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記者 曾靈 攝影記者 王天志
核心提示
鴨子河畔,三星村裡,這裡有個最大的未解之謎——此先居住在這裡的人是怎麼突然銷聲匿跡的;這裡還有個最大的遺憾——沒有留下先古的文字……這裡就是震驚世界的發現「三星堆遺址」。昨日,成都商報博物館周末直通車第13站來到著名的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研究院院長、三星堆博物館原館長、創建者肖先進來到大家面前,講起了博物館的趣聞軼事,副館長朱亞蓉則帶領大家來到將要正式開放的三星堆遺址公園,踩在當年的發掘現場遺址坑之上,每個人耳旁仿佛響起了那些年的祭祀之樂,「也許還有很多寶藏埋藏於三星堆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之下,但若我們的保護技術沒有達到那個程度,那些寶藏就不會主動發掘,而是留給後代去繼續探究它的神秘。」朱亞蓉說。
1
沉睡數千年 一醒驚天下
在三星堆博物館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故事。燕家院子的風波,被考古泰鬥稱作「王者之氣」。昨日,肖先進告訴大家,1929年春,燕道誠同他兒子燕保青去溝底淘水車尾部,把車廂提開,用鋤頭深淘溝底時,突然發現了一堆玉器。燕道誠一看這些大小石環堆積,「疑其內藏有金珠寶物」,不敢聲張,原土掩埋,夜深人靜才全家一起連夜搬運回家,其中有「古代圭、璧、琮、玉圈、石珠」各若干。
後來,燕家院子的這些寶貝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所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正式大型發掘。肖先進告訴大家,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北部,鴨子河畔,遺址內的古城遺存十分豐富,有上層貴族居住的廳堂,也有平民居住的木骨泥牆小屋,還有棚屋,城中心發現大量精美的陶質飲食器、漆器、玉器、禮器、樂器和陶塑藝術品等社會上層人物享用的物件,生產工具卻不多,說明城內主要居民是貴族統治者及為其服役的民眾。
講解員告訴好奇的讀者,這些都說明當時社會貧富貴賤分層已經形成。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2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4800年--2600年)長江上遊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2000多年。」肖先進說。
這次活動,還有明日陽光愛心助學夏令營的小朋友們同行,他們不少人是第一次來到博物館,對著這些「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代器物好奇不已。不管是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寬1.38米的青銅面具、還是高達3.96米的青銅神樹等,都讓他們嘖嘖稱奇,更有小朋友在流光溢彩的金杖前「啊,啊」地叫出聲,請講解員哥哥告訴他們為什麼那時的人可以把金子做得這麼薄。
2
俯視當年發掘盛況
北緯30°的奇妙
昨日最搶眼的環節是來到了還未正式對外開放的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昨日,我們的讀者重走考古路,從鴨子河畔的古城牆進入了當年的考古挖掘現場。一路經過了土泥夯就的城牆和城門遺址,內護城河,以及當年曾經輝煌奪目的宮殿的原址,講解員介紹,建築基址復原展示主要根據1980年三星堆遺址居住址發掘平面圖復原該區域的考古探方,並在黃砂石上雕刻出三星堆遺址房屋建築基址和墓葬。
在最令人激動的祭祀坑,朱亞蓉介紹,「三星堆城牆·祭祀坑」保護展示區位於三星堆遺址馬牧河南岸的高臺地上。在保護展示方式上,嚴格按照《三星堆遺址保護規劃》《三星堆遺址保護與展示設計方案》要求,本著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原則,以考古資料為基礎,分別採取了建築基址復原展示、三星堆城牆植被標誌展示、祭祀坑模擬展示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遺址與環境,多角度揭示其歷史信息。祭祀坑展示區主要通過在原兩坑發掘地原址「一比一」模擬再現兩坑發掘時的場景,讓觀眾感受「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這一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了解三星堆文物發掘出土背後的故事。
踩在祭祀坑上的玻璃地板上,還有不少讀者驚呼,講解員笑著讓大家不要害怕,這種地板都經過了承重測試。透過透明的地板,大家看到的是兩個裝滿了青銅器等寶貝的遺址坑。重重疊疊的青銅,炫目的金杖……仿佛在述說著不平凡的身世。講解員介紹,這是重現了當年發掘時的文物堆放,「是按照一層象牙,一層大型器件、一層小件、最下面玉器的順序擺放。」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精貴的寶貝當時都有被焚燒和砸碎的痕跡,「和兵馬俑很不一樣。」
現場有小讀者詢問講解員為什麼這裡叫三星堆,講解員解釋,三星堆城牆是三星堆遺址內城牆之一。後來歷經歲月變遷,內城牆因各種原因損毀成三個土堆,又在三星村裡,所以被稱為「三星堆」,三星堆遺址也以此而命名。
講解員還提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在北緯30°,地球上同樣的維度,也有百慕達、珠穆朗瑪峰、獅身人面像,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同樣增加了神秘感。」
朱亞蓉介紹,目前遺址公園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將在不久後正式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