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纏論當作對市場變化分析的一種模型。
纏論對市場建模的思想、方法(筆、頂底分型、級別、走勢中樞、中樞的延伸、擴張、線段、中樞突破、三類買賣點、背馳、區間套、走勢終完美等)對交易者認識理解市場波動、狀態、走勢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用纏論來指導交易,我的體會如下:
1、一些概念因市場變化、因人而異,兵無常勢,纏論給我的是基礎認識。比如K線中的一筆走勢中,如果當前出現了一個頂底分型,那麼這一筆算結束了嗎?如果不結束,那麼幾個頂底分型(纏師推薦為2個),在操作判斷中視為結束?在實操中的確很難決擇。尤其是在計算機量化實現中,程序該如何做出判斷處理?往往是我們回頭看歷史時,才能清晰的看到每一分筆的開始與結束。
2、操作的級別選擇。級別選擇同樣是變化的,當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心理、性格、時間分配、手工或機器等)來選擇操作級別。在你的操作級別中去看中樞、趨勢,跟隨市場有節律地去操作。目的就是順勢而為,不為難市場,也不為難自己,穩定獲利,不虧錢。
3、市場變化節奏和力量的感受。使用纏論模型也是一種趨勢模型,和均線模型不一樣之處在於,均線從直觀上看到向上、向下、纏繞,纏論模型可以看到趨勢中一筆、一線段力量變化,如在下跌中向上筆的力量在加強,向下筆的力量在減弱,那麼可能會有反轉(一買)。
4、從數學角度來看,纏論的分型,有人比作是一種線性變換(相比小波變換等)。纏論模型對K線包含處理、頂底分型處理、一筆至少5根互不包含K線、一根線段至少3個有重疊的筆、中樞至少由有重疊趨勢弱化的3筆構成等。這都我們分析的標準化提供了一種依據。
5、從計算機量化角度來看,纏論提供了一種思想分析模型,而且對手工操作已經具體到了戰術層面。但是要將纏論轉變為量化交易程序,設計者還是要解決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比如在決策中筆的結束、突破中樞的判斷、突破中樞回調買賣點的確立、當買賣點選擇後,後續走勢買賣點失敗的處理等。這些實現有賴於設計者對交易的領悟、以及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數學知識、概率論、分倉方法等),另外還有大數據、實操結果的驗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