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鄞沒有跳下城牆,但他也沒有活下來啊。
小楓的死,讓富有四海,坐享萬裡江山,擁有無上尊崇榮耀,駕馭人間至高權利的李承鄞,永永遠遠都沒有了內心真正可依靠的歸處。而最悽涼的是,無論是小說還是劇版李承鄞,打從一開始,都是從來沒有為愛情規划過半分期冀地。
而按照原本的人生既定軌道來看,費勁一生謀算規劃,求仁得仁的事業大贏家太子&帝王李承鄞,本可一生自在如風,毫無內心弱點的睥睨無知眾生,指點錦繡山河。
可是悽涼的是,愛情它來了,在他最沒有防備的時候,它來的那麼烈雨疾風般磅礴,叫人震撼。
離開時又那般冷情而迅速,讓他知道什麼叫做在乎,嫉妒,瘋狂,痛苦,擔心失去。
於是他開始掙扎害怕發瘋致狂,作出一系列情緒失控的行為,企圖阻止這一切的發生,結果還加速了悲劇的到來。
徒留一地悽惶。我本人很能理解狗鄞的痛苦,無論是劇版還是小說版。先說小說版的李承鄞也有很無辜的地方。失去記憶的小說版李承鄞,在對恩怨前塵的信息認知量上和小楓是不對等地,尤其是他本身是主動出擊的進攻式的人格,面對困境見招拆招的段位其實奇高,偏偏在他明確知道自己愛上小楓的同時,小楓便恢復了記憶。
此後命運的每一步走向,他都是被迫應對強大而未知的敵人,毫無招架之力。比如,剛剛確定了自己的心意,小楓就被擄失蹤,而為了救回愛人,冷情理智如他便破天荒的製造承天門失火,內心已然定力全無。緊接著愛人失而復得,他以為美好的人生開始了,結果愛人心有所屬,他的心意淪為笑話。他不甘心的放箭給顧劍,以為可以就此斬殺自己所有的困頓不安,結果把愛人逼上絕路,從此陰陽兩相隔,再也沒有機會彌補。
而他的記憶,偏偏也是在這一刻才得到恢復,人世間,最悲哀的事,難道不是於失去的那一刻才記起自己最想珍惜的一切?
一朝明辨所愛,便以無可奈何的姿勢領受三連擊的錐心痛楚。
誰比誰好受呢?至於命運給他三年彌補的機會,這個說法,我是不認同的。
因為他和小楓有著註定的悲劇宿命,所以多出來的這三年,可以說是命運不允許他忘川一跳就輕易推卸情仇之痛,於是重新凝聚了三年的力量,來給他致命一擊的懲罰而已。
此後的李承鄞,食之無味,視人間之美如若無物,偏偏還要履行一切責任去盡帝王義務。
誰說他,落得善終了呢?
而劇版,更讓我心痛。陳星旭飾演的李承鄞,早早的就意識到了自己動情,明白自己有了弱點。
於是他想愛不敢愛,怕暴露,怕傷害。終於他以為自身羽翼已成,東宮風波已平的時候,回頭看到自己一直護在內心至珍貴角落的心愛,竟然持刀對他怒目而視。
你叫他怎麼理解?他熬了那麼久以為走到終點,結果發現腳下是萬丈深淵。他以為替小楓擋住了世間最洶湧的風雨,他們終於可以做一對相親相愛的少年夫妻,嘻鬧一生,結果幾經糾葛,卻是陰陽相隔。
可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的人,面對愛人變心,甚至不顧一切逃離的模樣,可能不發瘋的追逐嗎?
在這一點上,劇版由於採用了上帝視角的敘說,所以讓觀眾感受到了更深層次的宿命悲情感。
因為我們知道,李承鄞的確沒有更好的選擇了,他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我們只有怪無可怪。
眼睜睜看著這場夢越發造的盛大,瞅著夢境下自以為仍有來日的李承鄞的期待臉,為他無法避免的結局扼腕。畢竟我們早早看到了死局形成前的脈絡,也就唯有嘆息了。
而無論是劇版李承鄞,還是小說李承鄞,儘管出於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以及在經過編劇加工後呈現了部分人設細節上的偏差。
整體的性格邏輯還是一致地,因此,我們在二者身上都能看到,能遊刃有餘周旋於世間各方心機勢力的奧斯卡影帝李承鄞,面對文盲太子妃小楓,卑微到一個愛字都說不出口的惶以及在他最清楚自己早已麻木冷血的心上已經滋長出一寸柔軟,善感的土地,並且生長出蓬勃的樹苗時,發現這片心愛即將被連根拔起剷除的不安。
他們都一樣,沒有選擇。無論是心理上沒有做好準備,還是客觀現實的不允許,亦或是時間上的短暫和倉促,等三重維度疊加來看,
命運都沒有給機會予他們成長為合格的愛人,就快速的永失所愛,並且面對這個結局直到永遠。
可以說,產生愛情是他們從未預料的意外,可這意外打亂了他們一生的節奏。導致了他們此後活如行屍走肉,了無樂趣的人生,簡直與死無異。
至於第二次沒有一起死這件事本身,先且不說,第二次李承鄞也衝上去不顧一切抓住小楓,只是被裴照攔住了的行為吧。(這裡可以看出,他對小楓的偏執和佔有欲,是不計一切後果地)
至於李承鄞最終沒有一起死的結局。我覺得是這個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這個人設沒有崩掉的原因。因為心懷愧疚的顧小五,了卻使命後可以心懷愧疚的和深愛的情人殉情。而更重要的是,那一年他才16歲,和這人世間的羈絆沒有那麼深,那麼作為他人生全部陽光的小楓如果隕落,他肯定是用生命來追逐地。
可是19歲的李承鄞不能,如果說人的存在本身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那19歲的李承鄞,在忘川失憶的三年裡,於陰謀叢生,鬥爭不休的東宮中蟄伏盤算的成長間,早已成為了一個初具成熟意識形態的高級政治家種子。
而他身上的使命以及他本人背後所囊括的勢力派系,更夾雜有無數利益的糾葛和關天的人命,不容差錯。不然見證了李承鄞愛情之路和政治成長的知心臣屬—裴照,為什麼當機立斷的攔下了李承鄞,而不是放任心痛欲絕的李承鄞去死?
