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民營單位的護士,當初獨自一人去援助武漢,援漢結束後也沒有掌聲和優待。」前幾天,一篇為援鄂志願者賈曉月「鳴不平」的文章在網上熱傳,包括一些「大V」在內的廣大網友都曾轉發。而從當事人賈曉月回應看,文章裡的許多內容與事實明顯不符。
所謂的「沒有歡送沒有感謝,沒有掌聲沒有優待」均被證偽。據報導,武漢市武昌區衛健局回應,賈曉月以個人身份加入志願者團隊援漢,衛生部門為團隊成員舉辦了歡送儀式。南京市有關部門也回應,已將賈曉月納入到為南京市馳援湖北醫療隊十件實事服務對象範疇,與其他援鄂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不管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當初那篇網文的炮製者都給賈曉月造成了困擾,也讓有關部門「躺槍」。正如賈曉月所稱,「不希望網上的一些錯誤信息,讓他們(有關部門)遭受莫須有的誤解和批評」。
如今,賈曉月闢謠了,轉發不實信息的知名演員也公開道歉,但對事件思考不應終止。當初,是誰炮製那篇不實網文?是真的基於正義感,還是出於私心收割流量?
一篇網文,再聲情並茂,再繪聲繪色,再「正義凜然」,如果不講事實處處是「硬傷」,那就是有害的,只會給當事人添亂,只會有害於社會。
造假被指出後,造假者不能雙肩一聳、兩手一攤就揚長而去。轉發者該道歉,造假者更應承擔應有的懲戒成本。同時,也要提醒公眾人物,應珍視自身的影響力,轉發信息要注意核實,不能出於情緒不加思考,以免誤導公眾。我們每個人看到這些網文時,同樣需要多鑑別,因為一個聳動標題就被人「帶節奏」,離開事實腦補情節,或者隨大流跟著轉發,這都不是理性之舉。
尊重事實,就是尊重當事人,也是尊重自己。近日國家網信辦組織各地網信部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網絡惡意營銷帳號專項整治行動,就是針對多個網絡帳號炒作「標題黨」文章、散布虛假信息。據初步統計,已清理相關文章6126篇,關停帳號18576個。靠弄虛作假而積累的人氣不可能長久,靠譁眾取寵而贏得的關注也不可能持續。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一些運營者抱持投機心態,認為消費「愛國」就沒有風險,呼喚「正氣」就會受到尊重。殊不知,沒有事實這個「1」,所有的運營手段都將是「0」。那些不惜譁眾取寵、弄虛作假,甚至觸犯法律高壓線的運營者們,該警醒了!
(海報設計:王宇峰)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