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導,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8月16日,一顆名為2020 QG的小行星從南印度洋上空飛掠而過,距離僅2950公裡,是人類有記錄以來以最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小行星。此前的記錄保持者是2011年發現的2011 CQ1,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5500公裡。
2020 QG的直徑大約只有3-6米,大小與一輛汽車相當,屬於迷你級小行星。因此,即便2020 QG撞上地球,也將在大氣中解體焚毀,化作天邊一顆絢麗的火流星,而這種事情其實每年都時有發生。
據估計,大小與2020 QG相當的迷你級小行星數以億計,但絕大多數都以遠得多的距離飛掠地球,通常遠超地月距離。由於體型小且速度快,它們除非非常接近地球,否則是極難被發現的。
「看到一顆小行星以如此近的距離飛掠地球真是太酷了!我們可以發現地球引力極大地彎曲了它的運行軌跡,計算結果表明這顆小行星在飛掠地球時方向偏轉了45度左右。」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主任保羅·喬達斯(Paul Chodas)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這顆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在飛掠地球揚長而去後才被NASA的小行星探測項目發現,我們算是後知後覺。
喬達斯指出,2020 QG的飛行速度高達每秒12.3公裡,比平均水平稍低一些,在最近距離飛掠地球六個小時後,它才被茨威基瞬變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的廣角相機拍攝到。
茨威基瞬變設施是帕洛瑪天文臺的巡天望遠鏡,由NASA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具備超寬視場和快速處理數據的能力,不僅是人類探測近地天體的得力助手,還善於捕捉其他一些宇宙瞬變事件,如超新星爆發。
當小行星從地球附近飛掠而過時,它們會在茨威基瞬變設施拍攝的圖像中留下條紋。機器學習程序每天會對自動茨威基瞬變設施拍攝的約10萬張圖像進行分類,以檢索這些條紋,然後縮小最佳小行星候選範圍,供研究人員確認。2020 QG正是這樣暴露蹤跡的。
在茨威基瞬變設施的工作人員向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報告該發現後,多臺望遠鏡立即展開跟進觀測,進一步確定了2020 QG的大小和運行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