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蔣錫培。(資料圖) 中新社發 王辰 攝
王凱:這裡是遠東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的辦公室,在這張桌子上,擺著幾十個大大小小的獎盃、獎牌、榮譽證書,而在所有的榮譽象徵的最顯要的位置,卻是三張鐘錶圖片。蔣錫培究竟和鐘錶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解說:雖然已經是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每天的生活依然十分規律,每天8:30準時走進公司大門,進公司的時候和普通員工一樣打卡,如果哪次忘記了打卡,他都會毫不客氣罰自己的款。
蔣錫培的內心就像安裝了一架運行精準、永不停擺的鐘表,而這都得益於他五年的鐘表匠生涯。
蔣:鐘錶其實是一個非常結構精密、互相協調很均勻的這樣一個計時東西。後來做企業也慢慢的體會到,一個組織它就像一個鐘錶一樣,你要有很好的結構安排,另外你要內部很好的銜接、協調。再加上它有持續不斷的動力,才能轉的起來啊,少了哪一點都不行。(本段用鐘錶的意象性鏡頭)
關鍵詞 :遭遇失敗·高考落榜蔣錫培:這是我們村裡最東面了,馬上到我小時候住的老家了。好長時間沒有進家門了,雖然春節來過一次,但是也沒有進去。
解說:1963年,蔣錫培出生在江蘇省宜興市範道鄉洋埝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境十分貧寒,家中一共兄弟姐妹六個,蔣錫培排行第五,全家人把考大學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聰明的蔣錫培身上,可是,讓全家人感到失望的是,1980年,17歲的蔣錫培高考落榜了。
父親:我叫他再去補習一年,再考,去了一個月,他回來了,他這個書包又背回來了。
解說:蔣錫培一直是個聽話的孩子,全家人都想不通他為什麼死活不肯再考大學。
蔣錫培:這是受我哥哥影響,他回來說他修鐘錶生意好的不得了。父母親對我很失望,認為我這麼不聽話,你這麼走今後是要吃大虧的。他就讓我到地裡幹最重的活。
王凱:是一種體罰了。
蔣錫培:那時候還不到一米六五,我是十八九歲才發育長身體的,正在長身體的過程當中,我父母就一百二三十斤的挑著,割了稻子還要拎著,連做半個月。雖然每天特辛苦,到家裡飯都不想吃了,吃不下了,非常累,倒在床上就睡著了。
蔣錫培:父母親是不希望我去,希望我重新選擇。他要讓我看到在農村是沒有多大出路的,就是這種體重的活,年復一年的這樣幹。但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
解說:繁重的體力勞動沒能讓蔣錫培回心轉意,臨出門這一天,傷心的父母誰都沒理睬他。
蔣錫培:我跟我父母說,爹媽我要到杭州去了,我父母親沒有看我一眼。
父親:他母親哭得不了,我沒有放聲哭,他母親放聲哭的。
王凱:你覺得他們當時心裡在想什麼,在對你說什麼?
蔣錫培:我覺得他們非常難過,這麼多年辛辛苦苦讓我讀書,再難,哪怕家裡只有一塊錢、十塊錢,都要讓我上學。而我,沒有聽他們的話,他們覺得白養我這個兒子。
王凱:當時你決定不去考大學了,自己有沒有一個目標?
蔣錫培:我這一生要掙五萬塊錢,還要再娶一個賢惠漂亮的妻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關鍵詞 :第一桶金·修表賺了二十五萬解說: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就違背了父母的意願,蔣錫培的內心感到非常愧疚,他決心要在杭州混出個人樣來,到杭州後,蔣錫培跟著二哥勤學苦練,僅用56天的時間就掌握了修鐘錶的全部技藝。
二哥:像那時候新上的手錶我們宜興還沒有,那時候浙江就有了,新的手錶我也不大懂,他一看,他就會修了,他會鑽研。
蔣錫培:我學了五十六天,我哥哥跟我說,他說你水平不比我差了,你可以自己試著開店了。
王凱:當時聽見你二哥親口跟你說,你可以獨立開店的時候,什麼心情?
