宙太空的能力的時候,就「不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而在未來發生全球性災難的概率非常之高,那麼除了地球以外,我們還能去哪裡呢?
雖然人類已經登上過月球,近距離的拍攝過冥王星的照片,然而對於這廣闊的宇宙來說,人類的速度還是太慢了。想要進行星際移民,我們首先要選擇的就是太陽系內的天體。
在小行星帶以內有五顆大質量的天體,分別是金星、水星、火星、地球和月球。金星被厚重的大氣層包圍,高溫高壓並不適合人類生存;水星距離太陽太近且沒有大氣層,白天溫度太高,夜晚溫度太低,並不適宜居住;月球雖然距離地球最近,然而月球沒有大氣層,更沒有水的存在;而最有可能讓人類移民的是火星,火星有兩顆體積較小的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火星有稀薄的大氣層,溫度也更為接近地球。
根據人類探測車在火星的最新勘測結果表明,火星在以前曾經擁有過水,甚至還可能擁有過河流和海洋,然而由於火星磁場的消失,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殆盡,導致的火星環境發生巨變,因此「內太陽系」並沒有適合人生存的天體。
而在火星以外是一片巨大的環帶世界,這裡有著大量的小行星,它們的體積大多都非常之小,並不適合人類生存,最大的一顆小行星帶天體叫做穀神星。
根據黎明號拍攝的穀神星以及發回的數據資料,人類猜測穀神星地表以下可能有著液態水的存在,然而它的表面溫度很低,因此穀神星雖然有可能存在生命,然而他它卻並不適宜人類居住,在小行星帶以外有四顆巨行星,它們又被稱之為氣態行星,然而由於它們的體積太大且以氣態為主,可能只有一個較小的固體核心。因此,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行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在四顆氣態行星以外,則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在柯伊伯帶中,有著幾顆大質量的天體,如冥王星、妊神星等,他們被稱之為矮行星,由於這裡遠離太陽,它們無法獲得更多的熱量,因此它們的溫度極低,但不適合地球生命生存。而奧爾特雲就更遠了,在奧爾特雲之中大多是一些彗星,因此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然而在四顆氣態行星中,土星和木星的周圍存在了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衛星,這些衛星部分有著大氣,甚至還可能擁有著地下海洋,如木衛二和土衛二等,雖然從現在的數據來看,它們並不適合人類在它們的表面生存,然而在未來當太陽變得更大更熱時,太陽系的宜居帶將會向著外圍推進,那時候的土星和木星所處的區域有可能成為新的宜居帶,因此太陽系內暫時並沒有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
我們想要找到一個類似於地球的生命星球,必須從太陽系以外尋找,恆星是誕生生命的源頭,正如地球和太陽一樣,給予生命無限的能量,因此我們必須到達其他的星系,然而這並不現實。
雖然在整個銀河系內有著2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雖然有如此之多且密集的痕跡,然而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邊緣地帶,這裡恆星稀少,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叫做比鄰星,它是一顆紅矮星,距離我們又是4.22光年的遙遠距離,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想要飛到這裡,至少需要數萬年的時間才可以。因此,一旦在百年內地球發生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人類依舊無能為力。
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宇宙的認識更加深刻,一個全新的星際時代逐漸來臨,只是希望地球能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