除了裴照自己的使命是守護太子安危以外,更重要的是,坐穩了東宮之位的李承鄞,生死早就早就不僅僅屬於他自己。不然李承鄞死後,另選太子意味著什麼?
社稷動蕩不安,朝野勢力重新洗牌。而昔日東宮主人的勢力勢必被剷除,在這之中,除了裴照自己的家族也將被連根拔起的問題之外,下一任太子是否昏庸的煩惱,以及新一輪的政治宮鬥又將洶湧襲來,殃及無辜的問題,都是難以估量後果地。而這一切也都註定了李承鄞肩負的責任再也不能輕易放下。
至於為什麼我覺得清醒後的李承鄞也不會選擇去死,是這個人物的魅力所在,和人設沒有崩掉的原因。因為東宮的悲劇虐戀根源正在於至情至性的真愛在糾纏了人世最極致的複雜宮闈中,難以生存的矛盾。
他們的悲劇是不可調和的!再加上前朝的情仇,後宮的恩怨,重重疊加,更是不可挽回。所以也可以說,第一世,二人的感情湮滅於國讎家恨,他們的感情認識基礎建立在欺騙的動機之上,而李承鄞面對國家責任沒有退出的權利。
這是錯。第二世的矛盾在於,成熟的冷血政客李承鄞作為這座陰暗宮廷的最終贏家,偏偏對一個無法生長於東宮土壤的小楓用情至深,更是是為大錯。因為李承鄞本身,既然註定了要做帝王,那麼從動情本身就是不應該地。
命運就是這麼嘲諷。不做太子,不能娶小楓,不滅丹蚩,不會和小楓相愛。而其實只要不愛小楓,自私如他不用跳下忘川,染上內寒,只要不愛小楓,冷血如他不會有軟肋,變得倉皇慌亂,只要不愛小楓,驕傲如他不會痴狂難自抑,還卑微的求她留下,只要不愛小楓,文盲和親公主自殺,他本可樂得順水推舟,坐享天下繁華。
可惜,完美太子李承鄞犯了致命的錯,而他最大的痛苦之根,正來自於頂級政客本不應該動情。尤其是一個能兼顧前朝和後宮勢力的出色帝王,必須顧全大局,冷靜理性,現實手狠,目光長遠,行為處事執行力極強。
在這一點上,李承鄞沒有戀愛腦的為一個女人春花雪月,尋死覓活,是他的閃光點。因為在這樣一個極度克制自己的性格下,他仍然對小楓顯現了偏執,和無法克制自己情緒的人格,其實凸顯了他對小楓的愛。
因為深愛,不能理智。
是的,這是一份可貴的不可控,但這也成為了把他和小楓越推越遠的原因。
可即使是快要失控,最終也仍然會為責任克制住自己,這樣的李承鄞,無疑是魅力且行為邏輯自洽地。
所以我覺得最終沒有死,才是合乎情理的角色命運安排。還有李承鄞本人,其實也已經足夠悲慘。18歲的小楓了卻紅塵愛恨,永遠活在了記憶裡。
但19歲的李承鄞帝王之路才剛剛開始,他面對著曾經為之付出一切追逐的皇位,活得毫無興致,卻不得不為此戰戰兢兢,勤勉一生。
當歲月成為無法解脫的囚籠,長命百歲成為詛咒,19歲永失所愛的李承鄞,很快活嗎?其實小楓以為不告訴李承鄞,她愛他,是最大的懲罰,
不,不是的,命運更狠,
因為比李承鄞不知道自己被愛過更殘忍的是,讓李承鄞知道這一切悲劇都由自己釀造,還無法後悔,他生時,痛苦於無法相愛的猜疑,而在明確了愛人的心意後,卻緊跟著永失所愛的極致悲劇。
也是很可笑。帝王李承鄞這一生,所向披靡的鬥贏了每一個活著的人,卻鬥不贏帶走他太陽的死神。
他活著這失去了溫度的人間,無異於生存於一座判了他無期徒刑的煉獄監牢罷。
最後,我不得不說一句,事實上真實的李承鄞,早已死了,心死了,死亡日期,是一個沒有被載入史冊的午後,也是小楓跳下城牆後的那一刻。只是沒人知道而已因為小楓尚有墓碑,而他屍骨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