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帶有時代回憶感的動畫,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
作為不少80、90後的青春,《我為歌狂》終於要在19年後推出續作,官方近期也在微博上,放出了幾位主角的海報。
人的審美總是與時代在共同進步。和《美少女戰士》《數碼寶貝》等童年回憶作品一樣,此次《我為歌狂》角色新造型海報在公開之後,討論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對於很多人來說,主角們的新造型 ,很難與記憶中他們原來的樣子重合。就拿人氣較高的葉峰舉例:曾經的及肩長紫發已不見蹤影,留下的則是還沒超過下巴的紫色中長發;他那些叛逆的影子,似乎只留在了破洞牛仔褲上。
此前看起來風流倜儻的他,如今卻更像男團中的奶油小生。毫不意外,這樣的形象並不符合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葉峰,曾經那個不羈又瀟灑的少年,已經徹底回不來了。
當然,其他幾位角色的爭議也並不小於他。但即便如此,《我為歌狂2》的出現,還是將我們的思緒,拉回了那個在放學之後守在電視旁等動畫的自己。
我為歌狂
在那個動畫還停留在小動物與人交朋友,大人們常說「動畫片都是小孩才看」的時代,《我為歌狂》憑藉著較為成熟的畫風,與輕快上口的歌曲,吸引了當時不少青少年的目光。
勇於創新和敢於嘗試,成為了擴大國內動畫受眾群體的一把利刃,這部動畫在之後也被譽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中最值得聊的,除了不同於當時的畫面表現風格之外,就要數它的劇情故事了。
《我為歌狂》其實在劇情上並沒有多麼驚世駭俗的反轉,或是催人淚下的「東京愛情故事」感,它述說的,其實就是一群在校園中,為夢想而努力的高中生。
與《LoveLive!》誇張的廢校不同,他們將所有人在學生時期偷偷藏在老師與家長眼皮下的心理與情感、成長過程中多數人都會經歷的煩惱盡數展現。
像是為了改變早操時雷打不動的音樂,楚天歌與蓋世愛將早操音樂偷換成流行音樂;又或是不會主動與女生交流的葉峰,在老師的要求之下,接受了優等生叢容的補課,從而喜歡上對方並改變了自己;以及在父母面前成為「乖乖熊」,在學校裡卻是眾人矚目的楚天歌;還有喜歡和老師打小報告的梅君嚴和花痴小女生朱麗麗...
這些角色,我們似乎總能在現實中抓住他們的影子。
隨著動畫引起青少年共鳴的,還有那幾首放在現在聽也並不覺得老土的歌曲,《放我飛》《有夢好甜蜜》《擁抱奇蹟》...尤其是主題曲《我的舞臺》。
嘿!我不願意活得像一個問號東張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現在我為夢想超速在奔跑 心在燃燒來吧!唱出感覺 嗨出味道我的舞臺我自己建造要讓全世界看到我的劇本我自己寫好相信自己永遠是個主角
17歲的胡彥斌作為演唱者之一,被眾人所知,唱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舞臺。只可惜,同為演唱者的靈感樂隊,卻沒有他那麼順利。由於之後的專輯銷售量並不理想,這支樂隊也隨之解散。
除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外,《我為歌狂》還自詡中國版《灌籃高手》。不過,只要對這兩部作品稍有了解,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許多相同因素。
北京青年報也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我為歌狂》「盜」《灌籃高手》」的文章,從故事到製作都學習了日本知名動漫《灌籃高手》。性格孤傲的葉峰與流川楓如出一轍,兩部動畫也有著穿插Q版的共通點。
在北京青年報的描述中,《我為歌狂》不只是學習了故事與製作,其營銷模式,也借鑑了其他地區的經驗。它就如剛剛踏入21世紀的新人類,為跨世紀的中國動畫拉開了帷幕。
在時代裡留下印記
將製作好的動畫賣給電視臺,是20年代動畫盈利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多數國內動畫製作公司,也僅僅是按電視臺的喜好製作動畫,幾乎不會將目光從動畫轉移向周邊。
但《我為歌狂》的出現,拉動了一系列周邊產品的火爆,成為了第一次打破此局面的動畫。
