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性理論
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
二、四氣
(一)確定依據
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對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有清熱瀉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涼之性;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乾薑對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證,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溫熱之性。
(二)所示效用
寒涼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溫熱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溫裡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
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性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三、歸經
(一)理論基礎
1. 藏象學說
它既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是中藥歸經的理論基礎。
2. 經絡學說
補充了髒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基礎。
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連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體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二)確定依據
1. 藥物特性
形、色、氣、味為歸經依據
尤其五味: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歸肺經;
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歸脾經。
2. 藥物療效
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歸肺經;
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歸心經。
(三)表述方法
直接表述:歸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膽經、心包經、三焦經
陰陽屬性表述:少陰經、太陰經、厥陰經、少陽經、太陽經、陽明經;
上述二法合併表述:少陰心經、厥陰肝經。
(四)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1. 指導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
2. 指導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律選擇用藥。
四、有毒與無毒
(一)「毒」的特性
狹義:藥物的不良反應。
廣義:藥物偏性的總稱。
1. 是否含毒害成分
如砒石含三氧化二砷、馬錢子含番木鱉鹼
2. 整體是否有毒
毒害成分相互制約,致使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3. 用量是否適當
未超出人體最大耐受量即無毒,超過了則有毒。
(三)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1. 用量要適當,採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切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 採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採制藥各個環節,杜絕偽劣品。
3. 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者慎用毒烈之品。
4. 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參與練習
1、表示藥物有滲溼利水作用的味是
A、澀味 B、辛味 C、酸味 D、淡味 E、鹹味
2、治肺熱咳喘,宜選用的藥是
A、歸大腸經的寒性藥 B、歸小腸經的寒性藥 C、歸脾經的熱性藥
D、歸肺經的寒性藥 E、歸心經的溫性藥
3、治療病位在上之風熱目赤腫痛,可選用下列藥性升浮的
A、薄荷 B、荊芥 C、紫蘇 D、枳實 E、防風
4、甘溫藥多能
A、發散風寒 B、清熱解毒 C、降氣止咳 D、補氣或助陽 E、補火助陽
5、辛涼藥多能
A、發散風寒 B、清熱解毒 C、發散風熱 D、利水滲溼 E、補氣助陽
6、既指藥物的不良反應,又指藥物偏性的性能是
A、毒性 B、四氣 C、五味 D、歸經 E、七情
7、安神藥主歸
A、脾經 B、心經 C、肺經 D、胃經 E、腎經
8、根據臟腑經絡病變部位而選藥的藥性理論是
A、升降浮沉 B、有毒無毒 C、四氣 D、五味 E、歸經
9、下列哪些不是確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
A、藥物的效用 B、藥物的性味 C、藥物的氣味厚薄 D、藥物的質地輕重
E、疾病的部位
10、下列哪項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依據
A、病人性別 B、整體是否有毒 C、個體差異 D、給藥的途徑 E、藥物的劑型
11、下列句子中錯誤的是
A、中藥學中「毒」的含義為藥物總稱 B、「毒」指藥物的副作用
C、「毒」指藥物的毒性 D、「毒」指藥物的偏性 E、「毒」指藥物的四氣五味
12、影響藥物升降浮沉轉化的條件
A、炮製和配伍 B、藥物的效用 C、藥物的性味 D、藥物的質地輕重
E、藥物的氣味厚薄
13、指出下列錯誤的
A、芒硝、天花粉主升浮 B、桂枝主升浮 C、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藥多主沉降
D、凡溫熱、味辛甘的藥多主升浮 E、藥物的性味是確定升降浮沉的依據之一
14、升降浮沉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以下關於此說法正確的是
A、這種趨向與治療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同,與病位相反
B、這種趨向與治療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反,與病位相反
C、這種趨向與治療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反,與病位相同
D、這種趨向與治療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同,與病位相同
E、這種趨向與治療疾病的病勢趨向無關,與病位有關
15、關於五味,下列哪是錯誤的
A、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鹹等味 B、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
C、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D、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也可以與滋味相異
E、藥味即藥物的滋味
16、與所治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的藥性是
A、五味 B、歸經 C、升降浮沉 D、有毒無毒 E、四氣
17、具有升浮與沉降二向性的藥是
A、鶴草芽 B、胖大海 C、天花粉 D、蔓荊子 E、馬齒莧
18、不屬於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收斂固澀 B、利水滲溼 C、平肝潛陽 D、湧吐開竅 E、清熱瀉火
19、藥性的確定以什麼為基準
A、藥物的氣味 B、藥物的質地 C、病證寒熱 D、藥物的形狀 E、藥物的滋味
20、中藥的治療效用,又稱
A、中藥的治療效用 B、中藥的功效 C、中藥的不良反應
D、中藥的作用、功效或功能 E、中藥的藥性理論
宜樂通提供答案和解析:
1、 D
2、 D
答案解析:熱證有肺熱、肝熱等不同,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等;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清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等。
3、 A
答案解析:病位在上在表類病證,宜選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藥。如治療病位在上之風熱目赤腫痛,常選用藥性升浮的薄荷、蟬衣、蔓荊子等;治療病位在表的風寒表證,常選藥性升浮的荊芥、紫蘇、防風等。枳實是沉降性的藥物。
4、 D
答案解析:一為氣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溫的藥多能發散風寒,如麻黃、紫蘇等;辛涼的藥多能發散風熱,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藥多能清熱解毒,如黃芩、黃連等;甘溫的藥多能補氣或助陽,如黃芪、鎖陽等。二為氣味相異,功能不同。其中有味異氣同者,如麻黃辛溫能散寒發表、杏仁苦溫能降氣止咳、烏梅酸溫能斂肺澀腸、大棗甘溫能補脾益氣、肉蓯蓉鹹溫能補腎助陽;有味同氣異者,如桂枝辛溫能發表散寒、薄荷辛涼能發表散熱、附子辛熱能補火助陽、石膏辛寒能清熱瀉火等。
5、 C
