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閱讀理解中經常出現一種題型:根據文章內容,解釋下列詞語。很多小學生只要遇到這樣的題目,心裡就沒有底,抓耳撓腮寫不出來。遇到熟悉的詞語還好,一旦有點陌生,就只會亂寫一通,毫無思路。其實,解決這樣的題型,也有一套方法可以使用,而且比較有效。
那麼,都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種:拆分組詞法
拆分組詞法是最常用的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簡單說,遇到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時,嘗試著將這個詞語拆分,無論是兩字詞語亦或四字詞語,都可以用此方法。
比如:焦躁
焦躁,拆分成「焦」和「躁」,分別組詞,焦——焦慮,躁——煩躁。焦躁的意思就是「焦慮煩躁」。
第二種:聯繫上下文法
聯繫上下文法,就是根據前後語境,結合上下文的內容來理解該詞語的意思。這個方法比較適用那些非常生疏的詞彙。
比如:我們迷路了,找不到現在的位置。正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刻,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個醒目的標誌牌,我們像是在沙漠中發現了綠洲一樣,歡呼了起來。
「醒目」如果只是用拆分法去理解,很多人可能理解成了睡醒的眼睛,當然在這裡肯定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通過結合上下文,很容易就發現,醒目的意思是「明顯的、突出的」。
第三種:抓關鍵字法
很多詞語中,部分詞語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總有一兩個比較疑難的字影響了整個詞語的理解,所以只要解決了這個疑難的字,整個詞語的意思就弄明白了。抓關鍵字法就是把這個疑難的關鍵字通過單獨組詞之後代入詞語中理解。
比如:束手無策
這個詞語中,「手無策」相對容易理解一些,但是「束」相對來說用得較少,我們只需要把「束」單獨拿出來組詞,束——約束,再次代入到詞語中,約束了手,就沒有辦法計策了,形容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以上的方法你學會了嗎?以後遇到「理解詞語」是不是就簡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