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6次閱讀
作者:劉全昌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11月20日
收藏 繼承接世界化學工業重心東移,成為化工第一大國之後,2010年前後,中國化工產業再次迎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布局調整,即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梯級轉移漸成趨勢,且一浪高過一浪。
在產業轉移西進的過程中,有兩條主線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向能源化工「金三角」等富煤的地區轉移,實現煤氣油鹽等資源的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二是向長江的中上遊地區轉移,挖掘成本優勢的競爭紅利。在化工產業沿長江溯流而上的過程中,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省份表現尤為突出,位於湖北省枝江市的姚家港化工園在此背景下脫穎而出。
長江中上遊迎「化機」
從化工產業來看,化工生產需要大量用水,大宗化工產品運輸也要靠水運,因此逐水而居就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的一大特徵,舉世皆然。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顯現,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價值窪地在全球脫穎而出,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界開始不約而同地實施產業轉移,將在本國不具備比較競爭優勢一般製造產業向中國轉移,而東部沿海則成為首選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化工產業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聚集風起雲湧,上海化工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我國主力化工園區都誕生在這一時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國際政經和產業格局發生劇烈調整再塑。中國化工產業規模於2010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化工大國;與此同時,國內化工產業轉移開始抬頭,自發地從要素成本已經全面高企的東部沿海地區向具備價值窪地效應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在這個過程中,長江中上遊地區以其獨特的原料、用地、用水、用電、水運等綜合優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2011年,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斥資80億元在重慶市建設40萬噸/年聚氨酯項目,便成為長江中上遊地區承接「化機」的重要標誌。
姚家港走進時代風口
湖北省,中國腹地、長江腰脊;省會武漢,總領華中、九省通衢。而位於武漢上遊、荊江之首的枝江市,通過滬蓉高鐵、滬渝高速、漢蔡高速以及長江黃金水道與武漢市和湖北省副中心宜昌市無縫連接,迅速成為新時代藏風聚氣之地。
中國水電名都宜昌市轄屬的縣級市枝江,是長江越過三峽和丘陵,邁進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前站,處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渝四大經濟圈的中心腹地,通過長江通江達海。得益於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快速和全面發展,枝江市已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全國全面小康百強縣市。
而位於枝江市內、長江北岸的姚家港化工園,擁有近半個世紀的化工產業基礎,於2008年獲湖北省批准正式設立專業化工園,並於2019年成為首批確認的合格化工園區。依託近年來不斷凸顯的綜合投資優勢,姚家港化工園已成為承接化工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長江經濟帶新崛起的現代化工園區之一。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園、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國家智慧管理示範園、國家首批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示範園……是姚家港化工園風頭正勁的直觀明證。
這裡是創新創業的新高地。姚家港化工園規劃面積42.7平方公裡,建成面積22平方公裡,設置新材料產業園、高端精細化工產業園、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等幾大板塊。2019年,園區實現產值320億元,利稅28億元,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位居湖北同類化工園區前列。
這裡是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園區擁有水陸空鐵一體化物流運輸體系。水運方面園區建有深水港、貨櫃碼頭、煤炭專用碼頭、危險品碼頭,設施齊全,年貨運吞吐量達1500萬噸,通江達海優勢明顯。周邊高鐵、高速公路和國道、航空樞紐一應俱全。
姚家港化工園發展戰略目標
在設施配套方面,供電緊鄰長江三峽、葛洲壩等4座大型水電站,園區內已建成完備的供電設施,大型項目可實現直供電。園區濱江,生產用水水廠日供水15萬噸、生活用水廠日供水1萬噸。供氣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氣連接園區,年可提供天然氣1.2億立方米。物流方面已形成三縱三橫路網,與國道省道直通;園區現代物流中心建成投運,形成了立足姚家港、呼應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
在創新平臺方面,園區內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院士工作站2個、產學研合作基地30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國家專利和科技成果500多項。園區政務服務優良,金牌「店小二」建設卓有成效。
採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鹽化工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醫藥化工產業鏈。「十四五」時期,姚家港化工園將秉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慧循環、高效安全」的理念,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產業鏈上下遊及互補型項目,向著建成產值千億的大型綠色化工園區奮力前行。
綠色生態化工園新坐標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改善長江生態亟待一場「革命」。2016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8年4月26日,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2020年11月14日,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範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長江大保護作為國家大政方針,已經牢牢佔據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中心位置。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推進上中下遊協同聯動發展,要引導下遊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遊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新時期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也不再是規模和速度的比拼,而是應努力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試驗區和標杆地。
從化工產業來看,針對之前幾十年形成的「化工圍江」的痼疾,長江經濟帶發展大棋局下的化工產業布局,必然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園區化布局、循環經濟模式,探索出既符合國際化工產業發展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化工產業發展路子。總之,「減量」和「升級」將成為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的主題主線,一大批低水平、低質量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將被剛性紅線淘汰出局,而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反而能抓住機遇,成為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獲益者。
遵循這一邏輯,長江經濟帶的化工產業規劃發展,無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和園區的競爭,將在質量效益、綠色安全的新坐標下展開。而投資商對化工園區的選擇,也一定會更加看重園區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對化工生產安全環保的支撐保障能力。基礎好、體質好、勢頭好的優質化工園區,將最終成為一地難求的投資熱土。
大江東去,產業上溯。姚家港化工園,既有產業厚積薄發之往昔,又有高屋建瓴之今朝,「十四五」產業轉移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在這裡交匯,也一定會有一個光明之未來。