蔣錫培:我想沒有這麼快,但是在他眼裡我已經滿師了。他希望我可以獨立做,而且告訴我有什麼問題,他就在我身邊,放心去做好了。
解說:獨立開店後的蔣錫培很快就顯示出了他的經商天分,一年就掙下了5萬塊錢。就這樣,不聽父母的話,執意去修鐘錶的蔣錫培意外地撞開了一扇財富之門。
蔣錫培:好到要排隊等著我。另外我收費很公道,再加真是人家看著我舒服,不管怎麼樣,我三個月才能幫他這個表修好,他寧可等三個月沒有手錶戴,家裡沒有鬧鐘用,但是他還是交給我。
王凱:你覺得修五年表的時間,對你後來管理這麼大的公司有沒有幫助?
蔣錫培:我覺得很有幫助。因為雖然是一門手藝,它真的是鑽研、用心,還要細心。這個修鐘錶它很小的零部件,再說要和氣跟人家。所謂和氣生財啊。你要想多賺錢,要贏得人家信任啊,這個很重要。
王凱:你覺得你在治理企業、管理企業的時候,也像修表一樣精密嗎?
蔣錫培:我以前是個修表匠,現在我當董事長,就像一個造表的和修表的,集於一身的。
王凱:一個造表的,一個修表的,怎麼講?
蔣錫培:我現在需要整合好多的元素、資源,來統和在一起。才能使我這個企業持續不斷的向前走。修手錶就是這個樣子,每一個零部件都不可以或缺,缺了一個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鐘錶。第二個,鐘錶裡面容不得半點灰塵、沙子,只要有一點的話可能就走不動了,無法走下去,走走停停,走不長,企業也是這樣,哪怕一個細小的差錯都會導致這個公司無法運行。
解說:19年來,遠東生產的電纜總長達到261萬公裡,可以繞地球65圈。走進遠東的廠房,看到的是乾淨整潔的現代化設備,井然有序的操作工人,地面上沒有一個菸頭,一張紙屑。在今天的蔣錫培眼裡,擁有5000多名員工、佔地1500多畝的遠東控股集團正像是一架鐘表,在蔣錫培鐘錶匠一般細心的調試下精準地運轉。
主持人:憑藉著過人的勤奮,高超的修表技術,再加上一個好的人緣,蔣錫培的修表生意做得是順風順水,5年就掙下了25萬塊錢,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可不是個小數目。蔣錫培盤算著在杭州開個廠,再娶上個城裡媳婦,他的人生理想眼看也要順利實現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父母又給蔣錫培下了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命令:趕回老家去定親。
現場段落:蔣錫培:有好幾年沒有進去了,這個大門,我家裡親戚朋友都來這邊。我記得那時候有很多來捧場的,家裡面辦了兩天的喜酒,那個時候我們就要爬到陽臺上去吃好東西。我訂婚的時候就在這間房子裡。
蔣父:因為我們家中覺得陳小芬已經看中了,她這個人個性好得不得了,我們都看中這個女方了,不同意也得同意,我們叫他一定要到家裡來訂婚。
王凱:聽到消息說父母讓你回到宜興,去給你定親時候,什麼心情,願意嗎?
蔣錫培:其實到訂婚的這一天,訂婚的隔夜的這天我還沒有回來,我家裡面著急了。主要是我覺得我們兩個還沒到這一步,不要急於訂婚,而且確實我還真是看著城裡姑娘更好,那個時候。
王凱:你當時去找老婆,你更看重的是什麼?
蔣總:那個時候我希望漂亮一點,兩個人談得來一點,但是父母一句話就是說,一定要找一個會過日子的,賢惠的老婆。
王凱:在考不考大學的問題上,你敢于堅持己見,為什麼在婚姻大事上,在很多人都覺得應該自己作主的事情上,你卻不堅持了呢?
