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內首款動物商用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將廣泛應用於腦科學

2020-08-15 brainnews

隨著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電刺激調控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包括於神經康復再生、癲癇、老年痴呆、帕金森疼痛、抑鬱、肥胖等神經相關的疾病調控研究,作為傳統的應用於動物科研實驗上的電刺激系統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案:

一種是直接採用有線連接,使用前先將刺激電極植入到體內,通過導線插頭的形式與後端的刺激主機相連,由於是外部供電及刺激調控,所以不需要擔心長時間供電問題,但引線的加入會影響動物的舒適性,長時間佩戴必須要解決引線纏繞問題,也無法像正常動物那樣進行一些常規的行為訓練或其他技術的融合等。

第二種刺激方案採用無線刺激模式,這種方案將刺激模塊小型化,使得可以整體植入到動物體內,通過外部指令來給出電刺激,這種方案解決了帶線產生的問題,然而由於整體植入電路以及電池均在植入子裡面,最小的植入子重量也基本在10g以上,對一些小動物如小鼠還是存在著問題,而且體積受限,電池的容量也不會很大,往往持續工作幾天電量就會耗盡,無法滿足那些長期慢性刺激實驗的要求。


為解決上述問題,科斗(蘇州)腦機科技團隊開發出國內第一款商用極小化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植入子最小僅有1-2g,只需要做一個微創手術將電極植入到刺激位點,無線接收能量的部位埋置在皮下,使用中將植入後的動物放置在無線發射板上,指令以及能量均由面板提供,刺激時長、頻率、大小均由外部設備來控制,植入子可以結合各種刺激電極來使用,如cuff電極、柔性貼片電極、單雙通道金屬電極等,以適用不同的刺激部位的需求。


無線無源刺激原理


該系統添加有外部接口,可以和其他如電生理、光遺傳、行為系統設備進行結合,進行更複雜的神經環路問題的研究。

應用場景一:神經再生

運動是由神經調控,每年由於車禍或各種意外導致神經損毀(包括中樞和外周神經)而失去運動能力的人非常多,目前對於神經損毀的問題,醫生能做的也只是將神經重新連接,但完全恢復功能還是很有難度,術後恢復最常用的方法是給予被動式的訓練活動,但這種方式收效甚微。電刺激是能夠誘發神經的傳導,理論上是可以將連接上的神經打通信號通路,醫生也在手術中發現給受損傷的神經附近進行電刺激更夠恢復一些能力,加快恢復時間,由此可見,若是對受損神經進行長時間的慢性刺激或許就能將原先失去的能力完全恢復。


2018年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也公開報導了在小鼠實驗中,通過植入這種無線無源的cuff刺激電極來促使神經再生的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研究人員們將帶有無線接受能量的cuff電極植入到了坐骨神經受損的小鼠中,並以每小時1次的頻率進行電刺激,時間長達1天、3天、以及6天。治療後,科學家們又在接下來的10周裡,追蹤神經的恢復情況,並發現相比對照組,但凡接受電刺激的小鼠,其肌肉重量與強度都有顯著提升,表明小鼠的神經功能與運動能力都恢復良好。更有意義的是,隨著電刺激的時間越長,小鼠的恢復速度也就越快。而且,這一植入子均採用生物可吸收材料生產,本身沒有帶來明顯的副作用,術後無需二次手術取出[1]。

植入模擬和實際圖

應用場景二:癲癇治療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據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中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癲癇發作是由於神經核團的異常放電引起,可以通過迷走神經神經調控手術來抑制癲癇發病。在做好的癲癇模型的動物上,將帶有無線供能的cuff電極埋置在動物體內的迷走神經上,通過外部設備如行為或其他電生理檢測識別到癲癇發作的信號,觸發刺激電極產生微電流,從而消除癲癇症狀[2][3]。

應用場景三:抑鬱症治療

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抑鬱症的治療基本依靠藥物,然而藥物使用到後期會出現抗藥性以及其他副作用,所以人們也一直在尋求其他方面的治療手段,包括DBS腦深部刺激術。現在已有證據表明通過給與特定腦區的微電流刺激能夠減緩抑鬱症狀[4],抑鬱症的動物模型已經成熟穩定,由於這種電刺激需要長時間治療,腦深部電極與無線無源刺激系統結合也是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實物圖

目前開發該系統的科斗腦機團隊已經和華山醫院展開合作,進行了小動物的在體刺激實驗,該系統取得了預期效果,雙方也以此共同申報了相關專利,後續也將不斷豐富升級更多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Koo, J., et al. (2018). &34; Nature Medicine 24.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pilepsy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AB%E7%97%AB/1613?fr=aladdin

[4] Delaloye, S. and P. E. Holtzheimer (2014). &34;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6(1): 83-91.


