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0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YOUNG 神經前研
最近,使用魔法蘑菇(magic mushrooms)中的西洛賽賓/光蓋傘素(psilocybin)及麥角醯二乙胺(LSD)等經典致幻劑的治療試驗報告了這些致幻劑對健康、抑鬱和焦慮的改善作用。此類效應似乎與「自我解離(ego dissolution)」的感覺相關,即自我與周遭世界的主觀界限喪失,但其神經化學機制尚不明了。一篇近期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Neuropsychopharmacology)期刊的文章顯示,腦內穀氨酸神經遞質水平的變化,是理解自我解離的關鍵,也可能是致幻劑產生上述療效的原因。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娜塔莎·梅森(Natasha Mason)及其團隊招募了60名先前(距離研究開始超過3個月)服用過致幻劑的受試者參與研究。一半接受安慰劑,另一半接受中低劑量致幻劑(0.17 mg/kg 體重)。
該團隊利用磁共振質子波譜(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術觀察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及海馬內穀氨酸等神經化學物質的濃度。其中內側前額葉皮質及海馬一直被認為是致幻劑體驗的關鍵。該團隊還通過觀察腦網絡內部的功能連接模式來了解不同腦區活動的關聯程度。接受安慰劑或致幻劑後6小時,受試者通過兩個調查量表報告自身主觀體驗——意識狀態五維量表(5 Dimensions of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和自我解離量表(Ego Dissolution Inventory)。
正如研究者們基於先前研究成果的推測,接受致幻劑的受試者自我解離感更強、意識狀態改變,並且特定網絡連接中斷,這其中包括在致幻劑效應中起作用的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然而,該團隊首次在人類大腦中觀察到服用致幻劑後mPFC內穀氨酸水平升高而海馬內穀氨酸水平下降的現象,並將此對應於自我解離的不同層面進行解釋。mPFC內穀氨酸水平升高與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相關性最大,例如失去思維控制和決策能力。而海馬內穀氨酸水平下降則與正面情緒密切相關,例如物我合一與靈性體驗(spiritual-type experience)。
海馬是記憶系統裡最重要的一環。基於先前對致幻劑影響腦內連接的研究,自我的淡化可能是由於對自身生命的記憶發生短暫縮減或提取失敗。新研究顯示,穀氨酸水平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 海馬體 -
但mPFC內穀氨酸水平上升與自我解離的負面情緒相關,表示它可能也與焦慮存在聯繫,這與致幻劑治療焦慮症的試驗結果相符嗎?
這一點,我們目前仍不清楚。穀氨酸系統迅速變化的原因,是致幻劑與特定類型的血清素受體5-HT2A結合,從而可能引起短時焦慮的產生。但研究者們認為長時焦慮水平降低可能與5-HT2A受體激活有關,而非穀氨酸水平。
通過5-HT2A受體激活的穀氨酸網絡,可能升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從而促進新腦細胞的健康生長。動物實驗為致幻劑提高腦可塑性提供了證據,而重症抑鬱患者與應激障礙患者腦可塑性降低。作者提到,新的研究數據間接證明了致幻劑可能通過升高穀氨酸水平,來提高人腦皮層的神經可塑性。如果這是正確的,這將有助於理解致幻劑對抑鬱症的治療作用。
探索,道阻且長。目前而言,新的研究確已闡明致幻劑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致幻劑的治療價值仍備受期待。正如研究者們所寫,這個發現「為這些藥物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感知提供了神經化學基礎,並且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治療效果」。
作者:Emma Young | 封面:Andrew Ostrovsky
譯者:蘭川 | 審校:阿莫東森
排版:平原
原文:
https://digest.bps.org.uk/2020/06/10/psilocybin-alters-brain-levels-of-the-neurotransmitter-glutamate-and-this-could-explain-why-users-experience-ego-dissolution/
原標題:《致幻劑帶來「無我之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致幻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