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家裡養寵物,有些是因為真的喜歡毛孩,有些是因為害怕孤單,為了能有一個伴侶,還有一些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厭倦了世俗的喧囂,想要一個滿眼都是自己的寶貝……原因因人而異,但不可否認的是毛孩確實很受歡迎。俗話說得好,你周圍可以有許多朋友,但你的小毛孩卻只有你一個。那麼,既然決定要養,就要對他們負責。下一步,我想給大家科普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家的毛孩!
什麼是貓呢?
家貓是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但是它們並沒有被自然馴養。大約10000年前,在近東地區,嚙齒類動物從鄉村和城市偷竊人們儲存的食物,當人們發現貓會捕食它們時,人類與貓的關係從此開始。儘管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就已經把貓馴養為寵物,但是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們才開始飼養各種形形色色的貓種。
第二,貓的進化歷史
家貓的祖先在早期人類型靈長動物來到地球之前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一切類似於貓的動物,從像老虎、美洲豹這樣的大型動物,到山貓、豹貓這樣的小型動物,都屬於哺乳類綱肉食目,目前有41種存活下來。第一個貓類食肉動物出現在大約3500萬年前,化石證據表明,大約1100萬年前現代貓科動物出現在亞洲。但是眾所周知的大型貓科動物,比如獅子,是在較晚的兩百萬到四百萬年前才開始進化的。這個時期乾燥溫暖的氣候為大型食草動物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地,這些食草動物皮膚柔軟,很容易被體形健壯的食肉貓科動物咬死,而其他一些活動能力較弱的貓科動物,如劍齒虎,則逐漸滅絕。最近演化的貓科物種有山貓(美國和歐洲地區),短尾獵豹(美國),亞洲豹(東南亞),以及野貓(非洲、歐洲和亞洲地區)。家貓起源於非洲野貓,一般認為是野貓的一個亞種。
3.馴養。
居住在近東地區的人們在大約10000年前就開始種植穀類作物和儲存餘糧。鼠類被發現潛入穀倉偷吃食物,但是它們被非洲野貓科的小食肉動物所捕食,不久,貓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發展起來了:貓從人類生活招來的老鼠身上獲取了穩定的食物,人們還找到了在城市和鄉村與貓共處的合適方法,以控制鼠害。
野貓種天性對人類是敏感的,但長期以來,人們在自然繁殖中刻意挑選最不怕人的品種,以適應從孤獨的獵手到人類與其他貓種的親密接觸等各種變化。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貓終於被完全馴化,作為一種很受歡迎的寵物,它們開始在古埃及家庭中生活。家貓幫助人們控制鼠害,並從埃及傳播到全世界。
4.貓種。
十九世紀末,人們開始對貓的品種繁殖和表現產生興趣,愛貓的人被稱為「貓迷」。為了確定品種標準和保存純種貓的譜系資料,人們設立了貓的註冊登記機構。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國際貓種註冊機構,登記的貓種超過100個,但同一種貓並不一定是所有註冊機構都認可的。對貓科品種的鑑定主要依據如下特徵:外形和頭型;毛色和紋理;晴朗的形狀和顏色;習性;如無毛、短尾巴或耳垂等。
人們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多種純種貓的選育來完善它的理想特性,但是同一窩的小貓仍然有可能被識別為兩個品種,這取決於它遺傳了父母中哪一方的主要基因。最早的貓科動物大多是自然品種,具有明顯的地理特徵,包括美國東部緬因州的緬因庫恩貓和土耳其梵獵(土耳其)。如今的繁育者已經了解了貓的品質特性,基因機制,並且使用具有新奇特性的貓繁殖新品種,例如卷耳貓。通過家獵和野生近親的雜交,還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種,例如孟加拉貓(有部分亞洲豹貓的血緣)和薩凡納貓(有部分藪貓的血緣)。大部分家貓是隨機繁殖的結果,沒有固定的品種特性。
5.基因的締造者效應。
家貓從埃及傳播到世界各地,它們跟隨著人們通過陸地貿易通道,或者乘坐小船遠航到像美洲一樣的新大陸。這種家貓很快就在新領地建立起獨立的種群,如果有任何一支「先驅」貓咪具有明顯的遺傳基因特徵,這種特徵很有可能成為未來貓族的共同特徵。當貓類品種混雜,數量巨大時,那些容易引起疾病和缺陷的遺傳基因通常會消失。
這種「先驅」貓的基因效應被稱為「奠基者效應」,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某些特定遺傳基因至今仍存在的原因。奠基者效應最著名的例子是英王領地曼島貓的無尾特徵,以及北美東海岸獵咪常見的多趾畸形特徵(導致多趾生長的基因突變現象)。
第六,貓的基因。
這些基因包含了所有生命遺傳所需的信息,它們不僅控制著貓體內的化學過程,而且也控制著貓的身體特徵,比如眼睛的形狀和顏色,毛髮的顏色和厚度。該基因位於肌體細胞核的染色體結構中,家貓有38條染色體,它們被分成兩組,其中38條染色體相互對應。一個遺傳父系基因,另一個則遺傳母系基因。由於存在這樣兩種基因,一種貓可以同時擁有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基因,另一種基因具有與父母不同的特性和習慣。
假如某一特定基因僅具有一種副遺傳特徵,則稱該基因為「顯性基因」,如斑紋毛狀基因為顯性基因。假如某個特定基因需要兩個拷貝才能遺傳特性,那麼這個基因就被稱為「隱性基因」,例如被毛長基因。若一隻貓咪同時具有顯性短被毛基因和隱性長被毛基因,則隱性長被毛基因將被「遮蓋」,這隻貓咪只能顯示短被毛,而不會產生中等長度被毛的中間效應。
有時候基因會發生突變(基因結構上的改變),產生一種不同尋常的生理特徵,從而可以傳給下一代。繁殖者通過使用具有理想基因突變的貓咪來培育新的品種,例如捲毛貓。但是,如果過度關注從一個狹小的基因庫中選擇特定基因培養特定特性,基因突變會產生很多嚴重的遺傳性疾病,並可能導致新的遺傳疾病。
7.貓的解剖結構。
貓類有捕食動物的身體結構。骨骼進化到了高度的爆發力和靈活性,四肢修長,脊椎柔韌,狹長的胸廓適合在突然加速時保護心和肺,肩胛骨不與骨骼的其他部分連接,但通過肌肉和韌帶固定位置,可以讓貓咪在奔跑時伸長步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