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讀——有毅力地讀完自己計劃的書;
毅讀——有毅力地書寫閱讀後的評論;
毅讀——有毅力地來一場一年的約定!
「毅讀2017」活動是圖書館今年1月發起的面向所有讀者的經典閱讀活動。大家約定將在 2017 年閱讀十本好書,並承諾,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在未來的一年裡必須完成這項任務,每個月分享各自的閱讀筆記,圖書館將在微信發布。
本期我們推出土建學院凌鈺瑩同學作品《時間之熵——評<拉普拉斯的魔女>》。
凌鈺瑩同學是圖書館毅讀活動的忠實參與者,至今已在圖書館微信發表了多篇作品,漸漸成為我們微信中優秀的主筆。本文收於8月13日暑假期間,鑑於閱讀之喜與時間之熵的問題,主編與作者還進行了有趣的探討與互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往下翻看。
想了解其他毅讀者書單的同學,可點擊閱讀原文。
作為東野死忠粉,我又看完了一本所謂的30年紀念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過一個假設,「假設有智者能夠了解這個世上所有院子的目前位置和運動量,他就可以運用物理學,計算出這些原子隨時間發生的變化,進而完全預知未來的狀態」。這個假設中的智者被稱為拉普拉斯的惡魔。故事的魔女,在天才父親的幫助下,一個毒氣事故中昏迷不醒的少年完成了從植物人到具有超預測能力的偉大轉變!進而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而之後的一系列不可能犯罪,東野也用這樣的超科學的解釋呈現給雲裡霧裡的讀者,最後草草了事。
如果作為一本懸疑小說,他是不及格的。儘管東野圭吾在本書腰封上寫道「我想摧毀自己以前寫的小說,於是,這部作品就此誕生」。相比起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那般將整個故事完美的破解,並且設計出普通人也可以實施的犯罪手法。這種能夠做到但是你根本就想不到的手法才是讓人真正心服口服的東西,超能力,催眠,外星人,就像是一力降十會、亂拳打死老師傅一樣,讓人總是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便是輸了也無法真正的心服口服。
雖然在本書的推理破解上有這樣的缺憾,但我想東野圭吾這樣說的意思可能在於他將小說的重點從推理轉移到對人性、社會等更高的意義上去吧。這部書是在討論:一個人如果被上天賜予預知未來的能力,那這究竟是上帝的饋贈還是撒旦的禮物?
預知未來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能力。
你想當大家都以為今天是晴天的時候,突然瓢潑大雨從天而降,路上的行人慌亂狼狽,而智者抽出雨傘瀟灑的展開,從容而不慌亂,因為智者能預知未來所以不會淪落為落湯雞。
還好這樣的智者只存在於假設之中,所以大家才能每天都充滿幹勁的去書寫自己的生活。人的生命之所以精彩正是因為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生命會誕生也會毀滅,這是自然賦予生命的意義,但是生命何時誕生何時消滅何時落寞何時輝煌卻充滿了未知。老人講人都要有個奔頭,有了奔頭生活就不枯燥無味了,就是這個道理。
破案很草草了事,結尾卻令人深思,饒有趣味:
保鏢問拉普拉斯的魔女(可預知未來):「這個世界的未來,到底怎麼樣?」
園華(魔女):「我跟你說,還是不知道比較幸福。」
作者來信:
抱歉,七月的書評至今才發送。
暑假,邊實習邊旅遊了將近一個月。七月初在邊城寫生實習,邊城又被人戲稱一腳踏三省(位於重慶、貴州、湖南交界)。在去邊城的火車上閱讀了沈先生的《邊城》。
讀《邊城》有種新奇的體驗,之前從來沒有感受過,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美」。書中美來自於,純美的愛情還有書中描述的小城鄉民的純樸善良。去了當地,儘管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如浙江,可以說是很落後了,但是他沒有烏鎮,西塘濃濃的商業化氣息。儘管小鎮因為沈先生的書變成了風景區,當這個風景區任就保持著他不急不慢的姿態。仿佛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小溪環抱著小鎮,每日江邊的日出日落是小鎮最美的風景。
或許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主編回信:
鈺瑩你好。
炎炎暑假,非常高興收到你的毅讀書評來信。
