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
國人對秦嶺山脈都不陌生,這座橫貫祖國東西、綿延1600公裡的巨大山脈,是我國南北的地理、氣候、文化分界線,其影響之深遠毋庸置疑。
秦嶺的主峰在陝西,尤其是面朝西安的秦嶺北麓,自古便是帝王將相們的避暑樂園,文人墨客們的遊覽勝地,僧侶道長們的修行之地……時至今日,秦嶺終南山依然是西安人的「後花園」。每逢周末,除了人山人海的景點,秦嶺各大峪口也是免費的遊覽地,既有自然山水、又有人文遺蹟,可逛可玩的地方太多了。
關於西安周邊秦嶺北麓的景點,收費的免費的、著名的非著名的,我介紹過很多。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座藏在秦嶺南麓的神仙秘境,這是一處底蘊深厚的人文景點,卻藏著中國唯一的自然奇觀,至今連專家都無法解釋其中的奧秘。
這裡便是——張良廟。
張良廟,顧名思義,是紀念「漢初三傑」張良的廟宇。張良輔佐劉邦稱帝之後悄然隱退,在秦嶺紫柏山開啟了「辟穀修仙」之路。世人對張良讚譽頗多,稱其為「英雄神仙」,既做過輔佐帝王的謀士,又審時度勢隱居山林做起了神仙,這份智慧與灑脫,令無數人仰慕。
大約在張良去世400多年之後,張良的第10代孫子張魯做了「漢中王」,在紫柏山頂修建了「漢張留侯祠」 ,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漢張留候祠」移至山下現址,如今我們見到的張良廟古建築群,也正是明清時期的。
遊覽張良廟之前,我對其早有耳聞。陝西人文古蹟頗多,但很多地方歷史底蘊雖然深厚,保存下來的遺蹟並不多。所以來到留壩張良廟,發現它的規模之大,還是比較意外的。
根據資料顯示,張良廟是陝南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陝西最大的祠廟之一, 如今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祠廟建築群佔地 14000 多平米, 祠內 156 間房舍構成 6 大院落,殿樓亭榭間,草木深深處,可謂古色古香,令人見之忘俗。
從張良廟的高大巍峨的山門開始,便已然讓人有種穿越古今的感覺。走進張良廟內,撲面而來的是歷史悠久、古老的氣息。
張良廟的建築布局有些特別,因為其受山形所限制,不同於中國傳統中軸對稱式建築布局,而是依山就勢,形成了一個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的龐大建築群。正所謂「殿樓亭榭隨山勢而布局, 奇樹修篁依地利而葳蕤」,行走在張良廟內,讓我有種「迷路」的錯過,不知道這條小徑會通向哪裡,但無論走到哪裡,卻處處都是古蹟。
行走張良廟,你會發現這裡有「三多」:
一是碑石銘刻多。張良歷來受國人敬仰,張良廟內也處處可見歷朝歷代名人留下的碑刻,其大多是頌揚張良的功德,以及功成身退的智慧。廟中碑石、摩崖近百塊,各種書法,流派紛呈。其中包括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以及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的詩文等。
二是人文典故多。在張良廟裡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無論是廟前山門的刻字,庭院裡的小橋流水,還是半山腰上一個四面透風的涼亭,亦或是隨處可見的一幅楹聯、一塊石碑,似乎都鐫刻著某個歷史典故。例如「進履橋」是張良撿鞋子的故事;例如「授書樓」是黃石公像張良傳授兵家奇書的地方,等等。1800多年的人文底蘊,每一塊山石,或者都藏著一段故事。
第三,便是這裡的竹子非常多。竹子是「花中四君子」,國人愛它高潔的氣質。遊覽張良廟時,大片大片茂密的竹林,更讓我感受到一種仙氣飄飄的美。不過張良廟的竹子,長得卻非常奇怪,它是中國唯一的「拐拐竹」。
我們見到的竹子,都是筆直筆直的,張良廟的「拐拐竹」卻會在根部拐個彎兒,再往上又是直直生長,和普通竹子一樣了。這種「先彎後直」的奇特奇景,全國獨此一處。大家不妨仔細看照片,每一根竹子都有拐彎的現象。
據說曾經有人把張良廟裡的拐拐竹移植到別處,卻都長成了普通的竹子。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然奇景,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張良廟的歷史積澱、古蹟遺存,以及神奇的自然奇觀,都為這座藏於秦嶺南麓的全真派道觀增添了幾絲人文底色。如果大家有機會來漢中留壩,不妨來張良廟看看吧。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