蔣錫培:我後來考慮,雖然我們之間沒有正式談過戀愛,也不是非常的滿意。但是還不差。父母一定要叫我訂婚,乾脆訂婚就訂婚吧。
王凱:不想再讓他們傷心了。
蔣錫培:請帖全都發出去了,明天幾十桌的喜酒就在辦了,如果再不回來,肯定父母親這一輩子也不會原諒我。
解說:為了不讓父母再一次傷心,蔣錫培決定在婚姻大事上順從父母,和本村姑娘陳小芬定婚。婚後,蔣錫培帶著修表掙來的25萬元錢回到家鄉,準備在家鄉創業,好好地大幹一場。
關鍵詞 :回鄉創業·賠了個傾家蕩產現場段落蔣錫培:85年10月份回來,在這裡面放了兩個衝床,佔了一間多房子,就算我的小工廠開始了,白天黑夜幹,沒有工廠啊,就是自己家裡面。
王凱:生意怎麼樣?
蔣錫培:一開始就是做做定時器裡面的發條。定時器相差個五分鐘、十分鐘也沒有關係。但是光做定時器不行,還要做鬧鐘裡面的發條,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生產手段非常簡單,很難把控這樣的精密技術的要求。所以我選擇這個是,我覺得還是有問題的,因為我不具備這樣的生產條件、檢測條件。
解說:沒多長時間,蔣錫培的家庭工廠因為原材料問題,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廠家紛紛找上門來,要求蔣錫培退貨賠款,蔣錫培陷入了痛苦的破產邊緣。
王凱:讓你賠多少?
蔣錫培:賠償五十萬塊錢,傾家蕩產。關鍵是我親朋好友借給我的二三十萬塊錢都搭進去了,全都賠了。
解說:沒有錢再僱工人,妻子陳小芬不但要到田裡幹農活,還要在家裡操作衝床。一次,陳小芬實在太累了,一不小心把手伸進了開動著的衝床。
蔣:把骨頭都衝斷了,當時我正好在那邊,聽到一叫,我衝過去一看,她都哇哇叫,我見到是見到她這個狀態,我都頭髮暈了,但是好象我旁邊有人,馬上就恢復過來,立馬就叫了一個車,那個時候只有水泥的機帆船,也就是一個柴油機,放在一個水泥船上,馬上叫了一個車,送到我們鄉裡的衛生院。
王凱:當時你清醒過來,你跟妻子說了什麼?
蔣總:我就跟她講你一定要堅持住,一定要堅持,馬上就到醫院了,我再也不要你去再做,哪怕再苦,你不要再做了。
妻子:這個都是長起來的,原來都沒有,這個是長出來的。這個事情發生埋怨誰呢,我自己不小心,也不會去埋怨他。
解說:在共同生活的艱苦歲月裡,陳曉芬和蔣錫培始終不離不棄,同甘共苦,這讓蔣錫培十分感動,對妻子的感情也從當初的不大情願,變成了一種深深的愛,兩個人成為一對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
王凱:那個時候是不是對自己的妻子情感已經開始發生了一種很微妙的變化了?
蔣總:我就覺得妻子是非常通情達理的,也是非常賢惠的,我父母也好,兄長也好,還有她家兄弟姐妹也好,家裡面都是最討人喜歡的一個,至今為止都忘不了照顧好這些家裡老人。
王凱:據說,您愛人平時把您照顧的也挺周到是嗎?
蔣總:確實是這樣,所有東西都幫我張羅,不出差在家裡的時間,早飯晚飯基本上,特別是早餐全是在家裡,她都安排的好好的,哪怕到現在,早上起來洗刷的話,沒有一次不幫我把牙膏擠上的。
王凱:牙膏都是夫人幫你擠好。
蔣總:哪一天沒有幫我擠,我都覺得她可能哪不舒服了,或者不開心了,我就感覺得出來。
解說:雖然家庭幸福讓蔣錫培感到十分滿足,但是,開儀表廠不但賠光了蔣錫培在杭州修表掙下的25萬塊錢,還讓他欠下了一身的債,蔣錫培的下一個轉機究竟在哪裡?