相關數據和資料來源於:

科斗(蘇州)腦機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重磅!國內首款動物商用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將廣泛應用於腦科學
    隨著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電刺激調控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包括於神經康復再生、癲癇、老年痴呆、帕金森疼痛、抑鬱、肥胖等神經相關的疾病調控研究,作為傳統的應用於動物科研實驗上的電刺激系統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直接採用有線連接,使用前先將刺激電極植入到體內,通過導線插頭的形式與後端的刺激主機相連,由於是外部供電及刺激調控,所以不需要擔心長時間供電問題,但引線的加入會影響動物的舒適性
  • 無線可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設計
    Tehovnik於1996年通過電刺激神經組織引起行為反應[2]。AndréA. Fenton等人也在1996年用模式識別技術驗證單個神經元的行為和活動的相關性[3]。Iyad Obeid等人於2004年記錄清醒狀態下獼猴的單個神經元活動[4]。目前生物腦電有線方式測量精度相對較高,但由於限制了動物的運動範圍,測量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導線纏繞或者被動物撕咬等情況[3]。
  • 全球首款商用多通道零場原子磁力計面世
    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近日,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未磁科技)對外宣布,公司最新研發成功全球首款商用多通道零場原子磁力計MagtechX-4,目前已經開始接受國內外客戶的預定。
  • 應用聲表面波技術的無線無源溫度傳感系統
    作者介紹了一種基於聲表面波(SAW)的無線無源溫度傳感系統,該測溫系統具有安裝方便,精度高,實時在線後臺監測等特點,已經受到了電力行業的廣泛關注,並已成功應用於高壓開關櫃測溫上,對智能電網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1.背景對於電網的安全運營及電力系統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方案實施,最有效的方法是對電力設備進行監測,溫度則是需要監測的最重要數據之一。
  • 無源無線測溫與紅外測溫區別與優缺點
    電力系統中的紅外線測溫技術是無線測溫技術成熟之前被廣泛採用。無線測溫的出現就是為了彌補紅外測溫的一些缺點的技術升級。那麼無源無線測溫具有哪些區別與優點呢?,利用無線技術將採集溫度集成到輸出設備。下面對比一下無源無線測溫與紅外測溫的優點。1.紅外測溫一般是移動測溫儀器;無線測溫則是一次安裝,全自動化運行,無須人工幹預。
  • 無線通信系統的「皮姆粒子」,無源互調
    打開APP 無線通信系統的「皮姆粒子」,無源互調 騰訊新聞 發表於 2020-03-23 13:51:49 這裡的「PIM」指的是Passive Intermodulation——無源互調,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指標。聽起來似乎非常高大上,下文就為您做進一步闡述。 PIM無源互調,實質上是無線系統中的一種信號幹擾。PIM是幾乎所有無線網絡都存在的普遍問題,但是對於分布式天線系統(DAS)網絡和LTE網絡而言,卻是一個能夠造成極大破壞的重大問題。
  • 神秘的神經電刺激治療丨治網癮?近代酷刑?電刺激治療是什麼?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華醫資本整理請點主流技術療法腦深部電刺激 DBS將電極植入到患者腦內,運用脈衝發生器刺激其大腦深部的某些神經核,糾正異常的大腦電環路脊髓電刺激 SCS將一根很細的電極植入人脊髓背側硬膜外腔
  • 淺談面向點對點無線通信系統的微波毫米波無源天線及器件
    本文談及的微波毫米波(下簡稱微波)產品主要是指工作在4~86GHz頻段的無源天線和器件。它們使通信系統在不需要電源模塊的情況下具備較高的動態範圍和實現寬帶模擬信道傳輸,屬於現代點對點無線通信系統中核心天饋部件。
  • 無線充電或將全面普及
    據悉,該專利技術能夠通過「近場磁共振」技術建立起一個有效範圍1米的充電區域,只要將支持該技術的設備放置在充電區域內即可進行無接觸的遠距離無線充電,不過該技術至今沒有實現商用。例如可以實現40W無線閃充的OPPO AirVOOC無線閃充技術,就採用了自研高壓隔離型電荷泵、實時通訊調節系統、蝶翼風冷散熱等專利技術。
  • 腦科學日報: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自供電的仿生聚合物支架
    4,上海交大Small:自供電的仿生聚合物支架,可增強運動恢復能力和神經功能來源:奇物論壓電材料可以通過機械刺激產生電能,因此可以促進電活性組織的癒合,成為治療外傷性周圍神經損傷的一種有前途的治療方法。
  • 無源無線測溫裝置在環網櫃中的應用