與當時其他動畫不同,這部動畫電視播出之前就開始了大肆宣傳,小說、漫畫、CD,還有其他的常見周邊開始在市場上流通。動畫正式播出之後,這些周邊更是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歡迎,一售而空。
據統計,光是小說,上海書城就在兩天內賣出了500餘本,隨書附贈的卡片也大受歡迎,甚至還有人帶著小刀,去書店將書內的卡片割下來。同時,不同內容的小說也在一時間噴湧而出,像是《我為歌狂 愛上愛情》《我為歌狂 8848終極篇》等。
對於當年的動畫界來說,《我為歌狂》將這套日本常用的營銷方案,成功地在中國復刻了一遍。直至將要播出《我為歌狂2》的今天,還有許多人能從箱底掏出當年珍藏的CD與書籍,以此紀念自己曾狂熱追隨動畫的青春。
許多人都在官博評論下,打開了回憶匣子
除了經典的歌曲和大量的熱門周邊之外,上海育碧還在2002年開發了這部動畫的衍生遊戲——《我為歌狂:夏日彩虹》。
對於上海育碧來說,《夏日彩虹》卻有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它是上海育碧成立5年後的首款國產戀愛戰棋遊戲,類型與當時大熱的《櫻花大戰》相似。
雖然遊戲名和幾位主角的形象與動畫較為一致,但劇情與人設性格倒是與原著完全不同,做出了較為大膽的改動。
曾經的校園故事,移向了神秘小島的魔法與鬥爭。或許是戀愛題材的需要,原本應該孤傲冷僻的葉峰,變為了大暖男;沒有了校園優等生加持的叢容,也成為了Gal遊戲中常見的女主性格。
魔法與戰鬥的存在,更是顛覆了動畫中原有的設定。比如下圖中仰天咆哮,張牙舞爪的Boss,你一定想不到他是「魔化後」的楚天歌。
但不可否認的是,上海育碧為這款遊戲投注了一定的心血。
遊戲除了基礎的戰棋玩法,還有各種小遊戲。具體來說,就是當葉峰將要在劇情中演奏吉他,畫面就會跳轉到一個「吉他節拍」的小遊戲上,用滑鼠點擊的方式,擊落琴弦上的音符。
不難想像,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遊戲有著更為深入的代入感,增加整體趣味性。
不僅如此,遊戲幾乎全程都有的配音,以及時不時穿插在劇情中的短動畫,也讓我們看到了育碧對這款作品的用心程度。
即使有著用心的製作,但人設的變更終歸是扭曲了動畫本身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動畫黨的不適。
人物塑造的不成熟與版權原因,導致了《夏日彩虹》的潦草收場。就連遊戲曾經的策劃人之一,也將這部作品稱之為他人生中「破敗的彩虹」。
時過境遷,隨著動畫的年代逐漸走遠,銷量不佳的《夏日彩虹》卻如同那些周邊產品一樣,成為了「收藏品」。
有遊戲、有周邊、有人人傳唱的歌曲,甚至在多年之後,還有翻拍的真人電視劇,這部19年前的動畫創造了一個奇蹟。
隱匿的青春
《我為歌狂》在各方面上的成功,無疑是開創了國內動畫的一道先河,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光中,留下了星星點點的痕跡。
可它之後的道路,卻遠沒有一開始那樣順利。畢竟利刃可以破開前方荊棘,但也容易劃傷自己。
過度的模仿容易讓人迷失自己。自詡為中國版《灌籃高手》的動畫,卻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人民網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寶蓮燈》《我為歌狂》《隋唐英雄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作品,不論是人物造型還是故事情節,都有著明顯的日、美動畫痕跡。然而,過多的模仿國外動畫容易失去自我,繼而導致經濟嚴重損失。我國動畫衍生產品80%以上的市場價值流向美、日動畫形象,僅《變形金剛》一部動畫片的衍生產品就從中國賺取了50億元人民幣。
對於意識與經濟形態的不滿,還不足以推倒這個刻在80、90後記憶中的動畫。真正導致它走出視線的,是學校和家長的舉報,以及各類動漫規範條款的出臺。
葉峰身上獨有的青春叛逆感,成為了壞學生的典範;
少男少女之間萌動的情感,被視為了早戀情節;
學生組建樂隊,就是不務正業;
嚴格要求學生,反對組建樂隊的老師,被直指是醜化教師的行徑...
這些不允許在學生身上出現的行為,卻在動畫中演給了學生看,顯然不符合當時真善體美的教育思想。
結合各方面的原因,這部曾經被視為「國漫之光」的動畫,最終被撤出了電視臺。一代人的回憶落得如此結局,不免讓人感到唏噓。
在此之後,國內的動畫市場,開始逐漸被各種說著人話的動物所主導。國產動畫,關於青春、關於音樂、關於靈魂深處的悸動,就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