現場段落蔣錫培:這個是一臺監測設備的儀表機器,下次可以放到我的陳列館了。
關鍵詞 :買賣電纜·一年半起死回生王凱:儀表廠這麼艱難,尤其經過這次波折之後這麼艱難,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的事業開始有轉機了?
蔣總:有一天我哥哥回來跟我講,我大哥,在我們宜興關林鎮的一家公司當上海辦事處主任和銷售員,就說現在電線電纜每天一個價,你可以做做這個生意,你到哪裡去買買看,然後買回來我這邊可以幫你賣掉,我覺得機會來了。
王凱:你覺得你是一個特別善於把握機會、把握消息的一個人嗎?
蔣錫培:我覺得我比較敏感。像對這樣的事情我真的是悟性很高,我覺得機會來了。第二天我就找到我所有的親戚朋友,也是他們給了我本錢。
王凱:那個時候對於你們這種商業行為有一種特殊的名字,叫投機倒把。
蔣錫培:那時候冒很大風險的。
王凱:那怎麼辦?有風險,還要運?
蔣錫培:那個時候我們還真的冒了很大風險。後來我們順藤摸瓜,就摸到浙江去了。但是浙江那邊路上查的很嚴。至少從浙江溫州、台州那邊過來,到我們宜興有十五個關,一關一關得要過。我們那個時候每一個關卡,你得離它一公裡以外就要停下來,然後最好還是半夜裡面走。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十二點半路過一個關卡,我下去看看那邊是不是睡覺了,走到那邊他們其實都在卡裡面,都睡了,沒有人了。我就回頭叫車子開過來。當我們開到這個關卡門口,十多個人已經站在那邊等著我們了。那時候我們傻眼了…
王凱:人家有反偵查。
蔣錫培:知道這個事情完了,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啊,見到我們,有手續沒有?我們哪兒有啊。
王凱:你怎麼說?
蔣錫培:我們說不出來。那個時候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也不應。好說歹說,罰了我們三萬塊錢。不光是這樣。還有一次,那天是颳風、大雨,一天一夜的路程,趕了三天兩夜,路上是爆了二十多次的胎。其中有一次大概相差一秒、兩秒鐘,我們可能屍骨都找不著了。不管怎麼樣,多辛苦,一年半還真值得。我不但還了以前二三十萬欠債,還積累了一百八十萬。
解說:從高考失敗到開廠破產,從不想再讓父母傷心回老家成親,到為了還債、冒著生命危險買賣電纜。十年間,蔣錫培靠修表用5年時間掙了25萬,開廠三年卻又賠掉了50萬,賣電纜一年半又出人意料地掙下了180萬,有了足夠的本錢。這個時候,另一個人的出現輕輕撥動了蔣錫培命運的指針,1990年,範道鄉準備籌建一個私營經濟開發區,時任範道鄉黨委書記的張伯宏第一個就想到了蔣錫培。
張伯宏:當時他的村上對他的評價很高的,說他正派,有創業精神,能吃苦,人與人之間相處對人很尊重,他算是先富起來的人,但是呢,老百姓有什麼困難,他都願意幫助。口碑好。
蔣錫培:他跟我講,年紀輕不光是賺錢,要為地方做點事情。我們這個地方這麼窮,我當這邊的幹部,也許可能三年五年,但是你是範道人,你要回來帶個頭,我支持你。
王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蔣錫培:所以我就被他感動了,我在他辦公室裡就答應他,我一定來投資。但是回到家還是不同意。
王凱:你又是怎麼說服家裡人?