從你對邊城的描述來看,相信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歷。記得高中的時候,自己也特別喜歡讀《語文》課本裡的《邊城》選摘,文字緩慢、優美,字裡行間之中有一種杳渺舒緩的節奏,儘管沒有那麼富有張力的情節,但是讀著那些文字卻著實令人放鬆,忘卻那無盡的考試、無盡的複習。現在看來,這個地方還是像書裡面寫的一樣,真好。在城市化亢奮的當代中國,的確難能可貴。或許這就是讀書的美妙,縱然時光荏苒,依然還能看見昔日書中描寫的景象,如黃鶴樓、如醉翁亭以及徐霞客遊記,在這種歷史的延綿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真實與滄桑。如果有時間,你可以把你在邊城的照片連同你的寫生作品、自己的文字、沈從文的文字,做一個編輯,相信這應該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見證。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那個時代孔子就已經這樣感慨了,更何況我們現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所以無功利地讀書,確實是件難事。當我抱著考試的目的、抱著寫論文的目的去讀《藝術哲學》、《藝術形態學》、《王陽明全集》 的時候,確實讀起來很痛苦,很慢,很沒有感覺,也許正是因為這對外物的強求迷失了平靜的本心。當真正無所顧忌、帶著純粹的好奇去閱讀的時候,才會有那種久違的酣暢。以前是戰火紛飛的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現在卻是急匆匆的中國,顧不上一種慢慢地閱讀。所以無論中西文化說到底都是一樣的:基督講 上帝為自己,救人者自救;中國文化講 盡心持志。正如閱讀,惟有自己去讀,才會有自己的所得,除此之外無他法。
大多數人都喜歡小說,因為那一幕幕緊張的情節就像是在探險。理論的書我三個月未曾讀完一本,而暑假裡10天的時間我卻讀完了3本小說:賈平凹的《秦腔》、《廢都》、餘華的《兄弟》。
無人否認理論的書有時候呆板、僵硬、格式化,讓人昏昏欲睡;而小說卻總以其描繪的意象喚起人類普遍的情感。正如《秦腔》,賈平凹雖然寫的陝西的農村,但是作者筆下那些農村生活中雞零狗碎的日常,相信每個生活在農村的人讀後都會有切膚的共鳴。而這篇作品的偉大之處,也不僅僅在於為自己生活的農村做如實地記錄,作者確實在一曲曲的秦腔唱嘆中寫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市場化變遷過程中農村的生態、農民的心態,那些村裡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比每年的中央一號農業文件更有震撼力,更能凸顯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廢都》裡知識分子的苦悶、《兄弟》中大歷史下草民命運的詭譎,無不令人產生一種息息相通的同感,讓人一讀再讀,直到最後一頁。或許這就是小說的力量,雖是小說家言,卻無一不是人類歷史片段的真誠敘述;而歷史,或許才是每一個時代虛構的童話。理論的書讀起來是令人頭痛的,但也只有理論的書讀起來才有穿透的力量,不然我們終究會在層出不窮的小說中目不暇接,共勉。
你的這篇書評雖短,讀起來卻讓人饒有興味,書寫的節奏圓滿精緻,而且有很多個人的思考。《拉普拉斯的魔女》雖然我沒看過這部小說,但是你的評論卻讓我想起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奇門遁甲》,是香港電影動作指導大咖袁和平以前執導的一部影片,是一部很好玩的喜劇。
裡面講到一對夫妻精通奇門遁甲之術、而且能卜測未來,但是預知外來卻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他們只能在「貧(終生貧窮)、夭(生子早亡)、孤(孤獨一生)」三者中選擇自己的命運。是否也像本書中一樣,因為世界是物理的,物理是要守恆的,你既然預知外來打破了守恆,那麼你就得在其他方面彌補這個守恆。所以到最後書裡的主人公還是講:「我跟你說,還是不知道比較幸福。」
假期囈語,能與喜歡讀書的人無遮攔地聊聊書事,畢竟是件賞心悅目的事情,期待你的下次來信。
劉老師,您好!
展信快樂,很意外您回了這樣長一封信。從小我就是愛看閒書,大學後,書以外的誘惑太多。於是報名了毅讀可以「逼迫」自己讀書。可是我的文筆不好,每次讀完書後的書評確實最讓我頭疼。反覆的修修改改,倒不是為了文採,就是為了語言通順,就怕寫一些狗屁不通的東西,上了公眾號怕是要丟臉。其次,為了把閱讀時的那一刻,我的感受表達清楚。若是能有人產生共鳴,那是最好不過了。
很感謝每次我小學生流水帳一樣的書評您都這麼重視。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聽我這個小屁孩胡言亂語。您上一封信中推薦的書以及電影聽上去很有意思,謝謝您和我分享感受。關於您提議說讓我整理邊城的寫生作品。近期,我會開始著手整理的。期待與你分享!
和你交談很愉快,很開心每次都可以和您分享閱讀的心情。
凌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