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並不是一本教你投資方向、學會算計投入產出從而致富的書籍,也不教你如何成為扎克伯格或比爾·蓋茨,而是分享猶太民族千百年來經過驗證的,當下猶太商人、企業家、財富獲得者的財富理念、處事智慧、心智模式。
他們是有共同內核的一類人,不論你的信仰和背景是什麼,你都可以通過學習、訓練,成為這樣的人,從而獲得財富。
本書根據猶太民族文化、信仰、處事智慧等提煉了十條金律,讓大家了解和運用猶太人致富的方法,說明猶太人事業成功的秘密。在講解完每一條金律後,作者專門提煉相關的致富之道並進行深入探討,讓讀者了解造就猶太人驚人財富的文化傳統。
大家好,我是書森,歡迎來到今天的讀書會。在上一期的「森財之道」中,書森提到在猶太人的致富金律中,主要的內容是教你「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誤會「做一個好人」,是簡單的「好人」,而是要形成一些有益的、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比如,正確的財富觀、與人協同的能力、思維能力等等。
事實上,這些底層的價值觀確實會影響一個企業家在內在驅動力、組織協調能力、正確歸因洞察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並綜合地體現為一個企業家的領導力。
你不能在不了解「如何做一個好人」的情況下去完成「如何做一個好企業」的命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人生就是事業,事業就是人生,學會其中一種,你也學會了另一種。」
今天的「森財之道」就將繼續為您講述在「如何做一個好人」的前提下的剩下的五條「致富金律」——
企業要有成就,必須隨時準備迎接變化。然而,除非你堅決地以一套不變的原則為基礎,否則不可能自由自在地擁抱變化。
人生的意義有一種比較高的層面,就是喜歡變化,你會發現,在變化中有著各種成長與致富的機會。
在企業界裡,不斷地創新,加上創造性破壞,經常是「相對不爛」的選擇,不論是裁員、取消一種計劃,還是離開安全網、嘗試新天地,我們都必須認定,連好的變化中經常都有不好的地方。市場淘汰不能適應的落伍公司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持續不斷地加快出現。
我們來看一下以下統計:
● 1957年構成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500家公司,到1997年時只有74家還在其中。
● 1926年時,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淘汰率大約是1.5%,表示企業留在這個指數中的平均時間是67年,當時一家三代都可以在同一家公司裡終生服務。
● 2000年,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淘汰率變成大約10%,表示企業列在指數中的平均時間大約只剩下12年,從你父親到你子女,已經不可能在同一家公司裡終生服務。
哈佛著名教授、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42年就說過,這種程序是他所謂的「創造性破壞」。他說,事業經營的方法持續創新,對企業界有不良的副作用,卻是財富創造的基本因素。
不論你從事哪一行,想要成功,都必須不斷地觀察整個世界,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受到今天無法預知的進程影響,在這種情形中,你必須能夠放棄舊的東西,擁抱新事物。
要培養了解世事運作的能力,方法之一是經常分析因果關係。世界上很少有完全孤立的事情,只要稍微花點心思,分析因果關係最後會變成有用的習慣。
預測未來跟天生的技巧或智力無關,很多人受過高等教育,預測未來時卻十分失敗,有些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卻似乎擁有類似超自然的預測能力。
人可以從目前的各種跡象中預測未來,只是要了解兩件事:(1)在有限的範圍內,預測未來有相當大的可能性;(2)預測未來的能力可以改善。
影響力遍及全球的加拿大企業家保羅·雷奇曼知道,要預測未來時,借用過去有多重要。他善於利用過去,好像先知一樣預測未來;他會回顧過去,看看古人怎麼做,再看看自己的行為對後代有什麼影響。
猶太人最著名的警語《傳道書》中說得很清楚:「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卻去研究賺大錢的人,好比新入行的演員研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卻不先熟悉演技一樣。
福特汽車前任CEO雅克·納賽爾花了90億美元買下兩個完全無形的品牌「捷豹」(Jaguar)與「沃爾沃」(Volvo)。兩個品牌名稱價值90億美元嗎?沒錯,工廠不必從英國或瑞典搬到底特律,也不需要從大西洋對岸把車運到美國,這兩個品牌的主人只要答應把品牌賣掉,就可以拿到錢。
但是如果交易完成前一天,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患了失憶症,這筆交易還會進行嗎?當然不會,因為品牌的價值在於多年累積的名聲,如果大多數顧客忘掉捷豹代表著性能,沃爾沃代表著安全,這兩個品牌就會喪失價值。
再看另一個例子,為什麼像可口可樂這樣的股票成本收益比有時候超過40倍,而且遠高於淨值?因為大家已經了解金錢的精神意義重於實質,可口可樂有價值,不光是因為擁有工廠和裝瓶廠,也因為公司經營階層的誠信與品牌認知。這些東西都極難量化,也是金錢經常被人誤解的原因。
不管你過去的表現如何,你必須開啟新頁,開始培養誠信。信任是任何貨幣制度和創造財富的基本因素,要避免輕諾寡信。換句話說,為別人做的事情總是要超過別人的期望,這樣會讓別人驚喜,也會為你提高經營事業的效率做好準備。
慈善捐贈可以確保你認為自己是施與者,而不是佔有者。當動機是創造成就時,你會更有耐心,生活的熱情會大為增加。
如果你把慈善捐贈視為促進現金流動的方式,會比較輕鬆,你的目標是促成身邊的資金流動。每個人孤獨地生活、與世隔絕,會讓人覺得悲從中來。你孤零零來到這個世界,又孤零零地離開,但是在這段過程中,一切價值的流動要看你對抗這種孤獨有多成功、跟別人交往有多成功而定,如果你退縮到自己的天地裡,基本上等於逃離現實世界。
請記住,捐贈像投資一樣,會讓你得到更多的回報。從事慈善捐贈時,你把錢捐出去,認為這些錢有一天可能會讓你得到大量的回報,也可能不會,其中沒有保證。把金錢和精力投資在自己的事業上時,也是同樣的情形。
將來有一天,你的投資可能產生極高的回報率,卻也可能全部都拿不回來,不過你還是要這樣做。捐錢讓你充分練習投資能力,為未來機會做好準備。
把退休當成人生目標非常具有破壞性。好像精神上的病毒,或是扭曲影像的鏡片,會影響你所有的想法,破壞你的人生觀,讓你採取錯誤的行動。
如果你認為有一天你不再必須工作,你在下意識裡就已經放慢了步調;如果你的目標是在某個年齡退休,等你到達這個年齡時,你的財富會比沒有退休想法而到達這個年齡時少多了。
不要相信退休迷思中潛藏的三種謊言。首先,不能相信工作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應該體認工作具有價值,你活著是為了工作,你應該享受工作。其次,不要相信你到了一定的年齡會變得年老力衰,不能賺錢,事實正好相反:你對自己的技能或專業領域更了解,認識更多的人,這些人可以幫助你,或是從你的工作中得到好處,你變得更成熟,能夠處理逆境。再次,不要理會那些鼓吹你只是消費者的錯誤理念,要相信自己能夠創造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以上就是今天「森財之道」的全部內容,你可以結合這兩期「森財之道」中的10條猶太致富金律,現在就開始遵守賺錢的十大金科玉律,在經濟上得到豐碩的成果,改善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善你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
好了,感謝您的收聽!感謝您對2020年46期「森財之道」讀書會的支持,明年書森將繼續為您提供更多關於財富、關於人生的好故事,我們明年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