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麼大,我們都想要去一探究竟,但總歸是有些地方人類的足跡難以抵達。即使在地球上也有很多無人區,最典型的就是深海世界。
地球從太空上回望就是一顆藍色星球,主要是因為表面積有70%被海洋所覆蓋,平均深度超過3000米,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到1.1萬米。深海世界是我們難以徹底探尋的,有科學家就曾調侃過,相對於深海探測太空探索要更簡單一點。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們已經用探測器探測過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或者說已經載人探測過深海世界,那裡黑暗無光完全是一個荒蕪的世界,甚至鮮有生命存在。但這些都只能說明我們去過深海世界,至於真正的探測還差得很遠。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類探測火星半個多世紀都發射了幾十顆探測器,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失去對火星的好奇心,今年就有三個國家的探測器直奔火星,在2021年初抵達火星。而每一次探測火星任務不同,同時它們在火星表面著陸的位置也不相同。
從面積上來看火星的表面積相當於地球上陸地面積的總和,那麼可想而知火星表面積要遠小於地球上海洋面積。對比之下,我們對於海洋的探測少的可憐。
業餘海底考古學家「Mac Mciver」曾在太平洋底部發現一個龐大結構,它的外觀形狀非常類似於建築物,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個海底的龐大結構位於太平洋哥斯大黎加 「cocos」島西海80公裡處,從谷歌地球上可以找到具體的坐標為北緯6° 04′ 56″ 、西經86° 03′ 16″ 。此次海洋深度在1830米,從谷歌地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這個高出海床的龐大立體結構,因為周邊甚至可以看到它的陰影。
根據比例算法可以知道這些縱橫交錯的結構寬度都在8公裡左右,整體的跨度在150公裡,看起來和現代的大型機場非常類似。有網友稱這麼龐大的結構,跑飛機有點可惜了,可能是跑宇宙飛行器的吧?
當然對於類似的海底結構此前有人就發現過,只不過整體規模沒有這麼大而已,科學家認為這些結構是工程上前期開採測量留下來的聲納線。
但是「Mac Mciver」卻不這樣認為,因為整體的結構並非是直線型,而是縱橫交錯的,大多數都是比較規則的45度角,或者相互平行的「道路」。
這些特殊的結構形狀並非是自然形成的,看起來就是人工開採的一樣,但是目前可以確認這些並非是現代人類的開採痕跡,那麼答案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認為這些海底的大型結構很可能是遠古史前文明留下的建築物遺址,只不過隨著地質變遷海洋變高山、高山成海洋,最終這些建築物沉入海底。
當然目前的主流科學必然是不支持史前文明存在的,地球生命38億年的演化史,整體上來講具有連貫性,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多種多樣。
在傳說中曾有一個史前文明,它們曾經處在歐洲到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島上,但是由於萬年前的史前大洪水,小島被淹沒,整個文明就消失滅絕了。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就曾對亞特蘭蒂斯文明有關記錄,它們又被稱為失落在大西洋的文明。
當然了非凡的結論要有非凡的證據來證明,要想證明史前文明存在,至少要有充足的證據,而不是靠幻想。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