答案解析:概之有二:一為氣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溫的藥多能發散風寒,如麻黃、紫蘇等;辛涼的藥多能發散風熱,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藥多能清熱解毒,如黃芩、黃連等;甘溫的藥多能補氣或助陽,如黃芪、鎖陽等。二為氣味相異,功能不同。其中有味異氣同者,如麻黃辛溫能散寒發表、杏仁苦溫能降氣止咳、烏梅酸溫能斂肺澀腸、大棗甘溫能補脾益氣、肉蓯蓉鹹溫能補腎助陽;有味同氣異者,如桂枝辛溫能發表散寒、薄荷辛涼能發表散熱、附子辛熱能補火助陽、石膏辛寒能清熱瀉火等。
6、 A
答案解析:「毒」的特性:物之能害人即為毒,這是狹義的毒,似指今之藥物不良反應。廣義的「毒」含義有二:一為藥物的總稱,也就是說藥即是「毒」,「毒」即是藥;二為藥物的偏性,也就是說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於其有某種偏性,這種偏性就是「毒」,其對人體具有兩面性,即既能治療疾病,又能毒害人體,關鍵在如何應用。
7、 B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歸經的理論基礎之一:髒象學說。所謂髒象學說,即論述人體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既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又是中藥歸經的理論基礎。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常導致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癲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別選用酸棗仁(養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硃砂(鎮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等即可減輕或消除上述各症,就雲其歸心經。
8、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歸經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藥性理論中,歸經指導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
9、E
答案解析:1.藥物的質地輕重 凡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桑葉等;種子、果實及礦物、貝殼類質重的藥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石決明等。
2.藥物的氣味 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
3.藥物的性味 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藥物的效用 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病位常表現為在上、在下、在外、在裡;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也具有向上、向下、向裡、向外的不同作用趨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喘、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桔梗能開提肺氣、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啞,故性屬升浮。
10、B
答案解析:確定依據如何確定藥物的有毒無毒,一直是中醫藥學家探討的問題。總括各家論述主要有三點: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藥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藥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3.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一般說凡有毒中藥,特別是有大毒者,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安全度小,易對人體造成危害。無毒中藥雖治療劑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並非絕對不會傷害人體。其中一部分藥如人參、大黃等,常量或稍大於常量應用不會出現不良反應,若大量應用,即有毒害人體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藥如山藥、浮小麥等,超大量應用或食用,也不會毒害人體,此即實際上的無毒藥。
11、E
答案解析:「毒」,在中藥學中有狹義與廣義之別。物之能害人即為毒,這是狹義的毒,似指今之藥物的不良反應。廣義的「毒」含義有二:一為藥物的總稱,也就是說藥即是「毒」,「毒」即是藥;二為藥物的偏性,也就是說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於其有某種偏性,這種偏性就是「毒」,其對人體具有兩面性,即既能治療疾病,又能毒害人體,關鍵在如何應用。
12、A
答案解析: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①炮製: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製而改變,如酒炒則升、薑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等。②配伍:在複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製約;反之,少量性屬沉降的藥,在同較多的升浮藥配伍時,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製約。
13、A
答案解析: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14、C
答案解析:升降浮沉,即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15、E
答案解析: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鹹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16、E
答案解析:四氣,又稱四性。即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和寒熱變化的作用特點,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而來,與所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
17、B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升降浮沉所示效應。
胖大海清宣肺氣,化痰利咽而有升浮之性;又能清洩火熱,潤腸通便而有沉降之性。
18、D
答案解析:沉降類藥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溼、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
湧吐開竅是升浮類藥的藥物功效。
19、C
答案解析: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而來,與所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也就是說,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以病證寒熱為基準。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對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有清熱瀉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涼之性;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乾薑對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證,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溫熱之性。
20、D
答案解析:
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包括治療效用和不良反應。中藥的治療效用,又稱中藥的作用、功效或功能;中藥的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應等。總括之,此即中藥對人體作用的兩面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藥的治療作用,儘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既是高效安全用藥的重要保證,也是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
《中藥學專業知識一》——2019年執業藥師考試已經落下帷幕,此科目難度較之2018年有所下降,我們很多學員都以100多分的好成績通關。儘管如此,通過對2019的考試真題進行研究,發現2019年的考試中有三個明顯的變化:首先考試靈活性增加,不在像以前出題那樣直問直答,需要輔題幹加以綜合分析作答,在配伍選擇題裡面尤為突出;第二考試更貼近臨床應用,題幹裡面出現某男多少歲,某女多少歲現,現在什麼症狀等等;第三綜合性增加,考查的知識點需要結合各章節的內容來的答題,比如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的知識點彼此穿插。儘管如此,綜觀2019年的試題來看,也有個明顯特點:重者恆重,比如第三章中藥化學成分與藥效物質基礎、第四章中藥炮製與飲片質量、第六章中藥製劑與劑型、第八章常用中藥的鑑定依然是考查的重點章節。同時圖片題量也有增加,預計2020年的難度還會加大,複習方法和順序863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