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科幻作品的朋友應該對時空扭曲這一概念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關於時空扭曲的描寫都是一個重點噱頭,吸引著讀者們的注意力。其實關於時空扭曲,現實中也是有著關於它的理論研究。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又說到,當一個物體有著一定的質量,但其體積卻接近於零時,其引力將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離出這個空間,從而改變空間,產生時空扭曲的現象。可能你會覺得聽起來十分抽象,但只要換一種說法,可能會變得通俗易懂些。
也就是說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只要我們能夠創造出有質量但體積卻趨於零的物質,就可以使物質周圍的時空產生扭曲。不過,對於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扭曲理論,在科學界中長期以來都存有爭議。其實早在十九世紀中,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就提出了一個質疑,就是關於水星近日點的測量,通過實際觀測得到的結果和計算中的理論值存在著一定偏差,而這個理論值的依據正是萬有引力定律。
但是由於那時廣義相對論還沒有提出來,所以有不少科學家就推測是有一種未知的引力在幹擾,才致使計算與觀測結果的差異。後來,廣義相對論問世,根據這個理論,是因為太陽的質量使得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從而使得太陽引力場內的光線也發生了扭曲,所以關於水星近日點的計算出現誤差,困擾著牛頓萬有引力理論多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而這也成為了那時關於廣義相對論正確與否的一個強有力證明。
進入二十世紀後,科學家藉助日全食記錄了太陽附近的部分恆星觀測結果,並將把新記錄下來的星圖與之前測繪的星圖進行對比,發現記錄出來的恆星觀測結果與廣義相對論中的所提到基本上相符合。那是因為地球的公轉,會讓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發生不斷的變化,比方說,地球繞太陽運行到某一位置,此時個別恆星正好被太陽所遮擋,如果正如廣義相對論中所說的一樣,太陽的質量使得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使光也產生扭曲。
即我們所觀測到來自恆星的光其實是被扭曲過的光,從而觀察到那些本來應該被太陽所遮擋住的恆星,這樣的結果又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利證明。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不同身份的人對它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逐漸使其變成能夠用來解釋很多天文現象的理論。總的來說,我們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升,而關於時空扭曲理論的證明也越來越多,我們有理由相信,或許哪一天我們真的實際觀察到時空扭曲,時空扭曲在現實中或許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