    無源無線測溫裝置的出現,為環網櫃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無源無線測溫裝置優勢明顯,是創新型設計,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此外,裝置的續航能力很強,可以用於多種型號的環網櫃,使用市場廣闊。基於此,探討了無源無線測溫裝置的正確使用方法和在環網櫃中的應用。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行,電網系統發展十分迅速,傳統的配套設施已經不能滿足電網的需求。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下半年引入2位腦科學青年才俊!
    研究興趣 鮑平磊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主要以腦功能成像技術研究人類視知覺的神經機制,在博後階段的工作主要以清醒猴電生理實驗結合腦功能成像技術探索物體識別的神經機理。建立實驗室後將致力於理解靈長類動物所具有的物體識別,場景感知等高級視覺功能的神經機制。
  • 無線傳輸大比拼 看國內首款無線音樂傳輸應用
    QPlay:最全高品質樂庫是重點作為國內首款無線音樂傳輸技術,QPlay相比於其他兩種無線傳輸,最大的優勢就是讓智能用戶都能享有。依託於QQ音樂海量的高品質正版曲庫資源,QPlay對於構建「數字生活家庭音樂系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DLNA:最大化的資源共享DLNA的全稱是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旨在解決個人PC,消費電器,行動裝置在內的無線網絡和有線網絡的互聯互通,讓各種設備間實現最大化的資源共享。
  • POI系統無源互調的現場測試
    前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7/384013.htm在蜂窩通信系統中,為了充分共享資源,降低投資,運營商大量採用了多系統接入平臺(Point of Interface, 簡稱POI系統)。POI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室內分布系統以及地鐵、隧道通信等場合。
  • 無錫發布首款全國產商用掃描電鏡
    本報訊 首款全國產商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系列新品「SEM3000」近日在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發布。該產品打破了掃描電子顯微鏡行業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將廣泛應用於科研、工業等領域。  這款由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系列產品分為標準版及專業版。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詹陽課題組同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課題組合作,構建出基於摩擦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可以實現無電池、自驅動的電刺激並引起神經響應。
  • 重磅,功能醫學健康管理師免費考證啦!
    學院特別和德國大腦進化系統供應商合作,引進了SoPeace功能醫學腦電生物反饋系統,結合功能醫學健管師專業課程,幫助大家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應用技能、精準服務市場的同時獲取有價值的經濟回報。 1973年由美國科學家傑拉爾德·奧斯特(Gerald Oster)應用於腦科學,多用於腦功能狀態調整、意識狀態調整和精神狀態調整。
  • 探秘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下)|醫療產品技術專欄
    (圖:無限腦深部刺激系統)(圖片來源:雅培公司)還有國外比較重要的一家廠商是波士頓科學(Boston Scientific),2020年,波士頓科學推出了VerciseGenus DBS治療系統,並通過了歐洲的CE認證。
  • 高精度封裝式壓電促動器:廣泛應用於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等領域
    生物醫學中,細胞的尺寸一般只有幾個微米大小,甚至更小,在研究細胞結構或病理實驗中,需要將探針準確的送入細胞內部,這就需要高精度的致動傳送裝置作為技術支持。芯明天高精度封裝式壓電促動器利用壓電陶瓷作為驅動源,可帶動探針做納米級運動,將探針準確的送入細胞內部,又不損傷細胞結構,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等領域中。
  • 應用於無人機無線充電的輕量化磁耦合結構
    針對現在廣泛應用的電力巡檢無人機存在的充電自主化水平低問題,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陳千懿、高立克、陳紹南、肖靜,在2020年第5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設計了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的無線充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