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月12日訊 據網易數讀公眾號消息 北方城市居民的冬天可能是這樣的:難得看到沒有霧霾濾鏡的藍天,出門走走,迎面吹來了7級大風,不說把人吹跑,把臉凍僵是沒什麼問題的。
想了想,還是回家吧。踏入有暖氣的房間,煩惱煙消雲散——還是待在家裡舒服。
與此同時,南方人在家裡只能繼續穿著厚衣服,抱緊自己,縮成一團,被寒冷裹著身體,顫抖地握著熱水杯、抱著暖水袋。
就算裝了有制熱功能的空調,體驗也比不了暖氣,心裡只能想著:希望這個冬天可以快點過去。
沒有暖氣,南方的冬天很難過
都說南方冬季的溼冷是魔法增傷,氣溫看著不低,人卻感覺冷得徹骨。
如果想在數據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地還原個人在室內對寒冷的感受,將溼度納入考慮的「室內體感溫度」會是比「氣溫」更適合的指標。
空氣中久散不去的水汽,不僅讓人們夏天排汗困難,在冬天更是隨時隨地都像在冰水裡泡著。
基於新浪微博用戶@ 王_曉磊 根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數據整理更新的中國氣象歷史數據(http://beijingair.sinaapp.com/),數讀菌計算了室內體感溫度為基礎的各類指標,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裡未集中供暖城市的室內寒冷程度進行了排名。
如上圖所示,位於右下角的阿壩、迪慶、甘孜由於位處高海拔地帶,氣候類型以高原半溼潤氣候、寒溫帶氣候為主,每年11月-次年3月室內體感溫度在0℃上下,可以說是十分寒冷。
同屬高原地帶的西藏拉薩室內體感溫度也與此相近,只是2019年11月15日起終於開始集中供暖,所以並未出現在本次排名中。
安徽有四座城市上榜,分別是黃山、阜陽、合肥、安慶。近年來,安徽有部分城市開始對部分區縣進行集中供暖,黃山、阜陽、合肥、安慶也在試點列表中。
以合肥為例,目前集中供暖覆蓋了189個小區約11.5萬戶居民,但從覆蓋比例來看,尚不足10% ,絕大部分居民還是只能自行取暖,也因此,這裡並未將安徽四城作為完全集中供暖城市排除在外。
湖北武漢、江蘇南京也在圖上。武漢目前在洪山區及武昌區部分小區提供集中供暖;至於南京,最快要到2020年才開始對部分地區進行集中供暖。
想像一下一個從北方來的大學生在武漢或南京念書,沒空調的時候,蓋幾層被子睡覺,一早醒來床鋪內外都是陰冷的水汽;有空調的時候,也得室友幾人達成一致,否則只能繼續冷著,心中滿是對暖氣的懷念。
冬天最冷的室內在哪裡
不管是華東、西南還是華中地區,寒冷的冬春時節都可以輕鬆把習慣了暖氣的北方人凍哭。
研究顯示,人體最為舒適的體感溫度為18-23℃,體感溫度在13-18℃之間就會有涼的感覺,13℃以下就會覺得冷,8℃以下覺得非常冷,感覺難受。
如果以此為衡量標準,華南地區相對而言確實是冬春季節最舒適的地方,最冷的1月份也只有不到半個月室內體感溫度低於13℃,和其他地方相比,可以說是相當短的時間了。
華東、華中、西南的情況則比較類似,在12月和1月,待在室內就會覺得冷,2月、3月有所緩解,但每個月也只有10天左右感覺好一點,剩下的時間依然凍得人打哆嗦。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冬春季節每個月的室內體感均溫來看,各地理分區的情況和低溫天數也比較類似。
華南地區整個冬春期間月均溫都高於13℃,11月和3月都高於18℃,呈現出入冬晚、回暖早、寒冷時間短的趨勢。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1月份依然可以在廣州看到有不少人穿短袖,為什麼海南成了東北第四省之過冬聖地——畢竟暖氣只可以保證室內溫暖,而海南還能給你自由外出的天氣。
其餘三個未完全覆蓋集中供暖的地理分區,則是另一番天地。
西南地區在室內體感月均溫上與華東、華中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體感月均溫大多數時候低於8℃,為居住其中的市民帶來了更多寒意。
華東與華中地區的情況則比較類似,室內體感月均溫變化曲線重合程度較高,都位於 < 13℃ 的區間。
總的來說,位於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基本上可以認為集中供暖的需求較低,市民根據個人需要自行購置取暖設備即可。
相較之下,華東、華中、西南對集中供暖都有需求,有些城市對於供暖的需求可以說是十分迫切。
哪些省份最需要暖氣
通過對比地理分區內不同省份的體感月均溫變化,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省份對集中供暖的需求程度。
華東作為緯度跨度較大的地理分區,冬春季節各省的體感溫度有明顯差異。
緯度最高、室內體感均溫最低的山東省已實現集中供暖的全覆蓋,而緯度最低又沿海的福建省,12月-次年2月期間會感到較為寒冷,有一定的供暖需求。
長江流域附近的省份雖然不及山東寒冷,但冬春季節大多數時候室內體感溫度都低於13℃,冷感明顯,集中供暖的需求較為強烈,如果能夠至少覆蓋12月-次年2月這個時間段,將能明顯改善居民在冬季的生活質量。
在華中地區,河南省是集中供暖覆蓋範圍相對較廣的省份,但並未實現集中供暖的全省覆蓋。
你可能想問,河南不是北方省份嗎?為什麼會有城市不供暖呢?
之所以這樣,皆因「秦嶺 - 淮河線」穿河南而過,河南省內不同城市的冬天就被生生劃分成了天堂和地獄。類似情況的還有位於西北的陝西。
這類被「秦嶺 - 淮河線」橫穿的省份,其實整個省域內都有集中供暖的需求,但是對靠南的幾個城市來說,溫暖是別的城市的,自己什麼都沒有。
湖北、湖南兩省則在12月-次年2月期間體感溫度低於8℃,與華東地區同屬長江流域附近的省份情況類似,這一時間段有集中供暖的需求。
到了西南地區,西藏與四川是集中供暖需求最為強烈的省份。
如果從室內體感均溫情況來看,它們冬春體感長期低於4℃,最低體感小於0℃,感受極為寒冷,從需求角度而言應與大多數北方省份類似,自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進行集中供暖。
實際上,有學者研究表明,即使以更嚴格的標準——冬春期間體感溫度低於8℃天數超過90日——來衡量南方地區的供暖需求,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貴州大部,重慶、浙江、江西、湖南、雲南部分區域也屬於高供暖需求區域,冬天在這些地方生活,沒有暖氣會非常難受。
當然,集中供暖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6年更新的《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提到,夏熱冬冷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建築設計原則為「必須滿足夏季防熱要求,適當兼顧冬季保溫」。
這類建築設計有可能降低集中供暖的有效性,燒同樣多的熱水,到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居民家裡,可能就沒有北方房屋裡暖和,因為前者房屋的保溫性不及後者。
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投入從哪來,集中供暖可能帶來的環境汙染,取暖費的定價高低,都不是一天能夠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在不少南方城市,尤其是新樓盤裡,有居民開始選擇購買自帶取暖的戶型,又或者是自行購置壁掛爐,但是成本較高,覆蓋的人群依然很少。
南方的冬天,依舊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