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王剛是河南魯山縣人,行走雖然還有些趔趄,但你絕對想不到,在一年半之前,他是一個只能依賴架在腋下的雙拐來「行走」的殘疾人。2013年3月的一場車禍,使他左腳腳面的骨骼和肌肉全部壓得粉碎,在當地的醫院治療完結後,整個左腳腳掌全部去除,只留下了一個8釐米多的腳後跟。隨後配置的假肢無論怎麼調整,都無法有效解決摩擦造成的肢體潰瘍。無奈,他只能踮起左腳架著雙拐來走路。
使王剛重新「站立起來」的就是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的劉鋒衛博士和他的團隊。從2013年底,他們用鋼針固定住王剛左腳裡殘留的骨頭,配上特殊的固定架,每天擰緊固定架上的螺絲,牽引骨頭生長,通過這種方式讓王剛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重新「生長」成一個23釐米左右、有血有肉有骨骼的「腳掌」來,經過三個多月的適應性鍛鍊,王剛最終扔掉雙拐,重新成為一個能依靠自己雙腳行走和開車的正常人。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的正骨技術一直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前列。該院劉鋒衛等人,通過對前蘇聯等國家肢體再生技術歷史與發展歷程的多年臨床潛心研究,終於創立「殘缺肢體再生重建」技術。據介紹:只要殘缺的肢體裡還有骨頭存在,就能通過該技術讓骨骼在外力拉伸的作用下,骨頭按照方案設計好的方向生長,最終長成新的肢體,再通過鍛鍊,使新肢體擁有或恢復其原有功能。「根據每個人的年齡和體質不同,每個月骨骼生長的長度在2-4釐米左右,而骨髓、肌肉和血管也會隨之生長」。在該醫院,像王剛這樣的肢體殘缺患者通過治療,功能得到極大改善的病例已經有幾十例,為此,他們專門向河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申請,於日前正式設立「殘缺肢體再生重建專科」。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康復醫院名譽院長,中國骨科矯形外科專家秦泗河教授認為,對於肢體殘疾的患者,目前多選擇佩戴「假肢」,以及關節「假體」植入手術等方式來恢復部分功能,但假肢和植入體都有使用年限,患者一生需要多次更換,每次都要進行調整和重新適應等等,患者必然要增加痛苦和經濟負擔。通過「殘缺肢體再生重建」技術,能夠讓患者重新擁有自己的肢體和關節,後續只需在醫生指導下加強鍛鍊即可。這大大縮減了患者後續治療和康復時間,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該技術的臨床應用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外殘疾患者矯形與康複方面的空白。(徐文標 孟少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