蔣錫培:我說張書記這些領導對我們這麼關心、這麼信任,我們不能讓他失望;第二,我還年輕,我想要做一點事情,我要闖一闖。因為畢竟我們現在還有點實力,如果做砸了,還可以再來。最後,家人看我決心已定,就再也不否定了。甚至我的老父親,當我徵了三畝土地的第一天開始,成為了我的第一個員工。一塊磚、一塊瓦的幫了我九年,一直管基建。
解說:最艱難的日子裡,是家人給了蔣錫培最有力的支持。現在,蔣錫培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節目都住在同一幢樓裡,幾十年來,他都保持著一個習慣,上班前、下班後總要先去問候自己的父母。
蔣總:我父母經常講,多做好事多積德,你搬凳子給人家坐,就是搬凳子給自己坐,你倒茶給人家就是倒茶給自己,我覺得也是如此,因為我自己有困難了,很多是人家幫助的,才使我今天有所成就。
關鍵詞 :不負眾望· 開辦電纜廠王凱:那個時候你作為一個個體經濟的帶頭人,創辦一個自己的小廠,面臨不面臨一些困難?
蔣錫培:正好又趕上90年,那個時候去推銷電纜的時候,沒有人要我們的產品,我們一家一戶推著一個四輪車,推這個板車去推銷,沒有人理我們。後來我們就想,你不買我們的產品,乾脆就把商店開到你的對面。
王凱:你這種營銷方式,實際上也是在很擠壓的環境當中逼出來的一種營銷方式。
蔣錫培:沒有辦法,人家不理你啊。開店,實際上是我們的一種商業模式,現在所謂說是一種營銷方式了。我是通過在某些大的城市設立我們的專賣銷售店,然後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再來自己生產。所以這樣走就比較穩,沒有太大的風險。
蔣總:我們辦廠的第一年實現580萬的銷售,第二年就做到1800萬,就成為了鄉裡面的第一,那個時候是遠遠把他們拋在後面,第三年我們做到了5200萬,第四年就超過了一個億,那個時候感覺真的好,我已經是全市數一數二的民營企業了。
解說:這一年,在市裡的支持下,蔣錫培的電纜廠成功地由一家私營企業改制為鄉辦企業,名字也從帶有濃鬱鄉土氣息的「範道電工塑料廠」改為「無錫市遠東電纜廠」,此後的十年時間,蔣錫培更是善於把握每一次市場機遇,通過四次改制,建立了現代化控股企業集團,連續11年佔據中國電纜業老大的位置。
王凱:我在你的辦公桌上發現了三件東西,首先是兩隻手握在一起的雕塑,還有一個是玉做的一個算盤,另外有一隻耕牛,為什麼要把這三件東西擺在你的桌上?
蔣總:我做企業需要跟人家好好合作,我做企業需要算好帳,能夠再來利用,我做企業我一定要像老黃牛一樣這種精神,沒有的話肯定做不好,缺哪一樣都不行。
王凱:我在參觀你的廠區的時候,看到一個標語特別醒目,我給你念一下,叫對人感恩,對己克制,對事用心,對物珍惜,這四句話是誰提出來的?
蔣總:這個可以講是我20多年當中領會體會得出來的。如果一個不懂感恩的人,是不可能有人信任你幫助你的,如果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一些情緒和行為的話,可能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或者道德制裁,如果對一些好的東西你不珍惜的話,你會後悔一生,如果不用心的話,相信很難能夠做得完美。
王凱:有人說你是一個長著憨厚相的精明人,你同意嗎?
蔣總:我不是太精明,但是我真的憨厚。
王凱:你最希望別人怎麼評價你這樣一個企業家?
蔣總:他們講一句蔣錫培還真的很不錯,我就已經夠了。
王凱:蔣錫培的青春創業充滿著坎坷和挫折,甚至是血淚,他的命運就像一個沉重的鐘擺,在順境和逆境之間來回擺動,但是,無論順境還是逆境,蔣錫培始終在堅持著,從來沒有放棄,他就像是一隻小小的秒針,半徑不大,卻以頑強、堅韌,精準、謙遜的態度一直往前走,永不停歇,一圈又一圈,兢兢業業,追求完美,走過幾十年歲月的年輪,小小的修表匠最終成長為中國電纜業的巨人。 (來源: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