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文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樹木,才富有生機和活力。無論是從地理意義上講,還是從審美維度看,樹木確實是人類最值得尊敬和信賴的朋友之一。但如何去認識一棵樹,怎樣發現樹的秘密生活,其中大有奧妙。《樹木之歌》從科學和人文的層面,為我們全方位認識這些「老朋友」,提供了新視角。
聆聽地底的脈動
《樹木之歌》的作者哈斯凱爾為美國南部大學聯盟環保研究員、博物學家、生物學教授,致力於生物演化研究和動物保護,除了發表許多科研論文外,他還發表了數篇關於科學與自然的隨筆和詩歌。他的另一部著作《看不見的森林》出版多年來,一直備受歡迎。
《樹木之歌》中,作者對於世界上他接觸過的樹木,諸如吉貝、香脂冷杉、菜棕、豆梨、橄欖樹、五針松等,進行了科學和詩意的敘事。通過記錄樹木以及迴蕩在樹木上的聲音,講述樹木與人類居住社區的美妙故事。作者把他那敏銳的觀察力,帶到了環繞世界各地十幾種不同樹木的錯綜複雜的生物網絡中,探索樹木連接的植物、真菌、細菌群落,以及動物和鳥類,著力審視人類在這些網絡中所處的位置。在作者看來,樹木所訴說的生命記憶,展現了生命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人類也歸屬其中。每一個生命體不僅由生物連接維持,而且是由這些關係構成的。這種網絡化的人生觀,豐富了我們對生態學的理解,促進了我們對人性與倫理的思考。
在作者的筆下,從曼哈頓到耶路撒冷等城市,從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到亞洲的森林,從侵蝕的漫長海岸線到燒毀的山坡,每個地方都展示了人類的歷史、生態和福祉,是如何與樹木的生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會談及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這些聲音的特性,形成聲音的故事,以及我們生理、情感與智力對此的感應。歌聲的大部分旋律,駐留在聲音表象之下。因此,傾聽,就是用聽診器觸摸大地的皮膚,聆聽地底的脈動。
樹木是會說話的
閱讀《樹木之歌》,了解樹木的科學常識是前提。從植物學的角度看,樹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包含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樹木主要是種子植物,樹的主要4部分是根、幹、枝、葉。樹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樹的底部有很多根。而在樹幹的部分分為5層:第一層是樹皮。樹皮是樹幹的表層,可以保護樹身,並防止病害入侵。在樹皮的下面是韌皮部。這一層纖維質組織把糖分從樹葉運送下來。第三層是形成層。這一層十分薄,是樹幹的生長部分,所有其他細胞都是自此層而來。第四層是邊材。這一層把水分從根部輸送到樹身各處。第五層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邊材,二者合稱為木質部。樹幹絕大部分都是心材。
據統計,地球上共有約3萬億棵大樹,當中約1.39萬億棵在熱帶和亞熱帶,6100億棵在溫帶,7400億棵在圍繞北極的北方森林。與1萬年前比較,人類活動已導致樹的數量減少一半。樹木對於地球生態系統、人類生產生活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樹在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上的作用尤其關鍵。此外,樹木和森林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地球上,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供建築和家具之用,木炭可以用於加熱及烹煮,果子可以用來吃。不同的樹木,有不同的藥效,可以救命。
《樹木之歌》一書中,作者用科普和審美的兩種方式,將體驗、抒情、想像互為結合,感受樹木「歌唱」的玄妙。作者的這種感受,是獨特的,也是不可複製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觀要素。樹木是會說話的,能發出聲音,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已經領略過,如電影《指環王之雙塔奇兵》中,有一個情節就是大片森林遭到魔獸的毀壞,這激怒了一棵棵大樹,大樹最後群體反擊,將魔獸們擊潰。在我國古代神話典籍《山海經》中,多次提及各種「神樹」,諸如沙棠樹、琅玕樹、建木樹、不死樹、扶桑樹、帝休樹、帝屋樹等等。這些樹各有其功能,如帝休樹也稱「不愁木」,食之可以平復情緒,不易發怒。
愛樹木也是愛人類
閱讀本書,我時刻都會想到樹木和中國文化的緊密聯繫。中國建築,其主要材料就是樹木,木質結構的房屋,構建成中國建築藝術的大廈;中國山水畫中,描繪的重點就是各種樹木;在《詩經》《離騷》等偉大的文學和詩詞作品中,有關樹的詩篇不在少數。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人、山川、江河、樹木直接催生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價值和生態智慧。歷史上我們的先祖愛樹,時常把樹化身為情感的寄託,有時乾脆把樹比喻成特定的精神,比如青松,象徵正直與高潔。
其實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其他地方對於樹木的讚美也不絕於耳。自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學會大規模開採煤炭和石油,而這正是億萬年前樹木演化出的「結晶」。在生產生活中,大片的樹林被毀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工業和經濟社會雖然大踏步前進,可是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系統出現了問題,人們認識到保護樹林、保護綠色的現實意義。在我國,每年3月的植樹節,是對樹木的一種致敬。反過來講,破壞樹木生態系統,我們就沒有宜居的環境,毫無幸福可言。愛樹木,客觀上講也是愛人類自身。
《樹木之歌》這本書,作者從自身的獨特角度,講述人、樹木和聲音的溫情故事,無形中唱響「樹木之歌」。樹木的瑰麗世界,其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還有很多謎面有待破解。不管從哪個層面看,在樹木面前,我們應該卑謙一些,從樹木的生命長度、外形高度以及生存能力方面講,人類實在沒有什麼優越感,最關鍵的是:樹木和綠色,給予我們生存的氧氣,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人類反思生命存在的價值了。(陳華文)
來源: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